
摘要:在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調下,我國的園林綠化建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然而,現代中國園林被西方景觀設計理念的復制品所侵占,缺少了中國的民族精神與歷史文化烙印。中國古典園林以詩與畫入園,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文以無錫寄暢園為例,從山水、建筑等方面探尋園林藝術的魅力,旨在為當今的園林設計尋得啟示。
關鍵詞:古典園林藝術;園林設計;寄暢園
中圖分類號:TU98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02
1 寄暢園的歷史由來
寄暢園位于江蘇省無錫市,處于惠山東麓,原為惠山寺僧舍,明嘉靖年間,秦金得之,開辟為園,起名為“鳳谷山莊”。秦金死后,此園歸其族侄秦瀚及其子秦梁。嘉靖三十九年,秦瀚重修整此園,亦稱“鳳谷山莊”。
萬歷十九年,秦梁之侄秦燿受到其師張居正的牽連,被迫歸隱。秦燿把抑郁之情藏匿在山水之間,擴建園居。引用“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王羲之)句中的“寄暢”兩字命名該園。清同治年間,寄暢園多數建筑因戰亂付之一炬。1952年,秦氏的后代將其獻給國家,無錫市政府對其進行保護性修復,寄暢園才慢慢顯現出當年的風貌.
2 寄暢園中的園林要素分析
2.1 寄暢園之山石分析
論及寄暢園中的山石藝術,首推九獅臺。九獅臺是由湖石堆砌成的大型假山。堆疊的若干湖石如姿態萬千的獅子,整座假山看上去又像一只碩大的雄獅。這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智慧:景中含景[1]。不管從哪個角度看,皆自成景[2]。
九獅臺是根據元代無錫畫家倪云林的《九獅圖》畫稿修建的。行過一片青蔥芳郁的桂花林,由湖石堆砌而成的假山便映入眼簾,仿佛展開的巨大畫卷。在山與畫的迷茫轉化間,游人便達到了忘我的境界[3],這正是寄暢園對“以畫入園”的絕妙應用[4],體現了中國古典造園的魅力。
除此之外,寄暢園內的中國古典園林智慧也體現為給予了山石生命[5]。寄暢園中的“美人石”是一塊三米高的湖石,它立在矮墻邊上,如同一個婀娜多姿、秀麗絕倫的美人,在鏡池前對鏡涂粉。而另一塊石前的御碑亭中,有乾隆的御筆“介如峰”,此石雄渾威武,如同英雄傾慕美人。在湖石的南墻角,還有一塊石頭,像一只癩蛤蟆,對著美人張口垂涎。如此一來,園中山石不再是孤立的死物,彼此擁有了聯系與生命力[6],令人拍案叫絕。這正是現在那些照搬照抄、死板挪用西方園林理念的設計師們應該學習的[7]。
2.2 寄暢園之水景分析
寄暢園的理水技藝傳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基本手法[8],“大水宜分、小水宜聚”。整體布局以聚為主,即四周的各色景觀都圍繞其中的錦匯漪(如下圖)做文章。錦匯漪東西窄、南北長,通過東岸的知魚檻與中部兩岸的鶴步灘對峙,并形成一線,把水池劃分為似隔又合的南、北兩水域;北邊水域則被劃為四個層次,擴大了景深,又巧妙地和南邊水域開闊的景觀形成對比。
錦匯漪水池處在寄暢園的中心,匯集著園內的美麗景點。可以說,寄暢園的景色,是環繞著一汪池水展開的[9]。錦匯漪面積僅1700平方米,卻顯得開闊明朗。西面在地勢高處做假山,東面則為臨水亭廊,石橋使水面成為不規則的巨大鏡面,各種景影,盡映入池水之中。
水在中國古典文化中一向有深刻的哲學內涵[10]。水是包容萬物的,老子說“上善若水”。北水域的東北角以跨水的廊橋分隔水尾,池水似乎沒有盡頭,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在園林設計中的體現。錦匯漪藏納百秀,卻又低調而溫和,就如同園主人一樣,這一汪清潭也是秦氏的精神寄托。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不似西方園林那樣,強調絕對理性。中國古典園林強調天人合一,借景生情。如何在景物中融入情感[11]、融入文化,是當代園林設計師應當思索的問題。
此外,在理水方面,寄暢園從惠山引來泉水,使水相連而通活。這樣的設計智慧,就如同麥克哈格在設計結合自然里強調的那樣,園林設計要依附自然、融入自然[12],而絕非征服自然。
2.3 寄暢園之建筑小品分析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筑小品包括堂、廳、樓、榭、亭、廊、橋、墻[13]等。中國園林建筑的命名,多出自詩篇。寄暢園的“寄暢”二字便源于詩句;知魚檻則取自《莊子》之中,莊子與惠子關于“魚之樂”的對話;而鶴步灘的“鶴”則隱喻灑脫、超然塵世之情,是園主人心境的寫照。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筑命名,常是一段風月,半闋詩篇,其中的淵源與來歷常能令游人有所領悟,凝眉思索[14],進而沉溺其中,達到園林學中造園藝術所追求的沉浸式體驗[15]。如若沒有極具美感的命名,中國古典園林就像畫中未點睛的龍。園主人的心境、園林要表達的主題被這些名稱盡數體現[16],令人拍案叫絕。反觀現代園林綠化設計,“XX花園”隨處可見[17]。現代園林設計師應該從中國古典園林中汲取智慧[18],在命名上多下功夫[19],真正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與享受[20]。
3 分析與應用
“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中國古典園林被譽為凝固的詩、立體的畫[21]。詩和畫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文心,中國古典園林又是詩畫藝術的載體,兩者相互交融。可行可望可游可憩的中國古典園林是中華民族創造的生活境域[22],在有限的空間當中,利用借景和文人精神使其意無窮[23],將“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貫徹到底[24],將人與自然深深聯系在一起,體現出了天人合一的智慧精神理念。
園林綠化設計不僅僅是一項理工類的理性任務[25],一種對植物配置的數據分析[26-28],更是一項文科類的感性創作。進行規劃時,當然應該考慮一些因素,如植物對有害氣體的適應能力等[29-30]。但研究了我國的古典園林后,我們的眼界應該更加開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把設計變成詩篇。
4 結語
無錫寄暢園以極其詩意的方式,營造出了獨一無二的私家山水風光。現代園林設計師應該學習其中的藝術美與大智慧。當代中國強調傳統文化復興,強調民族精神,在園林設計領域,也應當響應國家復興傳統文化的號召,改變當今“千園一面”“全園西化”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陳晨,祝遵凌.青銅文化在城市雕塑景觀中應用研究——以安徽銅陵城市雕塑景觀為例[J].設計,2019(15):152-153.
[2] 汪凡琦,井潔,祝遵凌.隱藏式儲蓄空間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9(03):26-27.
[3] 張慧會,圣倩倩,祝遵凌.江寧織造博物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9(12):68-71.
[4] 李豐旭,祝遵凌,蘇燕萍.多齡互動——基于親子樂園的游憩空間設計[J].大眾文藝,2019(14):81-82.
[5] 劉聰,祝遵崚,馬朋.古典園林的空間思維意識——大觀園景象構成解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78-79.
[6] 李豐旭,祝遵凌.紀念性景觀空間與場所精神研究[J].大眾文藝,2019(23):93-94.
[7] 張知祺,耿植榮.鎮江“城市山水”景觀設計的運用——以南山綠道為例[J].藝術科技,2020(21):181-182.
[8] 張丹,圣倩倩.中國古典美學思想在現代園林設計中的運用——以泰州梅園為例[J].設計,2018(22):96-97.
[9] 魯遙,祝遵凌.南京紫金聯合立方廣場景觀分析與改造[J].設計,2018(10):143-145.
[10] 齊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亭子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56-157.
[11] 劉明珠,祝遵凌,孔德金.枯山水在南京牛首山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9(14):58-59.
[12] 陳晨,祝遵凌.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藝術中的應用[J].設計,2018(18):141-143.
[13] 圣倩倩.風景園林植物學沉浸式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藝術科技,2020,33(23):15-16.
[14] 井潔,汪凡琦,祝遵崚.城市街道柔性空間景觀提升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06):50-51.
[15] 何融,祝遵凌.淺析生產性景觀及其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9(23):69-70.
[16] 蘇同向,祝遵凌,王晶.生態視角下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研究——以南京浦口新城中心河為例[J].設計,2018(21):36-38.
[17] 孫逸凡,祝遵凌,孫威.關于當今城市景觀建設中場所精神的探索——以西安城市景觀的營造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8(11):84-85.
[18] 王奕,火艷,祝遵凌.鄉村植物的生態群落與美學設計應用——以樺墅為例[J].設計(上),2018(12):61-63.
[19] 陶皓淼,耿植榮.淺析文化思想的繁榮對美術作品的影響[J].藝術科技,2020(21):125-126.
[20] 陳晨,祝遵凌.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藝術中的應用——以南京樺墅為例[J].設計,2018(09):141-143.
[21] 孫田,祝遵凌.南潯古鎮景觀特色分析與思考[J].設計,2018(10):70-72.
[22] 魯遙,胡志強,祝遵凌.基于地下水過濾收集技術的生態駁岸設計[J].設計,2020(11):152-154.
[23] 李金頤,王小檸,祝遵凌.從止園看常州園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大眾文藝,2019(23):265-266.
[24] 李豐旭,祝遵崚.“嬗變”——古典園林意境影響下現代景觀的繼承與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19(14):66-67,70.
[25] 黃敏,祝遵凌.城市行道樹根系對道路的影響分析與再設計[J].藝術科技,2020(22):45-46.
[26] 祝孔熙,圣倩倩.舟山新木姜子幼苗在室內外生長節律的對比分析[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8,37(05):69-72.
[27] 圣倩倩,戴安琪,宋敏,等.二氧化氮脅迫下兩種鵝耳櫪的光合生理特性變化[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5(2):10-16.
[28] 圣倩倩,何文研,劉宇陽,等.植物生理信息監測技術的研究進展[J].西部林業科學,2020,49(6):8-15.
[29] 圣倩倩,徐晶圓,宋敏,等. NO2脅迫下38種園林植物的形態傷害指數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20,40(12):151-158.
[30] 圣倩倩,祝遵凌.南京市7種適生彩葉植物抗NO2能力研究及其應用[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8,38(8):81-88.
作者簡介:虞烺(2000—),男,江蘇無錫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景觀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