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成的《園冶》介紹了中國古代著名造園家因地制宜的藝術。該書將地分為山林地、城市地、村莊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分類深入討論“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的設計方式,闡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思想。本文聯系中國古代時空哲理與中國畫藝術,探討計成設計的精妙之處。
關鍵詞:《園冶》;計成;因地制宜;中國園林;藝術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02
1 揚長避短的學問
《園冶》為中國明代造園家計成所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造園學經典,分園說和興造論兩個部分。
《園冶》首先討論了相地的規則。計成憑借自己多年的造園經驗,將建筑園地分成六種類型,并一一探討,指出其建造園林的優劣勢。山林地有天然的地形可以利用,可構建極品園景;城市地可以巧妙圍掩,構建大隱隱于市的清凈林亭[1];村莊地可以利用周遭的籬笆與莊稼,實現自然入畫;郊野地疏中有細,能引人尋芳,不失人間一樂;傍宅地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宜為大方之家;江湖地援引四方,或可媲美瑤池仙境。而在今天的造園建筑中,這數種類型的地已演化為國家規定的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其他綠地等??梢?,造園地形分類是從古傳承至今的思想。
地的類型既是自然條件決定的,也是地塊所處位置的客觀需求決定的。在當前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存在許多高污染的區域[2],如南京二橋投標綠地,在這里,唯有防護才是最合適的選擇。如果在此高污染的位置建設公園或生產綠地,那么在此釣魚者將不能靜心,老人與幼童也不會前來游玩,哪怕建造得廊腰縵回,檐牙高啄,無游人的園林又有什么意義呢?所以,讀《園冶》,要學其中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的學問[3]。
2 人與自然的博弈
各各相明,巧巧設計,便無有不可成園之地,最終達到“相地合宜,構成得體”的目的。
計成認為,任何地基都可以造園,不存在禁忌一說。他寫道:“造園應有主人七分,匠三分”,強調要求工匠成為“能主之人”,粗鄙的山石在嫻熟的工匠的手中也能變成令人嘆服的天工造物。
計成希望因借體宜,這點在他的《園冶》中也有明確的反映。一般來說,一本書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時代文化思想的影響,《園冶》雖遵循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但做到了不被時代限制,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提出了“切要四時,何關八宅”的觀點,體現了作者長遠的眼光。計成認為,造園借景需考慮當地四季的溫度,而按八卦方位區分八宅的說法,則沒有四時氣候重要?,F代許多造園學說也以此為基礎,這一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現實價值與意義[4]。優秀的造園應該做到因地制宜[5],能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進行相適應的風格設計。
既與自然結合,又與自然博弈,這一理念反映了中國人傳承百年的文化。造園師們既有天人合一的理想,又結合了陸王心學以心為本的理念[6]。面對自然,他們發揮了強大的主觀能動性。計成可謂千古不遇的奇才,他所寫的《園冶》也是可流傳千古的奇書。園林作品總與設計師的性格特征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好的造園設計,可做到因借體宜,這意味著設計師不僅要鉆研設計園林的書本理論,更應該看看書外的世界[7]。設計師應走訪各地的園林[8],體會設計與個人的修養心性之間的聯系[9],個人的文化底蘊往往體現在他所創造的作品之中。真正的設計不應停留在書本上,更不止反映在畫面上,要應用于實地[10],只有能改善環境的設計才能被稱為因地制宜的設計[11]。唯有各有陶冶,綜合所長,才能設計出符合期待的、有自己特色風格的園林。景觀設計師不僅僅是建造園林的工程師,更應該是一個藝術家、一個雜家。他應以這樣的身份去考量造園,以藝術的視角看待造園這門學問[12],同時也應學習其中因地制宜的奧秘[13]。
3 “活”起來的流動應用
《易·泰》稱:“無平不陂,無往不復”,這一思想也可運用到園林設計中[14],其中蘊藏著一種互涵的四維時空概念。借景的設計又何嘗沒有體現中國畫中動點透視的方法呢?常言道,人在畫中,移步換景[15]。在造園中,流動的時空宛如流動的水,捉住它的源頭,讓其流動,整幅畫與時空也就流動起來,生氣將充溢整張畫卷。
因此,在園林建造過程中,我們也常見水的流動[16]?!都t樓夢》中曹雪芹描寫大觀園時[17],也會敘述大觀園里活水的源頭[18]。在任何時空中,建筑都應配合山水環境,這恰恰與當今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觀不謀而合[19]。
在造園的藝術中,園林設計師應有建造“活”起來的園林的暗示[20]。園林不是靜止的藝術品[21],恰恰相反,它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作品。構筑園林[22]應該考慮到它之后的發展。如果水不流動,則會躺在水潭中漸漸變質;如果園林不動,它將成為僅僅活在圖紙上的被人遺忘的作品。沒有建筑物能駕馭自然,更沒有建筑物能超越時間,唯有融于自然并與時間和諧共處的建筑物才能受到時光的眷顧與人們的青睞,故要運用因地制宜的藝術,考慮到數年之后的環境改變[23]。在設計建造園林時,設計師需要將園林看作有生命的整體,以此為基礎考慮因地制宜的環境建造。
4 文化綜合的雜家底蘊
計成的《園冶》還是一本成熟的美學作品[24],凝結了幾千年來中國美學、文藝學[25]、詩品、畫論[26]的精華,既體現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又有道家的虛無微妙、傳神寫意的表現[27]。計成強調“構園無格”[28],即建造園林無一定格局,這是他的狂意,意在筆先,但他又強調“借景有因”,即借用外景必定有所因循,這是他的書卷氣。
《園冶》中還多見其對游園景致風光的描寫[29],以及對令人艷羨的園中人的游趣生活的描繪。為了能讓游園者充分享受美景,必須使造園景致別樣又生機勃勃、合乎自然,使園中植物隨時間的流逝自然生長。
現代設計師在進行構園設計時,也切不能忘記古時因地制宜的藝術,要從時間、空間、人的需求[30]與自然條件等角度去考慮,建造合乎藝術、合乎自然、合乎生態、合乎人心理的,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園林作品。園林是綜合了各種文化的藝術品,又是最具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無論是林亭、山石,還是草木,皆各具情態。無論以何種文化視角看待,園林都有許多需要考究的細節存在。
5 結語
計成的《園冶》成書于明代,卻滿含現代合乎四時、因借體宜的科學思想。中國古代著名造園家因地制宜的藝術值得現代的景觀設計師學習。無論將建造用地分類,進行揚長避短的設計,還是親自走訪各地園林,建造合乎空間的景觀,或是目光長遠考慮多年后景觀的發展,都體現了因地制宜的藝術。聯系中國雜家文化底蘊,當代的景觀設計師可以借此體會“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思想。
參考文獻:
[1] 齊筠倩,李青青.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亭子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33(23):156-157.
[2] 陳晨,祝遵凌.聲景在中國傳統園林景觀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3):91-92,95.
[3] 鄭鑒智,王夕倩.喚醒空間——南京老城南糯米巷景觀再生設計[J].大眾文藝,2019(14):77-78.
[4] 張丹,圣倩倩.中國古典美學思想在現代園林設計中的運用——以泰州梅蘭芳公園為例[J].設計,2018(22):96-97.
[5] 王奕,火艷,祝遵凌.鄉村植物的生態群落與美學設計應用——以樺墅為例[J].設計(上),2018(12):61-63.
[6] 陶皓淼,耿植榮.淺析文化思想的繁榮對美術作品的影響[J].藝術科技,2020(21):125-126.
[7] 祝遵凌.青銅文化在城市雕塑景觀中應用研究——以安徽銅陵城市雕塑景觀為例[J].設計,2019(15)152-154.
[8] 陳晨,祝遵凌.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藝術中的應用——以南京樺墅為例[J].設計,2018(09):141-143.
[9] 李澤正,孔德金,王夕倩.景觀植物配置中的感知體驗[J].大眾文藝,2019(19):76-77.
[10] 丁聰,唐睿,祝遵凌.地域文化特色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研究——以南京長江路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5):92-93.
[11] 劉明珠,朱華鋒,陳周翔.地域文化視角下的舊城改造——以南京老門東為例[J].藝海,2020(5):158-159.
[12] 祝遵凌.設計與自然生態[J].設計,2018(11):007.
[13] 祝遵凌.生態設計[J].設計,2018(11):029.
[14] 孫田,祝遵凌.南潯古鎮景觀特色分析與思考[J].設計,2018(10):70-72.
[15] 徐若愚,火艷.文化景觀中導視系統設計的研究[J].設計(上),2018(12):55-57.
[16] 蘇同向,祝遵凌,王晶.生態視角下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研究——以南京浦口新城中心河為例[J].設計,2018(21):36-38.
[17] 劉聰,祝遵崚,馬朋.古典園林的空間思維意識——大觀園景象構成解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78-79.
[18] 張知祺,耿植榮.鎮江“城市山水”景觀設計的運用——以南山綠道為例[J].藝術科技,2020(21):181-182.
[19] 李豐旭,祝遵崚.“嬗變”——古典園林意境影響下現代景觀的繼承與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19(14):66-67,70.
[20] 陳晨,祝遵凌.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藝術中的應用[J].設計,2018(18):141-143.
[21] 劉明珠,祝遵凌,孔德金.枯山水在南京牛首山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9(14):58-59.
[22] 鐘巧紅,祝遵崚.南京瞻園植物配置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76-77.
[23] 李金頤,王小檸,祝遵凌.從止園看常州園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大眾文藝,2019(23):265-266.
[24] 李豐旭,祝遵凌.紀念性景觀空間與場所精神研究[J].大眾文藝,2019(23):93-94.
[25] 黃淇麟,祝遵凌.文化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設計,2019(04):54-55.
[26] 史欣冉,祝遵凌.南北山水畫地域性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54-55.
[27] 孫逸凡,祝遵凌,孫威.關于當今城市景觀建設中場所精神的探索——以西安城市景觀的營造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8(11):84-85.
[28] 徐若愚,許松,薛源.城市廣場景觀設計的藝術化表達方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上),2018(11):75-77.
[29] 陳晨,周琦.寺廟園林植物景觀營造——以南京靈谷寺為例[J].設計(上),2018(12):158-160.
[30] 芮晨晨,周琦,孔德金.大地藝術在景觀中的人性化探索[J].設計(下),2018(12):124-126.
作者簡介:謝璐瑤(2000—),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