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揚州清曲是江蘇揚州最古老、最具影響力的曲藝之一,又稱廣陵清曲、揚州小唱等,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努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的今天,傳播和弘揚地方音樂文化顯得尤為重要。為使揚州清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本文結合揚州清曲發展現狀,對該藝術形式如何融入音樂課堂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揚州清曲;地方音樂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02
1 揚州清曲歷史追溯
揚州清曲是江蘇揚州最古老、最具影響力的民間藝術之一。它有著悠久的歷史,遍布全國。揚州清曲的音樂大多起源于地方小調,作為來自“四面八方”的地方小調,具有民俗性和地域性。歌曲主題極其廣泛,曲目非常豐富。元代小曲、散曲是其源頭,明代許多小曲的風韻至今仍保留著。2006年,揚州清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揚州清曲的誕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生活習俗、民間音樂等有密切的聯系[1]。內容大多是描述老百姓的生活,多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有一些愛情故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它吸收了民歌所具有的音樂元素,保存了揚州清曲中民間歌曲所表現出的音樂原詞,不僅有利于對民間音樂、民間歌曲歌詞的了解和研究,而且為了解那個時代的生活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研究資料。
在努力弘揚中華文化、推進中華文化創新發展、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今天,應從研究揚州本地的清曲出發,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喜愛揚州清曲,使其作為一種地方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2 揚州清曲研究現狀和發展策略
2.1 揚州清曲研究現狀
在信息技術和現代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傳統揚州地方音樂在繼承和發展中面臨著危機和挑戰。當下,在很多學校的音樂課堂上發現大部分學生對課本音樂知識了解不夠深入,尤其對民族民間音樂的了解甚微。在大力推進地方音樂文化教育和非物質音樂文化教育的今天,傳播和普及地方音樂文化尤為重要。
筆者通過搜索,發現由于社會化、城市化的急劇變革,在外來文化、商業文化、主導文化、大眾文化的影響下,以及現代傳媒技術在當今社會的發展和滲透下,揚州清曲作為一項傳統的歷史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全國范圍內,現僅有江蘇揚州、鎮江及上海市區一帶尚有少量揚州清曲業余愛好者,已不足50人。隨著各個時代社會民俗的變化,人們的審美趣味也在變化。揚州清曲目前留存的曲目,除個別60歲以上的傳承人掌握得較全面外,很多愛好者實際掌握的曲目不足10種,更別提本地青少年對于揚州清曲的了解程度。況且“口傳心授”是清曲基本的傳承方式,藝人傳承靠的是收徒傳教,代代相傳,藝人隊伍規模日趨縮小,直接影響傳承效果。
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揚州清曲”為主題,檢索出期刊論文100篇,將關鍵詞定為“揚州清曲”,檢索出期刊論文91篇,將篇名設置為“揚州清曲”,共檢索出期刊論文51篇。從檢索結果來看,國內外關于揚州清曲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是關于揚州清曲演唱風格、音樂特點及現狀的研究,結合學校音樂教育實際的探索性研究較少。從研究現狀來看,對揚州清曲本身的音樂理論的研究比較全面,但對其結合實際的發展傳承并沒有引起重視,尤其對揚州本土中小學音樂教育研究更少,忽略了音樂本身最需要的傳唱度,特別是對當地音樂文化知識的了解。通過查閱資料和閱讀文獻,筆者了解到揚州清曲在當地的傳承主要是通過幾個表演組織進行的:揚州市曲藝團、揚州市廣陵區文化新聞出版局揚州清曲培傳習所、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學生實習基地、揚州藝術學校。揚州清曲表演區以揚州清曲展廳、西湖公園熙春臺、個園、雙東常樂客棧為主,有時在社區、企業單位也有演出。目前,揚州僅存的清曲藝人主要有陶美芳和李志娟兩位表演藝術家。因此,本文從揚州清曲音樂文化研究和學校的音樂課堂教育出發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引起民眾對地方音樂甚至中國傳統音樂的喜愛與重視,進而推動地方音樂發展。
2.2 揚州清曲的發展策略
揚州清曲是揚州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音樂。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樣一種具有代表性的音樂文化應該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從而促進揚州清曲的傳播和傳承。
通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生不太喜歡學校課本上的音樂,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甚至是家鄉的音樂文化了解不夠。課后鮮有機會接觸到此類傳統音樂。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讓學生發現中國本土傳統音樂也具有特殊魅力,可以考慮在學校音樂課堂中增加學習本土音樂文化這一環節,以促進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目前,高校學生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認知風格和道德意識,有著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他們具備較高的音樂欣賞水平,可以通過親身體驗音樂的美享受音樂的樂趣。他們可以在生活和音樂之間建立一種友好的關系,樹立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的觀念。他們可以辨別出中外作曲家的優秀音樂作品,感受和體驗不同的地域風格、民族風格和時代風格。他們可以了解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西方傳統音樂的文化特征,了解民族民間音樂與人們的勞動、文化、生活習慣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也能夠通過欣賞初步認識到音樂題材的創編形式,了解中西方器樂聲樂的演奏演唱特點,了解一些常見的音樂主題表現內容,也可以初步了解音樂元素在音樂作品中的重要性。他們能夠根據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原則,對作品作出正確、合理的評價和建議。
因此,揚州地方高校應將地方音樂文化納入人才培養和日常學習計劃中,充分利用學校平臺和教育資源,同時應將地方音樂文化納入音樂特色項目和應用學科、教育等工作中,這不僅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地方人才,而且有利于有效地繼承和維護揚州本地的民俗文化。因此,將地方音樂與高校音樂教學相結合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更好地將本土音樂引入音樂課堂,現提出以下教學建議,希望從這些方面來完善本土音樂教學,讓本土音樂文化得以延續傳承。
第一,學校音樂教師以身作則。開展教學之前,教師自身應先融入揚州清曲團,學習揚州清曲,了解并掌握揚州清曲的相關文化知識和演唱技巧,開展實地調查,進行采風與記錄,同時爭取參與到排練與模擬演出中;總結并記錄這段學習經歷,同時總結出關于揚州清曲的教學設計,制定相應的方案,然后付諸實踐。這些經歷將成為之后開展教學強有力的支撐。
第二,讓揚州清曲走進校園、走進課堂。首先,讓學生們向大眾分發調查問卷,了解大眾對揚州清曲的熟悉度。其次,讓學生們去當地圖書館收集更多資料,深入了解揚州清曲。再次,讓學生們參觀揚州清曲的演出地點,試著演唱清曲作品,對揚州清曲團的藝人演員進行訪談,進一步加深對揚州清曲傳承模式的了解與認知,揚州清曲藝人給學生們講述并分享自己的學藝經歷,能夠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最后,參觀學習后讓學生排練出一首清曲作品,可以請清曲藝人幫助學校教師給學生們排練提供指導,并在學校的各大演出活動中表演。在演出之后,與學校教師、學生等交流,了解他們的感受。在學校演出成功后,再參加校外的一些演出活動,進行推廣。
3 地方音樂文化的教育意義與價值
地方音樂進校園這門課是學校合理開發的地方課程資源,其內容是對教材內容的延伸拓展。發揮文化傳承功能,選擇地方民間音樂教材,探究家鄉的音樂文化現象,了解傳唱千年的本地音樂文化,讓學生對本地清曲產生濃厚的興趣和熱愛,并樂于探索傳承非遺的路徑。
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即揚州清曲知識的了解、口口相傳的清曲歌曲、“有鹽有味”來創編和非遺傳承就看我,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揚州清曲的相關知識。了解揚州清曲的特點,體驗和模仿其演唱風格。運用科學的聲樂方法,自信而富有表現力地歌唱。在演唱中,通過力度、音色等元素的變化,表現出生動的故事場景。樂于演唱并創編歌詞。作為地方音樂文化的揚州清曲,想要更好地讓學生了解,應通過創設情景,充分挖掘歌曲中的文化內涵,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入話題,加深學生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要讓學生接受和喜歡揚州清曲,就要在保留傳統民歌風格的前提下,融入現代音樂風格,創建歌詞,老歌新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讓學生真正掌握揚州清曲,口傳心授、學生自主學習等是有效的教學手段。在教師的引導下,把握和諧優美、朗朗上口的風格特點,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地方音樂要讓中小學生樂于傳承,就必須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受,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感。非遺并非古老陳舊,學習傳統文化不是簡單的傳習,還要加以創新。創新、創造是傳承的原動力。
地方高校音樂課程資源開發是提高音樂教育質量的有益探索[2]。市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文化旅游局要大力建設以弘揚地方優秀音樂文化為宗旨的教育課堂;向全市中小學生傳播地方音樂,保持地方音樂進校園的連續性和普及性。建議安排公開課進行地方音樂的學習,每節分為講、演、學3個環節,一節課時長40分鐘,可以請名家新秀參與錄制,他們均來自揚州知名文藝院團,一些老藝術家引領一些優秀演員聯袂組成名家講師團,深入淺出地為學生講解揚州清曲的相關知識,賞析清曲劇目,傳授戲曲技藝。希望在揚州市連續開展的地方音樂進校園的活動,能夠實現全市中小學生全覆蓋。隨著全新的地方音樂大課堂正式上線,地方音樂融入校園活動將進一步促進校園文化的振興與創新,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課堂,為振興揚州地方本土音樂助力。
揚州清曲文化只是地方音樂課程資源開發的一部分。我們將地方音樂文化教育的主題以文本的形式固化,以提高地方音樂文化教育的效率。通過開設音樂課堂,可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深入學習當地音樂,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在探索的過程中,可以看看教學成果如何。通過階段小結、論文撰寫、課堂教學展示、學生活動演出等方式,分享、推廣現有的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將揚州清曲引入課堂,充分開發和利用地方音樂文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思維,增強學生對當地音樂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其能夠意識到建設自己的家鄉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努力弘揚中華文化,推進中華文化創新發展,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地方高校要承擔起發展民族音樂的任務,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使他們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了解民族音樂的本質和精神,更好地保護和開發民族音樂資源,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使學校的音樂教育教學達到更高的水平。
4 結語
音樂是一門文化藝術,地方本土音樂更是如此,它既能夠凈化人的心靈,也是傳承民族精神的載體。其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音樂技能方面的知識,也能讓學生用心感受音樂的真善美。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揚州清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秉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理念,支持和發展家鄉的特色音樂文化,本文對揚州清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揚州地方音樂的發展策略。同時,結合筆者的專業研究方向,為將這種藝術形式融入音樂課堂提供更多的依據,對揚州清曲的傳承作出深入思考和提出建議,以促進揚州清曲實現可持續發展。筆者希望通過學習和研究,為揚州清曲音樂文化的傳承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魯佳男.揚州清曲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J].黃河之聲,2020(08):28-29,110.
[2] 張曉燕.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對本土民間音樂的傳承與開發[J].藝術評鑒,2021(03):105-107.
作者簡介:舒云秋(1996—),女,江蘇揚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