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化,前沿傳播技術不斷滲入新聞創作實踐。在2021年的央視兩會報道中,智能技術在交互體驗上的升級,是一次對新聞生產和創作的革新。從“融媒”到“融智”,智能技術應用逐漸趨于成熟并深度融入新聞生產鏈。本文以兩會報道中應用的最新技術為例,探索智媒時代人機對話技術深度融入的新路徑,以及未來步入“智眾”時代的可能性。
關鍵詞:智媒體;媒介融合;融智;新聞生產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02
智媒時代,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新聞報道,并賦能于新聞生產鏈全線。在2021年的兩會報道中,《AI助手帶你走進部長通道》與《兩會“C+真探”》等智能化產品的推出,體現了最新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成了新聞內容生產智能成熟的標志。新時期的智能技術促進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向多元化方向轉變,同時也彌補和完善了新聞實踐中的不足,成了新聞行業人機對話的新路徑。
1 智媒技術賦能新聞生產實踐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應用的成熟,新聞生產中的智能產品層出不窮,“智媒體”這一概念也在不斷深化,邊界逐漸明晰。智媒體最早為“具有感知能力,能夠提供多方面、多層次、個性化、小眾化信息服務的未來式媒體”[1]。如今,智媒體的概念逐漸細化,包括智能媒體、智慧媒體、智庫媒體,其邊界從媒體生產的技術、生產者、價值觀念等多個方面得以明確[2]。
1.1 智能化產品的深度應用
前沿技術對新聞內容生產的滲入逐漸加強,從而形成了更加高階的智能化產品。相較于去年的新聞生產技術來說,2021年兩會報道中應用了更為成熟的智媒技術。央視網與科大訊飛聯合開發的智媒產品,采用異于傳統新聞采編邏輯的新型報道方式,將報道轉化為用戶與采訪者之間的對話,構建出跨屏式的溝通渠道。該產品建構起“互動+對話”的話語場,使受眾能獲得隨時隨地對話的臨場體驗[3]。此次智媒產品較過去幾年,增強了用戶的臨場體驗,在細節的處理上向人性化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同時,AI技術中的語音識別技術和數字成像渲染技術更加完善,能創造出更為自然的智能形象,在語意理解上更為深入。
《兩會“C+真探”》在人機對話上更具趣味性,基于數字渲染技術建構采訪的場域,讓用戶置身其中[4]。依托成熟的信息采集技術與數字還原技術實現虛擬采訪,使新聞記者工作更加智能化,通過直播構建起人機交互的趣味場景?!疤摂M小編”與“直播流”的結合、真人記者驅動下的“數字人”,成為虛擬形象價值實現的新思路。
1.2 新聞生產鏈的全方位覆蓋
智能化產品生產的深度應用,源于新聞生產鏈的更新。從新聞工作中的局部應用,到對新聞生產、新聞審核、新聞分發的全方位覆蓋。在新聞生產創新方面,主要實現了文本圖像和視頻技術的優化。在兩會期間,央視基于海量數據,推出了《AI看兩會》《夢娃兩會手冊》等多款智媒產品,全方位解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兩會講話,并提煉成高頻詞譜,以動圖、漫畫等多種形式進行報道?!秲蓵猩妒拢覀儙湍銌枴贰度蛞咔橄隆爸袊臁比绾伍_啟10000公里之旅》等視頻產品,在擴大新聞選題來源的同時兼具時效性,在保證質量的同時也豐富了作品創作的形式。VR產品在對景觀的呈現上,能讓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體驗,彌補了傳統報道對場景還原的不足,對報道議題的反映更加真實具體。
在新聞內容審核方面,智媒技術在安全審核機制上有顯著提升。央視網“融媒智控”采用內容標簽、數據梳理等技術,讓素材提取、安全審核、全線快速處理得以實現。此次兩會報道所運用的內容安全保護技術相較于往年更加成熟,運行方式更加完善。在新聞分發上,多屏共振與直播流技術起到了重要作用,兩會期間各大媒體充分發揮協同作用,通過電視、手機移動端、電腦端等多屏共振模式迅速分發兩會報道。兩會中,傳媒矩陣的建設也更加完善,在分發速度、內容完整性方面都有顯著提升,同時產品形式的豐富也讓受眾有了新的瀏覽空間,以大屏收看大型欄目、小屏觀看直播互動相結合,實現新聞的全景傳播與內容融合的深度互動[5]。
從新聞生產到內容審核,央視網對智能技術的應用更進一步,已經在成熟的技術基礎上貫通整個新聞生產鏈路。從技術應用到新聞人才培養,央視網探索出了一條系統性的進階之路。除了智能技術、新聞人才之外,還需要依托主流價值觀來引導新聞生產。
2 智能媒體、智慧媒體、智庫媒體的有機融合
2.1 智媒工具重塑場景細節
一方面,對于嚴肅的時政議題來說,以場景為驅動的新聞產品更貼近用戶心智,而場景架構決定用戶的直觀感受,精致的優秀畫質能將時政話題解構,以貼近受眾的方式呈現出來。例如,《AI助手帶你走進部長通道》通過模擬用戶手機使用,設置虛擬界面解鎖,授權后彈出“部長給你回消息”的通知欄提醒。這些細節還原了用戶日常行為,使用軌跡的接近是與用戶對話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多屏交互也是人機交互的特色。當受眾聚焦于跨屏體驗時,以虛擬助手串聯起采訪全過程的新聞報道,能讓跨屏采訪有更多創造性的場景,也能讓未來重大議題的報道具有新的創作模式,而“5G+實時渲染”也讓遠程采訪、異地對話有了實現的可能。智媒工具極大地豐富了新聞采訪的場景,并逐步滲透嘉賓采訪到節目分發之中。
VR、AR技術在最新的新聞報道中也被廣泛應用,進一步加快了視頻制作的時間,同時也提升了產品的質量。例如,在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后的24小時內,央視網迅速推出《VR帶你看總書記關心的大美青海生態“蝶變”》,用翔實的數據和生動的畫面直接反映青海群眾日新月異的精神面貌[6]。此外,還有總結脫貧攻堅戰的VR生態紀錄片《幸福坐標》,以數字技術記錄各地的山川大河和人文精神,并運用了虛擬環境技術、眼球追蹤技術、AR特效標語等呈現技術。智媒技術可以做到對現實場景的解構和重塑,通過數字技術進行藝術再創造。
2.2 智慧媒體彌補算法偏差
主流媒體在報道重大議題時,結合算法可以便利新聞工作,但同時必須處理好算法所存在的偏差問題[7]。央視網對兩會的報道為主流價值觀賦能技術提供了范例。以人機對話的方式處理新聞報道與單純使用智能播音不同的是,新聞工作者的二次處理是帶有溫度的,同時也具有“把關人”的作用[8]。虛擬助手與真人采集的結合,能讓新聞報道更加生動直觀,富有溫度[9]。人機協作報道配合內容的審核把關是構建主流價值觀,解決算法偏差的策略之一。央視網所打造的兼具主流價值和創造活力的新聞產品,是解決“流量焦慮”與“算法焦慮”的范本。
基于大數據“源池”的海量數據和匹配機制,既能滿足受眾個性化的閱讀需求,又符合主流價值傳播的正確路線。杜絕低俗不良信息、錯誤誘導信息的傳播,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使算法不偏離價值。主流媒體對海量數據的駕馭能力正在不斷提高,各大媒體的匯聚與協作也在開展之中。主流媒體的協同是智慧媒體形成的重要途徑。
2.3 智媒記者采編工作便捷化
隨著融媒環境的發展,社會對記者采編素養的要求也逐漸提升,新聞記者不僅要具備更為全面的專業技能,還需要掌握營銷和策劃能力。智媒技術的發展則帶來另一種可能,記者與智媒技術結合,既能解決新聞工作中重復性的、非創造性的部分,而對于創造性的內容,又能使新聞報道更人性化[10]。另一方面,大數據技術的成熟助力了時政“源池”的構建,新聞工作者可以依托時政內容數據庫,利用智能歸檔、多策略檢索、精準統計、圖譜聯想等技術,對紛繁復雜的新聞內容進行分類歸納,以實現更加準確便捷的新聞報道。智媒時代,新聞記者向專業化方向發展[11]。人工審核配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完成新聞報道,同時利用數字渲染等技術手段創造更獨特的視覺場景,以便向受眾傳達更易接受的內容。
3 人機對話的新路徑
3.1 嚴肅話題的青年語態解讀
從2021年兩會報道中可以看出,主流媒體對年輕群體的話語解讀更加注重細節,除了在視覺呈現上求新求細之外,對嚴肅議題的解構與重塑也值得關注。智能化新聞產品中不僅可以看到“真”,還能夠看到“善”。其表達語態與時下青年語境相結合,通過技術讓時政報道在保證客觀公正的同時完成內容再創新,并緊密結合青年一代審美傾向,讓年輕網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嚴肅的時政議題[12]。央視智媒通過青年群體的網絡語言,與其共享文化場域,讓時政話題更易在青年圈層中傳播[13]。2021年的兩會報道,通過拓展年輕化、個性化等多個維度,以擴大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這種模式值得其他媒體借鑒學習。
3.2 推動新聞媒體行業革新
隨著智媒技術對內容的不斷滲透,更加高階的智能化產品逐漸出現,并在新聞信息傳播中得以運用。媒體行業需要能夠提供更多信息點、覆蓋更廣泛的信息面、實現更精準的信息觸達的產品,這些產品能帶來更好的臨場體驗,聚集起更有黏性的用戶群體,最終通過市場的良性競爭促使其他媒體不斷升級技術。央視網通過對兩會的報道,為未來媒體行業的技術升級,以及良性循環提供了范本。對于主流媒體來說,在一次次重大事件的報道中積累實踐經驗,是新時代媒體融合再創造的直接體現。央視網一直秉承的智媒思維路徑,為新聞媒體延展“智媒生產力”提供了積極助力。2020年央視網成立的智慧媒體學院,為智媒轉型提供了人才培養與技術共享的平臺,助力全媒體行業向智媒轉型。
3.3 人機交互助推智眾時代發展
智能交互技術的演進會影響受眾對智媒的整體感受,不僅能促進新聞生產端的“三智合一”“人機協同”,使應用場景趨于人性化,也能提升受眾對智能技術的接受程度。同時,隨著人機協同技術的平民化發展,新聞報道專業與非專業的邊界愈發模糊。傳播主體也向多元化、大眾化的方向轉變。雖然這意味著信息傳播競爭的加劇,但也能促使專業媒體在內容質量、傳播效率上不斷升級。人類與機器的交互,能促使智眾時代來臨,互聯網傳播生態將面臨新的挑戰。
4 結語
在2021年的兩會報道中,智能技術的應用已步入新的階段,媒介融合從初期的形式融合向智能化方向深度融合,人機對話和協作的應用被賦予更加豐富的報道場景,真正的智媒產品意味著對新聞生產鏈從生產到審核再到分發的全面革新,能讓新聞生產技術的應用形成貫通的鏈路,同時妥善地解決新聞主流價值觀與算法間的沖突。智媒時代,智能媒體、智慧媒體、智庫媒體的深度融合,實現了“融媒”向“融智”的轉變,構建起一條人機對話的新路徑,也讓智媒擁有了系統性提升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官建文.媒體·融媒體·智媒體[J].傳媒,2015(08):36-37.
[2] 程棟.另一種“邊緣突破”:基于智媒體必要的理論視角——兼與學界諸位老師商榷[J].中國傳媒科技,2019(05):7-17.
[3] 尤旖蕓.淺析融媒體時代下國產訪談節目形態的變遷[J].漢字文化,2020(18):88-89,114.
[4] 李越,吳斯,馮廣圣. UGC視角下的網絡社區內容分層管理個案研究——以站酷社區為例[J].東南傳播,2019(07):121-123.
[5] 阮立,朱利安·華勒斯,沈國芳.現代把關人理論的模式化——個體、算法和平臺在數字新聞傳播領域的崛起[J].當代傳播,2018(02):86-91.
[6] 王靜.城鄉一體化語境下傳統廣播轉型路徑探究——基于南京市六合區的田野調查[J].藝術科技,2021(08):35-36.
[7] 位云玲,馮廣圣.算法新聞推薦的社會責任反思[J].新聞知識,2020(09):23-26.
[8] 徐燕萍.“深度偽造”背景下新聞事實核查的路徑探析[J].新媒體研究,2021(04):8-10,17.
[9] 王靜.城鄉一體化語境下傳統廣播轉型路徑探究——基于南京市六合區的田野調查[J].藝術科技,2021(08):35-36.
[10] 湯斯燚,陳瑞娟.淺析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新聞短視頻的專業化生產 ——以新京報短視頻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6):22-25.
[11] 孟博.融媒體時代下基層記者必備的技能[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3):123-124.
[12] 裴敏.進圈與出圈:融媒時代社群經濟的從立到破——以B站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1(10):37-40.
[13] 趙呈晨,鄭欣.共享式傳播:青年同輩群體中網絡語言流動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1(04):72-80.
作者簡介:樊瀚文(1998—),男,重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
指導老師:馮廣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