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滿
摘? ?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作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正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關注度在不斷增加,然而玉米的生產正遭受著一定的危機,由于種植的不合理以及病蟲災害的逐漸加重,玉米的產量低迷,玉米生產的發展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和阻礙。目前對于玉米生產影響最大的病蟲害有玉米螟和黑穗病兩種,另外種植管理的不合理也對玉米的產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為了使玉米生產過程中的病蟲害問題得到妥善的解決,就需要在做好病蟲害管理工作的同時不斷研究更高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同時做好玉米整體種植管理工作,從而促進玉米產量的平穩上升。
關鍵詞:玉米種植;管理技術;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2-0041-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435.13;S513? ? ? ?文獻標志碼: B
在我國的農業生產當中,玉米是最重要的農作物之一,玉米不僅可以作為主食進行食用,還可以作為飼料應用于畜牧產業當中,玉米這一農作物在農業生產和工業領域的使用范圍都是非常廣泛的,玉米的產量將直接影響著農業的發展。因此在農業生產改革過程中,提升玉米的產量和質量是最重要的改革目標之一,為了在現行的農業生產技術上更好地提高玉米生產整體水平,就需要做好玉米的種植管理和生長周期內的病蟲害防治兩項工作。種植管理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完善是保證玉米在高質量的基礎上不斷增加產量的重要工作,只有使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維持相對水平下的穩定,才能夠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維持在較高水平,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1? ?玉米主要種植形式分析
當前玉米的種植模式,主要分為寬窄行栽培、等行距栽培和雙柱栽培3種主要模式。在春季時,大部分玉米種植會采用等行距的栽培種植形式,此時的玉米種子間隙相對較為寬松,在玉米種子發芽之后,可以根據長勢去除一些長勢不太好的幼苗。采用等行距的栽培方式,可以最有效控制玉米幼苗的種植密度,也能夠最大化利用太陽能等自然資源,促進玉米自然生長。
2? ?玉米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技術分析
2.1? ?對耕地進行科學整地
在農作物的種植和生長過程中,耕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耕地是否合適將直接影響農作物是否能正常生長。玉米種植管理的第一項就是要保證耕種土地的質量,在玉米種植前,首先需要將耕地進行翻整。對耕地進行適當的翻整,可以有效避免土壤中養分的流失,保證后續播種的玉米在生長過程中擁有足夠的養分。耕地的主要目的是將秸稈等之前的作物清理掉,從而集中土壤中的養分,并且在對土地翻整的過程中將養分流失情況降低到最小,讓玉米生長過程中可以有足夠的基礎養分。土地的翻整工作往往范圍較大,是農民在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所要面對的困難之一,但是隨著機械化生產概念的不斷融入,現在的農業生產基本都采用機械耕地來進行農作物播種前的翻地工作,機械耕地不僅能有效提升生產效率,還降低了農民的生產壓力,有助于農業生產的良性發展。
種植前除了要翻地保證土壤中的養分,還需要對種植的玉米種子進行篩選,種植人員要根據農田的土壤條件、水文狀況和當地的氣候選取適合的玉米種子。在進行播種活動之前,還需要利用一定的農藥對玉米種子進行處理,可以增強玉米種子的抵抗力,從而保證較高的成活率。對于種子的現行預處理方式是將種子充分浸泡于相應的功能性農藥中并進行攪拌,之后將種子晾干,晾干后的種子再進行檢查,合格后便可種植。對種子的預處理過程是提高玉米作物基本抵抗力的有效方法,種子預處理是對農業生產種植的保證,絕不能省略。
2.2? ?對玉米種植的行距和播種方式進行合理設計
在玉米的實際栽種過程中,要對玉米種植的行間距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行間距的情況,直接決定著玉米的實際產量。所以,在播種玉米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玉米的品種優勢,以及種植地區的實際土壤條件。想要實現對于玉米種植結構的合理優化,就需要從種植行距這一基礎環節的科學設計出發。如果玉米葉片呈現上沖現象,其根系較為發達,那么這樣的玉米品種就屬于耐密型玉米,在進行種植時,就要適當縮小行距。如果是種植其他普通的品種,則要適當擴大行距進行。
關于玉米的播種方式,根據不同種植地區的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的差異,不同玉米種子需要不同的播種方式,還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狀況合理調整播種時間。我國北方的平原地區比較適合在5月份播種玉米,此時的氣候條件最適合玉米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的生長。其他不同地區的種植人員也應該在對當地的氣候條件進行嚴格分析之后選定播種時間,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保證玉米的成活率,從而提升玉米產量[1]。
2.3? ?加大水肥管理力度
近年來,隨著農田水利工程優化建設力度的提升,在玉米種植領域,全新的現代化節水灌溉技術被普遍應用。其中,噴灌技術的輸水效率和灌溉效率相對較高,對于種植地區的地形適應能力也較強,可以緩解一定的田間區域狹小的問題。在對玉米幼苗進行施肥的過程中,可以將施肥技術與新興的噴灌技術相融合,對于一些較為干旱的玉米種植地區,可以利用膜上灌溉技術,同時注意氮肥的施肥總量。通過對地表深度的合理控制,避免肥料滲入土壤的現象,防止玉米幼苗在生長過程中受到氨氣的影響,從而全面提高玉米的收成量和質量。
2.4? ?在育苗期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
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的生長時期做好相應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幼苗時期,玉米幼苗的抗病能力較差,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也較為苛刻,如果這一時期管理不到位,很容易造成玉米幼苗的大量死亡。為了能更好地保證玉米幼苗的生長和發育狀況,就需要加大幼苗時期管理工作的力度。在玉米幼苗破土之后,必須要立即采取相關的措施,避免幼苗受到干旱環境影響,全面保證玉米幼苗在水分和肥料充足的環境下生長。另外,還需不斷加大對于幼苗生長區域的例行檢查力度,同時及時處理種植區域內的雜物,避免病蟲害問題的發生。在玉米幼苗普遍長出第3片葉子之后,就要對玉米植株進行間苗種植處理,以此類推,在玉米幼苗的后期生長過程中,還需要開展定苗工作。在玉米幼苗的拔苗時期,則需要定期對種植區域內的土地狀況進行全面的觀察和有效記錄,如果發現問題,則要及時反映匯報,尋求最適合的解決方法。玉米幼苗的實際生長情況,也需要進行定期的觀察和上報,只有全面做好育苗時期的管理工作,才能從基礎上保證玉米種植產業的健康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的有機循環,將玉米幼苗的成活率提高到最大化,保證玉米的生產[2]。
3? ?實現玉米病蟲害高效防治的應用分析
3.1? ?玉米螟病害防治
遭遇玉米螟病害的玉米作物一般表現為葉子部分出現花葉的同時莖干部分被蛀空,從而導致植物營養不良而出現果粒不飽滿等無法繼續生長的現象,更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倒伏現象的產生,果粒逐漸腐爛從而導致產量和質量的持續降低。
對于玉米螟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玉米螟羽化過冬的習性,在要進入冬季時將有蟲蛀現象的秸稈焚燒或者轉化為肥料等方式處理掉,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消除蟲源,防止玉米螟病害的產生。另外一種是通過藥物方法進行防治,在玉米生長到大喇叭口時期按照“三指一撮”的方式,將按照比例調配好的藥物進行灌心處理,也可以有效治療玉米螟病害問題。
3.2? ?玉米黑穗病防治
玉米黑穗病是最為常見的玉米病蟲害之一,主要病癥表現為玉米穗部會出現黑色的粉末狀物質,導致玉米無法順利結實,造成作物產量下降。
為了有效降低黑穗病的產生,最簡單也是最高效的方法就是選擇培育抗病品種,在購買種子的時候選擇購買明確標識是抗黑穗病的品種再進行購買。播種之前一定要對玉米種子進行預處理,按照比例將預防黑穗病的相關藥物進行調配,對要播種的種子進行預處理工作之后再種植,可增強種子的抗病性[3]。
3.3? ?玉米青枯病防治
對于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最為簡單和有效的方法,就是選擇抗病能力相對較強的玉米幼苗進行種植,這樣可以從根源上防止青枯病的產生。除此之外,在進行玉米栽種中,如果發現有植株上存在青枯病病害現象,就要第一時間鏟除整個植株,避免病患植株造成較大面積的傳染。
4? ?結束語
為了有效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滿足農業生產需要,就需要不斷完善玉米種植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和栽培種植管理技術。對于玉米病蟲害技術的防治和種植管理技術的升級,不僅可以解決目前玉米產量低迷的問題,還能有效促進我國整體糧食作物生產工作的進步,在保證供應需求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糧食作物的質量,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的有效發展。除此之外,玉米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不能停留在發現病蟲害問題去治理的過程,需要對可能發生的病蟲害進行全面的預防,不僅要使玉米病蟲害問題得到治理,更要使其得到有效的預防。只有做好了預防工作,才能將病蟲害問題帶來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的狀態,保證農民的利益。
參考文獻:
[ 1 ] 吳東妹.玉米栽培管理技術的應用及病蟲害防治[J].農家參謀,2020(11):74.
[ 2 ] 顧景輝,包冠,許浩.玉米栽培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家參謀,2019(21):58.
[ 3 ] 齊佳佳.玉米栽培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江西農業,201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