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霞
摘? ? 要:伴隨國家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土地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對優質土地充分利用,增加畝產,更好利用土地垂直空間;另一方面,積極開拓新的種植區,提高土壤貧瘠區的糧食產量。我國大部分鹽堿地都屬于溫帶干旱沙漠型氣候,年降水量少、水分蒸發量大,鹽堿地土壤及水質特殊,影響正常農作物產量及品質。而玉米作物對土壤要求不高,適應性較強,可在鹽堿地推廣玉米種植,掌握一系列穩產增效栽培技術,落實水肥一體化生產,緩解國家糧食危機,也促進農業種植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鹽堿地;玉米;穩產增效;栽培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2-0045-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13? ? ? ?文獻標志碼: B
玉米屬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相較于水稻、小麥等,耐寒性、耐旱性、耐貧瘠性更突出,可在鹽堿地推廣種植。此外,玉米營養價值高,屬優良、高產糧食作物,其果實除食用外,還可用于畜牧業、養殖業、水產等行業使用,秸稈也可做飼料,在食品、醫療衛生、輕工業、化工等行業都有廣泛應用,開發前景廣闊。
1? ?整地選種、施肥
1.1? ?深翻預備
整地前對地膜、場地廢棄物、雜草等及時清理,整潔土地。之后,每667 m2施農家肥提高土壤肥力,施肥5 000 kg。整地在冬季結束后就實施,春季氣溫回暖后,對前茬作物滅茬深耕,控制深度22~25 cm,而后對土地平整,可采用激光平地機處理地勢嚴重不平區域。
1.2? ?育種
經近幾年育種實踐,發現鹽堿地玉米栽培應著重選擇適應能力突出、熟期適中且耐鹽堿的品種。經2018—2019年種植試驗,采用科玉188可以很好適應鹽堿地環境,玉米生長周期適中,且產量理想,適合在鹽堿地大面積推廣種植。玉米播種前采用粉銹寧拌種,提高玉米種活力,也起到預防一些病害預防作用,如黑穗病、黑粉病等。
1.3? ?合理施肥
按照國家農業轉型發展的總體要求,鹽堿地玉米種植應將工作重心放在增產、經濟、環保等方面,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施肥理念,結合當地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的施肥方案,指導農民購買合適的肥料,以合適配方施肥。要保證配方肥覆蓋鹽堿地玉米田,提高施肥綜合水平。
施肥除使用農家肥外,施以“田露”牌生物有機肥,每667 m2施肥50~70 kg,并配合配方肥50~60 kg。配方肥比例N∶P2O5∶K2O為25∶10∶5。補施磷酸二銨,每667 m2施15 kg、硫酸鉀5 kg,以此為基肥,而后追施尿素20 kg。
1.4? ?適時播種
結合當地地理環境、氣候特點等,玉米的播種期有所差異,一般選擇在4月中、下旬可進行播種。當地土壤表層10 cm位置,溫度在10~12 ℃時播種溫度最佳。若玉米播種過早,會受到晚霜影響,導致產量、質量下降;而播種過遲,又會導致玉米生育期受到壓縮,果實中淀粉及干物質的積累較少,最終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
播種采取機械播種為主、人工播種為輔的混合方式開展,選取2MBJ-4/2鋪膜播種機大面積播種,同時人工檢查播種效果,有漏播的及時補種,邊緣或特殊地形需以人工方式補種。采取機械化播種設備,同時完成雜草預防、施肥、播種、鋪設好滴灌帶(以滴灌方式節省鹽堿地種植用水,提高種植效率)、鋪膜等一系列操作。種植推薦使用全膜平作栽培技術。針對實際種植情況,選取70 cm幅寬、厚度在0.007~0.008 mm的較薄地膜,便于后期田間管理。把好技術關,蓋膜要求嚴密、緊實、平整、全覆蓋,必須最大限度地保持膜面寬度。膜間距控制在39~46 cm左右,按照覆膜實際情況合理調整。
播種適宜單粒播種,保苗75 000~90 000株/hm2。若種植區域鹽堿地土壤為沙性土壤,也可采取“干播濕種”,先播種,隨后采取水肥一體化的方式澆水,起到理想的播種效果。
2? ?田間管理
2.1? ?放苗
種子出苗后要及時放苗,人工將膜下幼苗放出,避免幼苗受到薄膜阻礙,使正常生長受限。但放苗口不宜過大,放苗口過大會導致水分流失,增加種植成本。放苗之后采用細土封好播種孔,減少土壤水分蒸發,留住熱量。小孔放苗可以在膜下構建高溫、高濕的環境,便于玉米幼苗生長,也可起到悶殺雜草效果。
2.2? ?除草
可采用33%的二甲戊靈乳油除草,每667 m2采用200~300 mL二甲戊靈乳油,兌水12~20 L后以噴霧方式除草,在播種且出苗后就可除草。出苗后3 d噴施,切忌施藥過晚,導致藥物對玉米本身造成傷害。對經過二甲戊靈乳油處理仍然存活的雜草,可人工拔除。
2.3? ?水肥管理
玉米生長期先施底肥,可施用N∶P∶K為18%∶18%∶18%的優質復合肥45 kg。在玉米苗期施肥,需結合耕地降水情況,土壤墑情是否良好,結合植株長勢,長勢不好多施底肥,長勢稍好可適當減少底肥使用,及時澆水。后期追肥推薦采用水溶性肥料、微酸肥料,使玉米可以盡快吸收、更多吸收。植株生長到拔節、大喇叭口期間,以水肥一體化設備施肥,每667 m2玉米施加尿素30 kg、磷酸一銨10 kg,可以加入土壤調理劑(2 kg/667 m2),保證土壤肥力充足。抽穗期注意及時補充水肥,以水肥一體化設備及時補充鉀肥,全生育期需要澆水8~10次,保證灌水量為30 m3/667 m2。
3? ?病蟲害防治
3.1? ?農業防控措施
3.1.1? ?科學選種
多引進抗性突出的玉米品種,選擇產量及抗病蟲害突出的雜交品種,如科玉188等,以及耐寒、耐旱、耐蟲害的品種。
3.1.2? ?輪作倒茬
為減少同類病蟲害發生,維護土壤肥力,要設置分區輪作的種植方式,構建科學輪作制度,按照渠系劃分不同片區種植。也可以將玉米和向日葵、中藥材等輪番種植,避免土壤中有害物質滋生、積累,減少玉米的侵染來源。
3.1.3? ?清潔種植區,控制病蟲來源
玉米收獲后及種植之前,需要將種植區內的病殘組織、將玉米秸稈組織清理干凈,田埂溝渠內雜草清除干凈,集中到場外處理,控制病蟲產生生存,有效預防下次耕作的病蟲害出現,控制感染源。
3.1.4? ?盡量減少農藥用量,提高使用質量
加大農藥用量會造成土壤污染,也會導致一些病蟲產生抗藥性。應采取專家宣講、技術員指導、媒體宣傳等方式,加強對農民群眾的科普力度,推薦并鼓勵農民使用綠色生物農藥,利用病蟲害的特點,采取天敵應對的方式,實施標準化重視。
3.2? ?物理防控
3.2.1? ?及時清除場內病蟲侵蝕植株
結合間苗、定苗等措施,及時發現弱小玉米幼苗、已經受到病蟲害侵擾的植株,拔除此類植株,并對周圍噴灑農藥,控制病害進一步蔓延。同時,將瘦弱玉米苗及時剔除,為強壯的種苗生長提供養分和空間,且瘦弱種苗更容易受到病蟲害影響,必須及時拔除。
3.2.2? ?誘殺及防護
以村落、社區為基礎單位,設置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常見的玉米害蟲,如棉鈴蟲。此外,種植區及種植區要設置防護網或天然防護林,避免病蟲產卵造成大面積感染。玉米棉鈴蟲產卵期就要采取針對性措施殺滅,可采用植保無人機,以 5 d為間隔,持續噴灑殺蟲劑和磷酸二氫鉀葉面肥,趨避棉鈴蟲,控制蟲害。
3.3? ?化學防控
化學防控可有效解決一些對玉米生長影響嚴重的病蟲害,如紅蜘蛛、蚜蟲、棉鈴蟲等。
3.3.1? ?棉鈴蟲
棉鈴蟲產卵量大,若初次出現棉鈴蟲未有效處理,則二代棉鈴蟲會對玉米種植造成毀滅性影響。二代棉鈴蟲產卵期和玉米雌穗吐絲期一致,導致棉鈴蟲有保護性更好的產卵空間。成蟲在花絲頂部產卵,棉鈴蟲卵孵化階段以花絲為食,幼蟲成熟之后會將雌穗頂部的籽粒全部啃食,導致玉米大面積減產。棉鈴蟲幼蟲3齡之前,可以采用75%濃度的拉維因,按照每667 m2選50 mL兌水150 kg,或每667 m2采用辛硫磷50 mL兌水50 kg,噴灑到幼蟲常見位置,有效殺滅。對于成蟲,可在田間設置殺蟲燈,起到誘殺的作用,控制玉米減產,減少經濟損失。
3.3.2? ?蚜蟲
心葉期是蚜蟲對玉米影響最大的時期,故需要在心葉期蚜蟲盛發之前,采用3%辛硫磷顆粒劑,按照施2 kg/667 m2,撒在玉米心葉位置,起到防治蚜蟲、玉米螟的作用。對蚜蟲去除效果不理想,也可以采用10%的吡蟲啉WP1 500倍液或3%啶蟲脒EC1 500倍液等噴灑控制蟲害。蚜蟲導致玉米病株率達到30%~40%時,有“起油株”出現,此時需全面綜合防治。
3.3.3? ?紅蜘蛛
紅蜘蛛多由田間田埂雜草處滋生,可在每年6月份初期防治。一方面在苗期及成株期間,每667 m2選阿維菌素乳油15~30 mL,兌水30~90 kg稀釋后噴灑治理。也可以選擇10.5%阿維·噠螨靈12~36 mL,同樣兌水噴霧防治。可以針對玉米種植的植株大小,選擇一種藥劑治理紅蜘蛛蟲害。另一方面,抽穗后期,發現紅蜘蛛較多,除選用藥劑噴霧治療外,也可使用煙霧機在傍晚集中防治。
4? ?結束語
在鹽堿地種植玉米,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為農民提供一條致富新道路,基層農業部門應積極推廣、鼓勵鹽堿地玉米種植,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也為國家糧食種植保障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