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曉兵
摘? ? 要: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幾年,麥田雜草發生越來越嚴重,雜草品種日趨復雜化,由以前的以闊葉雜草為主,逐漸演變為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共同為害的局面,所以及時、科學地防治麥田雜草是小麥生產的關鍵措施之一。基于此,對當前冬小麥雜草發展特點進行了闡述,并分析了田間雜草對冬小麥的影響,探討了防控方式,供參考。
關鍵詞:冬小麥;田間雜草;精準防控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2-0078-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451.221? ? ? ?文獻標志碼: B
冬小麥是我國主要農作物之一,對于社會的生產與發展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但是在種植過程中,田間雜草對小麥種植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阻礙了農業的發展。為提升小麥種植效果,農民應該加強對于冬小麥種植過程的防控技術,利用化學防控、農業防控等技術,減少其生長過程中產生雜草的問題,提高小麥產量及品質。
1? ?冬小麥種植現狀
當前我國小麥種植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占世界谷物作物產量以及消費總量的30%左右,同時占有全球谷物作為貿易總量的 45%左右。在我國小麥是僅次于水稻與玉米的第三大作物,總種植面積達到2 400萬hm2,約占我國總糧食農業生產面積的1/4。自1960年至今,我國小麥產量呈現三段式波動增長,單位面積內小麥的產量不斷提升,種植模式呈現集中化發展,山東省、河南省與河北省是我國小麥種植的重要產地,其種植面積能達到全國的45%。基于此,我國小麥種植規模化、高產、高效益等特點成為當前冬小麥種植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但是,當前在冬小麥種植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影響了其生長情況。目前我國小麥田間雜草的種類較多,有200余種,對小麥種植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受到雜草危害的面積達到小麥整體種植面積的80%,對小麥的整體種植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損失的小麥數量約為整體產量的10%左右。其中對小麥影響較大的雜草包括豬秧秧、田旋花等。為解決雜草危害問題,農民會使用除草劑進行除草,但是過度使用除草劑可能會造成小麥抗藥性提升,影響小麥田間雜草的防控效果。針對以上情況,農業部門提出了田間雜草精準防控技術,為小麥產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田間雜草的不良影響
田間雜草是影響小麥產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雜草生長會與小麥爭奪生長過程中需要的肥料、水分、陽光等,導致小麥營養不良、生長緩慢,使小麥產量減少,影響小麥的品質。調查表明,當前部分麥田中雜草的比例能占總種植面積的4%左右,嚴重的能達到15%左右,其中禾本科雜草對小麥的影響較大。當前消除雜草可以采用藥劑防治,但是對于禾本科雜草的防治藥劑價格高、除草效果差,同時需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影響小麥種植產生的經濟效益。另外,雜草對小麥的影響范圍較大,雜草的生長與繁殖較快,對小麥危害較大。
3? ?田間雜草的精準防控
3.1? ?農業防控
農業防控指通過對小麥生長環境的調整,來提升小麥抗草害能力,創造不利于雜草生長的條件,從而達到減少田間雜草對于小麥危害的目的。為實現這一目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在播種之前選擇質量好、品質高的小麥種子,進行嚴格的篩選,去除草籽、病粒等。二是要建立種子繁殖供養體系,相關部門需要確立小麥種植的品種,并根據不同種子的實際供應量確定種植繁育面積,使得繁育技術規格達到相應的種植標準,并嚴格控制種子的質量,實現種子的有效供應。三是實行輪作倒茬技術。不同的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都會面臨不同草害的威脅,草害在對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造成影響的主要原因是其生長條件與該農作物相同或相似。采用輪作倒茬技術能起到改變種植外部生態環境的作用,使得雜草的危害得以減輕[1]。例如在種植冬小麥之前,農民通常會采用禾本科植物進行種植,但是如果將其換成大豆或花生,就會起到明顯的防治小麥草害的作用。四是深翻整地。這一草害防治方法指的是通過深翻土地,將前年種植過程中產生的雜草或者殘留在土壤表面的雜草翻埋入土壤深處,這一方式能有效地防止雜草生長,切斷其生長過程中所需的營養物質,同時在深翻過程中還能使得雜草的根莖被破壞,從根本上減少雜草的生長數量。五是中耕。這一防治方法主要用于小麥生長的苗期、早春返青時期與起身期。這一耕作手段既有利于小麥的生長,又能對雜草的生長起到抑制作用[2]。
3.2? ?物理防控
物理防控又被稱為人工防控,指農民在小麥生長過程中人為分辨雜草,并對其進行手工拔除。當前,物理防治是一項較為有效的雜草防控方式,主要在冬季前期以及春季實行。冬小麥產生3葉1心之后就能輕易地分辨雜草與小麥之間的區別。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麥田中壟背處多生長雜草,應重點針對這一地域進行拔除處理[3]。春季是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同時這一時期雜草也能迅速地繁殖,農民應該重點關注小麥的抽穗時期,保證小麥在生長過程中能更迅速地獲取到營養成分,提高小麥的產量。除此之外,除草工作需要在小麥返青時期進行,在雜草打籽之前就將其全部消滅,防止其再次生長[4]。
3.3? ?化學防控
化學防控是減少田間雜草生長的關鍵方式,具有高效的特點。根據當前小麥的生長特點,轉變小麥田間雜草的化學防控方式。當前小麥化學防控主要針對禾本科植物進行,轉變了傳統的針對闊葉雜草為主的防治方式。此外,傳統的春季化學防控方式也轉變成為秋季防控。對化學藥劑的選擇,農民也應該針對當前對小麥影響較大的禾本科植物進行,積極引進并使用驃馬等農藥產品。使用化學防控的過程中還需要重點關注藥物噴灑的時間。
冬小麥的化學防控時間以3~5葉期間最佳,噴灑方式為對整株植物進行大面積的均勻噴灑。冬季,對小麥用藥主要需要在小麥分蘗之前進行,在春季時期對小麥用藥主要需要在小麥起身期進行[5]。
麥田免耕封閉除草。播種前7 d,使用20%草銨膦AS 3 000 mL/hm2或41%草甘膦AS 2 250~3 000 mL/hm2兌水噴灑,消滅麥田內的雜草。在麥苗出土前,需要使用3%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呋草酮懸浮劑(拜寶瑪)1 200 mL/hm2或50%異丙隆WP 1 500~1 875 g/hm2,50%丁草胺EC1 500 mL/hm2,兌水噴灑。如果墑情差,可以灌跑馬水再施藥,能夠提高控草效果。
苗后莖葉處理。麥娘、菵草等禾本科雜草防治,應在雜草2~4葉期用6.9%精惡唑禾草靈(驃馬)EC 1 500 mL/hm2或7.5%啶磺草胺WG 187.5 g/hm2,也可以采用15%炔草酯(麥極)WP 450 mL/hm2,或30%甲基二磺隆(世瑪)可分散油懸乳劑450 mL/hm2等,兌水噴灑,注意一定要均勻。
防除闊葉雜草,如稻槎菜、豬殃殃、野老鸛等,建議在小麥3葉期至拔節前,用20%氯氟吡氧乙酸EC 750 mL/hm2,或10%苯磺隆WP 300 g/hm2,或5.8%雙氟·唑嘧胺(麥喜)SC 150 mL/hm2等,兌水進行噴灑。禾本科、闊葉雜草防除,對于混合發生田塊,用3.6%甲基碘磺隆鈉鹽·甲基二磺隆(闊世瑪)水分散粒劑225~375 g/hm2,或7.5%啶磺草胺(優先)水分散粒劑187.5 g/hm2,或6.9%精惡唑禾草靈水乳劑1 200 mL/hm2+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750 mL/hm2,或6.9%精惡唑禾草靈(驃馬)乳油1 500 mL/hm2+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300 g/hm2,兌水均勻噴霧。在進行莖葉除草時,若小麥已開始拔節,應停止使用除草劑進行除草,以防造成藥害。
農民還需要注意化學防控過程中小麥生長的環境。一是在用藥的過程中不能溫度過低,需要保證溫度不能低于4 ℃;二是要嚴格控制化學藥劑的使用劑量,既不能過量使用,會對作物的生長造成傷害,又不能使用過少,不能有效消除雜草;三是看天氣情況,由于降水等原因導致除草劑不能發揮其作用,如果施藥時遇暴雨,產生大水漫灌的現象,就會導致小麥蹲苗或者黃化;四是使用除草劑時需要采用二次稀釋的方式進行,并且要一次噴勻,既不能重復噴灑,也不能減少噴灑次數。
3.4? ?綜合使用不同防治方法
不同的防治方法都有其特有的優點以及缺點,適用于不同的雜草生長情況。農民應該針對不同的雜草產生情況為其制定不同的防治方式。化學方式是較快的防控方式,但是對小麥的影響較大,容易產生污染。物理防控是影響較小的方式,但是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農業防控方式最符合小麥生長的條件,但是需要農民具備一定的種植技術。
4? ?結語
小麥雜草的防控是提升小麥產量、防止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營養成分流失的主要方式,也是農民需要重視的主要問題。為此,農民需要不斷提升農業知識水平,利用合理化的防控方式提升種植效率,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達到促進我國農業經濟水平提升的作用。
參考文獻:
[ 1 ] 朱統泉.加強春季小麥田間管理的技術意見[N].駐馬店日報,2018-03-01.
[ 2 ] 張國江,袁偉, 張強.小麥秸稈還田對機直播水稻田間主要雜草發生的影響[J].上海農業科技,2018(2):189-190.
[ 3 ] 董宜浩,王春紅,胡加敏,等.50%吡氟酰草胺對小麥田雜草的田間防效初探[J].上海農業科技,2018(2):147-148.
[ 4 ] 阮彥東.小麥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技服務,2017(12):89-90.
[ 5 ] 王藝曉,樸君,程兆榜,等.田間禾本科雜草對水稻條紋病毒流行風險評估調查[J].雜草學報,2020(1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