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喜迎
摘? ? 要:為進一步提高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質量,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效果,針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的成因、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的影響、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措施3點內容進行了分析,從多角度出發,提出具體可行性方法,為后續工作的有效展開提供有效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森林病蟲害;防治措施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2-0092-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763? ? ? ?文獻標志碼: B
從目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實際情況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對森林病蟲害問題不夠重視、防治理念傳統、方案落后、科學技術水平低下、缺少有效的預警機制、病蟲害問題發現不及時等。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要進一步落實好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具體要求,結合問題成因,制定更為有效的優化措施,從而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1?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的成因
1.1? ?自然因素
從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病蟲害問題來看,一大部分是由自然因素導致。森林病蟲害問題的發生往往是突發性的,沒有明顯的預兆,這也直接增加了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難度。同時,從以往工作經驗來看,自然界中的病蟲害往往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這些病蟲害在傳播過程中也會有自然消亡的情況出現,比如受到氣候因素、溫度因素的影響等。部分病蟲害雖然會自然消亡,但是其整體數量和種類仍然較多,并具有一定的抗逆性,其本身大多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在林業生態環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病蟲害也在不斷發展。例如,人們針對病蟲害問題經常會噴灑農藥。在面對農藥環境時,病蟲害很容易產生抗體,從而削弱農藥的作用,繼續進化、繁殖,也在持續增加后續工作的難度。
1.2? ?人為因素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損害越來越大。例如工業活動的不合理排放、部分林業的亂砍濫伐等,都在持續加劇環境問題。基于此,“十四五”規劃期間針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將以往的高素質經濟轉化為高質量經濟,加大科技領域、生態領域的投入,不斷擴大內需。從以往情況來看,首先是人為因素的影響,部分人員對環境修復工作認識不到位,為病蟲害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同時,當前的林業生態建設,人工林的數量始終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相對于自然林,人工林在防御能力上本身較薄弱,無法對病蟲害問題進行自然抵御。其次,因為病蟲害種類繁多,目前相關部門尚未針對這一問題形成一個有效的方案,未能開展有效的檢疫工作和森林監測工作,這也使得很多森林病蟲害問題無法被第一時間發現,存在滯后性。最后,從我國的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來看,仍在延續著傳統的由上至下的管理機制,這直接限制了林業部門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一方面無法保證信息的共享和經驗交流,另一方面使得具體的病蟲害防治工作缺乏協調性。
2?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的影響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的病蟲害種類已經突破8 000種,而其中能夠有效威脅到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病蟲害也超過200種。在此基礎上,病蟲害對林業的侵蝕面積不斷擴大,對經濟造成的損失不斷擴大。從現階段常見的病蟲害類型來看,主要有松毛蟲、美國白蛾、白粉病等。需要林業部門分別針對以上病蟲害類型采取對應的防治措施,提高病蟲害問題防治的針對性。此外,在病蟲害問題的影響下,森林的修復難度也在持續增加,從而直接打破了林業生態環境的平衡,并進一步增加了病蟲害的種類,減少了生物的多樣性。與此同時,針對這些問題,部分林業部門的治理工作缺乏有效指導,尤其在化學藥劑的使用中,往往會出現林業的二次破壞,造成有毒物質殘留等問題,也污染了土壤環境,不利于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持續性發展。
3?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措施
3.1? ?加大森林病蟲害重視程度,提高防治質量
針對以上問題,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首先需要相關部門提高對病蟲害問題的重視程度,包括部門領導人員和基層工作人員都需要樹立嚴謹的思想意識,明確自身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意義,制定出明確的工作標準和工作流程,切實提高病蟲害防治質量。首先,林業部門針對工作人員做好定期的培訓工作。在培訓過程中,幫助工作人員認識病蟲害問題的類型和負面影響,從而清晰自身職責[1]。其次,需要針對病蟲害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了解病蟲害問題的發生原因,以及具體的處理措施,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最后,需要林業部門做好病蟲害防治的宣傳工作。同時,針對破壞林業生態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形成有效約束。
3.2? ?更新森林病蟲害防治理念,優化防治方案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林業部門也相應出臺了一系列森林病蟲害防治方案,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考慮到部分地區的實際情況,林業部門所制訂的病蟲害防治方案卻仍與實際的林業生態情況存在偏差,無法保證方案的針對性及方案執行的有效性。對此,就需要在方案制訂的過程中,進一步做好數據信息的調研工作,做好方案本身的優化工作,切實提高方案制訂的有效性。基層林業部門需要在方案制訂前先對當地的林業生態環境進行調研,對病蟲害的種類進行分析。而在正式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時,還需要考慮到化學藥劑的負面影響,并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予以調整,推動我國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持續有效進行[2]。
3.3? ?加強科學技術投入,創新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徹底應對森林病蟲害問題的關鍵。因此,在林業生態建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還需要林業部門做好科學技術的創新工作,加大先進技術的引進和研發力度,不斷提高我國的病蟲害防治水平。期間,要規范使用化學藥劑,包括藥物的濃度設計、配比設計等,杜絕工作人員隨意噴灑,避免化學藥劑中的有毒物質對土壤資源和水資源進行污染。例如,在進行楠食葉蟲的防治工作時,工作人員需要了解害蟲的基本屬性以及基本危害性,結合害蟲生長的不同時期來選擇不同的藥劑進行噴灑,并同時做好藥劑的及時更換,避免害蟲在長期面對同一種藥劑時產生抗體。此外,在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也需要做好持續觀察和記錄工作,并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調整和優化,不斷積累經驗和方案。最后,針對科學技術的投入,做好資金投入工作和人才引進工作,要保證病蟲害防治中的資金充足以及人才充足,提升核心力量,推動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邁向一個嶄新的臺階[3]。
3.4? ?建立預警機制,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及時性
現階段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預警機制仍不完善,這就直接導致了當出現病蟲害問題后,無法在第一時間發現,從而錯失了病蟲害防治的最佳時機,導致病蟲害問題的持續惡化。對此,預警機制的建立勢在必行。期間,林業部門可針對森林工作建立監測系統,并將監測系統劃分為多個區域,以及完善區域內部的監控設備、傳感設備等,形成屬于每一個區域的病蟲害防治指標。監測過程中,一旦區域內的病蟲害超出了指標范圍,在傳感器等設備的作用下,便能夠及時將信息傳遞給林業部門,以及制訂具體的病蟲害防治方案,由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操作。此外,在林業部門的預警機制建立中,還需要充分考量當地的現階段生態環境、氣候條件以及病蟲害的種類和繁衍條件,既要防治,也要預防。
3.5? ?科學運用生物技術,開展綜合性防治工作
生物技術是目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較提倡的一種方式,能夠更好地避免化學藥劑使用后的有毒物質殘留,具有更好的生態效益。一般認為,生物技術主要就是通過生物方式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防治。在自然界中,樹木的數量和種類很多。同時,樹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凈化能力,能夠有效抵御部分病蟲害的威脅。但是由于我國人工林的面積持續增加,并且人工林在結構上大都較簡單,其內部的生物鏈也比較單一,這就使人工林本身的抵御能力較弱。期間受到病蟲害繁殖變異等因素的影響,就會直接給森林資源造成損害。因此,針對這一問題,工作人員在進行人工林建設時,需考慮好生物防治的因素,加大混合林的投入力度,確保人工林在建設中能夠形成一個具有多樣化和復雜性的生物系統,在這一基礎上促使人工林之間相互制約,更有效地防治病蟲害問題,并借助于森林的自我防御能力,減少人工的病蟲害防治成本投入,提高林業生態建設的可持續性。由此可見,生物技術手段仍是病蟲害問題防治的主要方向和趨勢,要進一步做好發展和應用工作。
4? ?結束語
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可通過加大森林病蟲害重視程度,提高防治質量;更新森林病蟲害防治理念,優化防治方案;加強科學技術投入,創新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建立預警機制,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及時性以及科學運用生物技術,開展綜合性防治工作等一系列措施來達到目的。從多個角度出發,針對目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成因,找尋解決方法,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防治策略,從而不斷提高工作展開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 1 ] 何紅.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對策探析[J].種子科技,2020(15):91,94.
[ 2 ] 楊明.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措施[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5):103.
[ 3 ] 李曉霞.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J].農村實用技術,2021(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