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轉梅 羅鑫

摘要:秦嶺是我國水資源、氣候等的地理分界線,自然與人文資源豐富,造就多樣的傳統民居風格,與當地自然及人文環境相輔相成。本文選取當地一典型平壩型村落,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借助鄉土景觀、環境適應性等理論及研究方法,從空間布局、民間建筑、景觀及水文等方面分析當地鄉土景觀的營建與自然和人文環境相適應的設計思路,并通過分析這一典型案例的成功與不足,為目前鄉村改造中的景觀與環境和諧共生提出可行建議。
關鍵詞:民居建設;平壩型村落;鄉土景觀;環境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2
0 引言
秦嶺山脈是中國天然的南北分界線,由于其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其獨特的人文資源。多樣的環境和氣候特征造就了其豐富的建筑特征,如秦嶺南麓雨水較豐沛,當地建筑主要受南方建筑影響比較大,大多采用了背山面水的庭院布局形式;秦嶺腹地受經濟發展與地理環境等的制約則呈現典型的山地建筑特征,民居多為低矮磚墻住宅,院落也是以依山而建的獨立院落為主,民居之間的間隔較大;秦嶺北麓民居形式則受北方建筑風格影響較大。由此可見,因秦嶺南北氣候條件不同給當地的生產活動和居住習俗造成了較大差別。目前學術界對于這種環境差別本身及其對建筑和人文景觀等的影響已有較多研究,如祈嘉華等[1]從地域文化性探討了秦嶺南麓村落地理區位、民居建筑形制與特點、空間布局、景觀構成要素、細部裝飾等;王軍等[2]將秦嶺南麓民居分為獨立式院落、前店后宅式院落、一字形的鄉間農舍三類,并對其村落空間布局及件建筑形制、裝飾特點進行了分析。但以上研究均未考慮鄉土景觀與環境的適應性。
事實上,以環境適應性的視角看鄉土景觀設計是近年來美麗鄉村建設的熱點方向,環境適應性研究領域覆蓋面積廣、研究模式多樣,鄉土景觀設計的營造涉及氣候環境、生態環境、社會人文環境的適應性等等。許多學者就此做過一系列研究,如孫松林等以布依族民居村落為例,分析了當地景觀布局的特征,并總結了村落與當地地形、資源、氣候及建構材料等的生態適應性。里昂等以晉中地區某古鎮為例,研究了景觀營造選址、規劃布局與水利環境等方面的適應性。秦嶺山脈獨有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也為環境適應性研究提供了天然的試驗場,因此,本文選取秦嶺南麓一典型村落,研究了鄉土景觀與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生態建設等方面的適應性,筆者通過實地走訪與考察,分析其成功與不足,以期為秦嶺地區美麗鄉村的建設提供可行性建議。
1 秦嶺南麓平壩型村落——石泉縣中壩村
本文選取秦嶺南麓一個典型的平壩型村落——石泉縣中壩村作為典型研究案例。中壩村地處秦嶺、巴山之間,中貫漢江,以巴山大斷層兩河口—喜河—熨斗—五里壩為界,山勢北高南低,多呈“V”形或“U”形山谷。該村是秦嶺沿線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案例,每年依托特色手工作坊小鎮(以下簡稱“小鎮”)打造的特色鄉村休閑旅游業,吸引大量游客。筆者實地考察調研了該小鎮,并從小鎮的空間布局、民居建筑、雕塑小品、河道水系、村鎮廣場進行調研分析,提出設計的內容與現實存在的問題。
1.1 空間布局
中壩村是一個典型的陜南山地村鎮,城鎮建筑平面分布呈典型的聚落形態格局,特殊的地理環境是形成該現象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同時當地的資源和環境承載力決定了聚落建筑的形式、體量和整體規模。該地區鄉村街巷空間布局特點為一條主街橫向或縱向分布,多條巷道及民居建筑分布在其兩側。布局形式界面分明,井字形街巷平面布局緊湊,在高差較大的情況下,高效利用了土地使用面積,節省了成本。如圖所示,小鎮建設尊重原有村莊范圍與居民生活習慣,盡可能地保留了中壩村原有的空間布局。具體表現為:
1.1.1 街巷布局
在街巷設計與布局方面,中壩村將村內的街巷平面與立面進行景觀設計,提升街巷空間界面豐富程度,同時融入鄉土文化元素,形成了以二十四孝磚雕、民俗雕塑、石雕、花箱長廊、花卉種植池等景觀廊道,并在街巷的主次入口處都設置抱鼓石等雕塑小品引導人流,增加景觀觀賞感與體驗感。
1.1.2 道路交通布局
在小鎮交通管理方面,小鎮內部采用人車分流的設計,避免節假日等旅游高峰時段車流量過大的問題,保證游客安全游覽的同時高效利用空間,提升游客游覽體驗。
1.2 民居建筑
小鎮民居采用白墻灰瓦的整體配色,增加了村落整潔程度,建筑細部構造與裝飾設計豐富了村落民居建筑,但整體上高度統一的新建筑也使原本豐富的陜南建筑風格漸漸淡化。
1.2.1 建筑風格
由于小鎮地處南北交界,南方與北方的建筑風格在小鎮顯示出包容性和多樣性。中壩村原有建筑風格豐富,有年代久遠的黃泥抹面的土坯建筑、磚土混合建筑、紅磚建筑、風化層積巖堆砌的石板房等,展現了當地民居建筑的發展歷程,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象征。新建建筑保留了原有陜南建筑風格的同時,對建筑功能和數量進行了較大的提升與豐富,例如,新建了游客中心、蘑菇樹屋、風雨連廊、工藝作坊、文化展覽館等建筑。
1.2.2 建筑細部構造
建筑細部構造在地域背景上受到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響??紤]資源承載力和當地山、河、溝等復雜地理環境,以及軍事和安全防御需求的影響,其建筑形制復雜多變、因地制宜,巧妙地將石、磚、秸稈等傳統建筑材料混合并用。青瓦屋頂、門枕石、龍眼、墀頭、花窗等細部裝飾精美,是陜南民居建筑的縮影,對研究陜南移民文化、典型民居建筑有重要意義。
1.2.3 建筑立面裝飾
小鎮原生建筑以滿足居住需求為主,考慮到建設成本,立面以黃泥抹面為主,顏色古樸,造型簡單。磚混、石板房建筑立面豐富,在節約成本的同時增加了立面肌理,富有層次。改造和新增建筑增加了六角窗戶、框邊花雕鏤空,極具韻律。部分巷口八字門墻壁上雕刻“二十四孝圖”,成組排列,雕刻精美,將中華傳統典故與工藝美術技藝結合,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1.3 雕塑小品
小鎮遍布雕塑小品,主要的民俗雕塑分布在街巷各處,不僅起到景觀導引的作用,同時也豐富了街道界面構成,彰顯了當地在地理和環境影響下的多元內涵。在不足15000㎡的七十二作坊街巷內就有23個雕塑,雕塑形態各異、生動活潑,反映原生態鄉村民俗場景,與當地環境高度適應。
1.4 村鎮廣場
小鎮廣場位于七十二作坊南側,占地約300㎡,是節日活動與村落居民休閑活動的主要場所,享譽陜南的“庖湯會”節日活動表演就在這里舉辦。小鎮廣場不僅滿足當地居民娛樂生活需求,同時,在旅游旺季也可以供游客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是供游客互動的又一區域,不僅滿足當地居民需求,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游客旅行體驗感。
綜上所述,村落景觀設計改善了民居環境的同時提升了幸福感。鄉土文化的融入也提升了當地居民對家鄉的認同感,通過游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從而喚醒村落活力,但也存在配套交通設施缺乏、擺渡車空缺等問題。此外,村莊質樸的生產活動沒有得到展示,仍然缺乏游客與村民的深層互動,游客在游覽田園風光時對人文底蘊的感知不足。
2 秦嶺南麓平壩型村落鄉土景觀與環境的適應性
鄉土景觀是一個自然環境與社會相互影響彼此制約的復合生態系統,其中山水分布、聚落格局、建筑風格等都是鄉土景觀直觀的空間形態特征,同時也是體現適應性的直觀表征。美國風景園林設計師諾曼在《風景園林設計要素》中提出五個景觀設計要素。中壩作坊小鎮在積極響應美麗鄉村建設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因此,本文通過村落調研深入分析其設計原則及手法,以景觀與自然適應性的角度解析其村落景觀設計。
2.1 鄉村景觀空間構成與山形地勢的適應性
中壩村借助陜南山地優勢與山中平原空間,以縣道線性串聯村落,因勢利導創造鄉村景觀空間,還以橋接村口,利用鏵尖引導游覽視線,創造特殊入口空間。利用自然地理高差,創造移步異景的街巷景觀空間,山水格局與鄉村景觀產生高度適應性。鐵框置石構成景觀墻沿道路兩側分布,形成限定空間,既滿足道路承重結構需要,又增強了景觀審美意蘊。
2.2 鄉村景觀設計與鄉土文化資源的適應性
鄉村景觀的設計不僅要結合地域地理特點,立足于自然資源的利用,更要深入挖掘村落形成與發展中衍生的非物質文化等特色鄉土文化資源。據史料記載,明清以來,進入秦巴山區的移民大多數是奔著秦巴山區的土地資源而來的。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依托,長期的生產勞作使文化產生融合,移民遷徙和生存發展過程中產生了特定環境背景下的文化與農業景觀,構建了鄉村景觀的結構與特征,因此鄉村景觀與鄉土文化在相互影響中實現了高度適應。
2.3 特色的鄉村景觀序列設計
中壩鄉村景觀序列設計在空間上存在明顯的異化現象,與陜南典型的“一”字形鄉村空間布局并不同步,中壩景觀空間序列依附于“井”字形街巷空間布局,以七十二作坊為主要景點,成多點多軸的特點。此外,中壩村景觀主次分明,為避免景觀體驗的單調乏味,中壩村巧妙地利用高差地形為入口空間更新景觀啟、承、開、合的序列起始變化,并一改入各口空間的設計手法,利用牌坊、門、八字墻、浮雕、抱鼓石等不同的景觀,致使游客在每一個空間節點都有不同的空間感受,創造感官上的景觀驚喜。
2.4 鄉村景觀與人群活動的適應性
中壩村村落空間的主要使用人群是當地居民,次要使用人群是節假日和舉辦特殊活動的游客。其鄉村景觀設計不僅要表現出景觀的空間、文化、序列的感受,也包含原生態的村落人居生產生活狀態,包括田園耕作、花卉蔬果的培育、手工藝制作等人群活動與環境的適應性等。中壩村要結合原生態村落居民生產生活狀態、需求與游客行為特點,打破一成不變的景觀體驗設計。
2.5 生態融入的鄉村景觀優化設計
生態融入的鄉村景觀設計是當下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之初,整體評估村落原有界域內的生態環境,解析構成要素、分項保護,結合設計實踐優化村落自然環境。由于地形因素,中壩村存在河道泥沙淤堵、泄洪能力降低等問題,威脅道路與人居生活環境安全。同時,居民與游客生活垃圾隨意丟棄也導致河水富營養化嚴重,生態情形危急。利用景觀生態設計手法對河道進行適應性改造,融入景觀設計元素,為村落環境的治理提出策略。
3 結語
本文以中壩村美麗鄉村景觀建設為案例,從鄉土景觀與環境適應性的研究視角出發,通過空間布局、民居建筑、景觀小品等方面闡釋了當地鄉土景觀的特點與環境適應性的設計理念,并從山水格局、鄉土文化、生態融入等幾個方面較詳細地解析了其適應性表征。中壩村存在道路交通等相關設施配置不夠全面的現象,需加以改進。中壩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嶺大部分沿線鄉村現狀,其鄉土景觀的構造與設計方法可以成為鄉村建設的典型案例,中壩村及其他地方的美麗鄉村建設要利用景觀設計原則與手法將鄉土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其中,為鄉村建設與經濟發展提供新的驅動力,為建設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景觀助力。
參考文獻:
[1] 祈嘉華.美眼看建筑[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3-17.
[2] 閆杰,王軍.漢水上游鄉土聚落空間形態特征研究——以原公集鎮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5(10):107-109.
作者簡介:毛轉梅(1996—),女,甘肅慶陽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羅鑫(1994—),男,湖北襄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鄉環境設計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