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體資源長期遭受人為與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山體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影響了山體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本文基于“城市雙修”的理念探討城市化背景下破損山體生態修復與景觀開發的基本原則與模式。
關鍵詞:城市雙修;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2
改革開放初期,為追求最快的發展速度,各地區組織對山體進行無節制的露天開挖,導致眾多山體被嚴重破壞,削弱了生態系統穩定性。裸露的巖土、陡峭的崖壁、遍布的采石礦坑加劇了山體的水土流失,導致了生態系統的進一步退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范圍的不斷擴張,許多城市周邊的破損山體也被逐步納入城市建設區域,破損山體的生態修復工作也逐漸被各地政府重視[1]。據全國最新的數據統計,我國破損山體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周邊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由此可見破損山體對城市環境安全與生態景觀都有很大的影響。
山體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是支撐地區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但過度的山體資源開發與自然災害加劇了山體和植被的破壞。以江蘇省的山地資源為例,其本身的山體資源偏少,多數地區甚至出現絕對稀缺,但山體仍面臨被城市建設用地不斷蠶食的困境。同時,毀林采石、移山造地的現象不斷發生,“近山不見山”的尷尬局面讓城市風貌特色逐漸喪失,各類環境問題日益明顯,長此以往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
目前,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財力物力,致力于恢復城市破損的山體生態系統。面對這類復雜的綜合性技術工程,國內外相繼出現城市破損山體生態修復的理論研究與實際研究項目。但從總體上講,破損山體生態的修復不僅是要恢復山體生態平衡,更要將生態修復與景觀設計相結合,將山體打造得更具藝術設計美感,為城市居民營造具有藝術鑒賞性與景觀設計性的生態自然環境。
1 破損山體生態修復的模式與類型
1.1 破損山體生態修復的基本原則
破損山體的生態修復工作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與總體城市景觀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山體的特殊性在于它可成為城市的外圍天際線、背景、象征等獨特的風景觀賞點。因此,我們要在恢復城市山體原有脈絡與形態的基礎上,考慮實際山體建設、城市區域規劃、自然環境等,做好統籌規劃,科學地開展生態修復工作,以下是基本原則。
1.1.1 安全性原則
破損山體一般邊坡垂直高差較大,隨著時間的推移破壞后果會越來越嚴重,應采取人為手段加以干預。應結合破損山體的地勘資料與現場實際情況探討其邊坡破壞模式,并提出加固方案,防止因山體邊坡失穩而出現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
1.1.2 生態修復與景觀營造的原則
山體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若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就會對當地的景觀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在城市建設用地不斷被蠶食的困境中,我們應積極改善 “近山不見山”的尷尬局面。以景觀生態學原理為基礎指導思想,以生態修復為主要目標,減少對山體與植被的破壞,營造當地山體植物所需的生長環境,選擇適宜的本土植物,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逐步恢復城市山體風貌特色。
1.1.3 經濟實用性原則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態意識不斷增強。我們應在對山體生態進行修復建設的同時,考慮初期的經濟成本,以及后期山體邊坡植物的養護管理費用。在科學整治的同時,適當降低山體景觀設計難度,并結合目前山體邊坡生態修復技術的多樣性,選擇經濟實用性最強的方案[2]。同時,盡可能地運用山體景觀施工現場的土建石材進行初步建設,并結合山體邊坡高差現狀營造具有景觀起伏美感的山地空間。此外,在景觀搭配方面應選擇適宜該地區環境的本地鄉土植物,以降低后期養護成本。
1.2 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治理模式與類型
依據全國現有的破損山體環境整治成功案例可知,根據山體地質情況、規劃使用種類、政策條件等可將破損山體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分為七大類。
第一,應景改造型。其主要內容為以藝術構思為主,以人文景觀設計為輔,以花木綠化進行點綴等。主要措施為規劃景觀設計、生態復綠,比如采用魚鱗坑直接種樹。它適用于風景區、歷史文化保護區附近有造景條件的礦山。
第二,景觀再造型。它主要面向城市公共空間,主要以景觀園林設計的方式重新構造山體空間,塑造山地特色風貌,營造獨特設計感。它能在恢復自然生態的基礎上,結合景觀藝術設計,采用合理的山體生態綠化治理技術手段對裸露邊坡進行修復,營造全新景點,為城市生態增添一抹綠色。景觀再造主要適用于城鎮、歷史文化保護區、主要國家級風景區等造景需求較大、生態修復條件好、人均人流量大等條件的地區。
第三,生態復綠型。它以“復綠、留景、點綴、修飾”理念為主,利用生態修復技術,并結合景觀藝術設計手段,旨在恢復山體生態環境。其主要措施為利用生態技術恢復植被,如厚層基材噴射護坡、掛網客土噴播、直接種植植被等。它適用于邊坡較為穩定、面積范圍較小且位于交通主干道兩側的破損山體邊坡治理。
第四,土地整理型。其具體內容為推平場地,新增土地面積。它主要采用挖高墊低的方式平整土地、覆蓋客土或將場地整理成具有微地形地貌的形式,它適用于宕底較為平整,且易恢復土地功能的礦山。
第五,科普園區型。它主要以地學資源為載體建立地學科普園區。其主要措施為直接種樹、客土覆蓋、厚層基材噴薄等,適用于采礦揭露的地質遺跡、古采礦遺址等采石宕口。
第六,自然恢復型。它以自然恢復為主,適用于無地質災害隱患、現狀自然綠化較好且自然恢復趨勢明顯的礦山。
第七,綜合治理型。它以破損山體邊坡治理以及生態修復工程為主,需要治理者結合當地氣候條件提出綜合山體治理修復方案。其主要措施為破損山體邊坡修復,適用于經濟發達城鎮周邊具有巨大的開發利用價值和經濟效益,同時邊坡穩定性較差,有重大安全隱患的破損山體。
2 破損山體景觀開發的模式與類型
2.1 破損山體景觀開發基本原則
獨特的山體特征增加了山體景觀開發項目的難度,但對其進行有效開發能增加山體景觀設計空間感,提高當地的經濟價值。目前全球開展的實現山體景觀開發的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研究以及現實落成的山體景觀項目為本次模式探討提供了重要依據。研究表明,破損山體景觀開發模式基本遵循五個原則。
2.1.1 生態性原則
景觀生態學理論研究以及目前實際案例表明,在山體景觀建設中,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是開發建設的重要前提條件。城市山體是城市美化環境的重要載體,治理者應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山體生態修復的方案。目前最新提出的“城市雙修”理論重點表明了山體生態修復的重要性,還強調了要在山體景觀開發過程中做到對場地的最小干預。在山體生態性原則下,我們不僅需要深入了解相關生態學的理論指導,更應展現山體景觀魅力以及山體的生物多樣性。
2.1.2 景觀性原則
我們需要在展現景觀獨特魅力的同時,尊重山體場地的地形特征與原始風貌。在考慮景觀設計的同時,將因地制宜的理念貫徹落實[3]。山體原始的自然高差使景觀設計具有較高的變化可能性,所以我們可以將山體制高點、山體輪廓線及山體景觀視線三個山體景觀空間層次決定要素融入設計。地形起伏的變化可展現山體多樣的景觀面,這種動態的景觀美感為山體景觀設計帶來無限可能。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山體現有自然資源,如地形、植被、谷地等,形成城市獨特的綠色風景線,創造新的“網紅”打卡點。
2.1.3 地域性原則
我們應堅持因地制宜的思想理念,結合山體自然地貌挖掘山體的人文與自然價值。同時,詳細總結山體的景觀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景觀、地形地貌、植物群落等文化遺產。相關文化遺產能體現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下的山體地域性景觀的聯系。對城市山體地域性的景觀進行展現能增強當地居民對自我文化的認同感,還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還能讓他們在跟隨景觀路線領略歷史人文的發展歷程中將過去與現在交織,傳達博大的地域文化精神,避免文化傳統的流失以及山體環境的荒廢。
2.1.4 視域性原則
為展現山體景觀特色,我們應利用地形地貌控制視線范圍,在景觀規劃中留出最大的視覺空間。同時,要根據山體的起伏變化把握視角和視點,給予大家最佳的視覺體驗。山體會因自身的地形特征而成為規劃區的標志景觀。為考慮多變的視覺感受,我們應在景觀開發初期將山體肌理、顏色、山形等自然山體特征融入設計,將山體打造成城市的標志性景觀,以提升整體城市景觀風貌,逐步打造景觀視覺廊架與觀賞線。
2.1.5 可持續性原則
我們應以保護山體資源與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嚴格遵循山體資源持續利用原則。要將改善山體地質地貌環境與生態功能視為目標,以規范山體資源可持續性開發利用為手段,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對山體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嚴格監管、優先保護等,挖掘山體的景觀價值與經濟價值,推動經濟的健康發展。
2.2 破損山體景觀開發模式與類型
山體形態會在具體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發生巨大的改變并造成施工困難。因此,我們應在保證破損山體景觀開發的生態性、地域性、視域性以及可持續性的原則下引入景觀設計生態保護的理念,為設計項目打造更好的景觀設計空間,為景觀開發的合理性提供依據。
我們應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山體原有生態環境等采取因地制宜的山體景觀開發模式,恢復當地生態環境,實現山體經濟價值[4]。山體生態修復后,由于當地生產使用需求的不同,山體景觀的開發模式也不同,以下是較為典型的模式案例,包括旅游類、地產類、城市公共設施類與工業類。
2.2.1 旅游類
在破損山體景觀開發模式中依托當地豐富的山體資源,以旅游類最為普遍。它能在滿足生態、景觀基本修復工作的同時,考慮未來城市經濟的發展,打造具有特色旅游性質的山體景觀,提高項目定位并逐步帶動山體景觀周邊區域的發展。旅游類開發模式既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又能提高城市影響力和競爭力。
2.2.2 城市公共設施類
城市公共設施類開發模式以服務社會為主要目的,其開發空間需滿足社會需求。城市公共設施開發項目具體包括體育場、博物展覽館、音樂廳等能滿足社會科教文化宣傳需求的設施建設項目。它不僅能強調城市文化特色,提升精神文化內涵,還能間接提升山地土地的價值,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
2.2.3 地產類
山體地產類景觀開發模式以商業、工業以及住宅開發為主,要求山體地理位置優越且周邊環境良好,同時,其周邊將逐步配置提供娛樂體驗、購物體驗、休閑體驗等復合功能的地產類項目。它能促進區域地價的上漲,還能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生活體驗需求[5]。
2.2.4 工業與倉儲類
工業與倉儲類用地對山體地質條件要求較為嚴苛,選址地的承載力需滿足要求,不可存在不良地質現象。同時,考慮到其用途區域范圍,治理者應認真規劃,統籌兼顧,要在維護生態自然的同時,制定合理的規劃,以滿足工業與倉儲的基本用途。
3 結語
目前,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如何更好地恢復城市山體自然生態環境成了重要的研究課題。其中各地政府需正確引導,聽取公眾意見,發揮監管作用,鼓勵多地開展城市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工作,有效提高城市建設水平。要根據破損山體的破壞程度、類型、空間劃分等,基于規劃方向,采取不同的山體治理措施。同時,要基于山體的自然地貌特征,制定合理的植被修復造景方案,將山體與景觀相結合,實現山體景觀承載地域文化價值、增加娛樂休閑價值、恢復生態自然價值等一系列目標。本文通過綜合性的總結研究,闡述了破損山體生態修復以及景觀開發的基本原則與模式,旨在為今后的城市山體景觀建設項目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黃敬軍,趙立鴻,繆世賢,等.江蘇省山體資源保護區劃及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5,24(8):1337-1343.
[2] 鐘祥浩.山地環境研究發展趨勢與前沿領域[J].山地學報,2006,24(5):525-530.
[3] 楊葳,王文奎,林大地,等.福州市山體保護規劃研究[J].規劃師,2008,8(24):28-31.
[4] 吳楠.生態修復視域下的城市山體景觀規劃模式初探[D].濟南:山東大學,2019.
[5] 趙立鴻,張登明,聶志強,等.江蘇山體范圍界定研究初探[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3(S29):77-80.
作者簡介:吳丹(1994—),女,江蘇揚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