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 陳子奕 沈耀 周詠龍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霍夫曼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大黃鴨順利符號化并擁有價值意義的原因,旨在為未來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和符號化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圖形符號;視覺傳播;公共藝術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2-0-02
0 引言
大黃鴨作為讓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享譽全球的公共藝術作品,被順利地進行了相應的符號化,并且作為平面圖形符號被應用在許多領域。本文旨在剖析其在眾多公共藝術作品中脫穎而出并符號化的原因,闡述順利轉化后作品的價值意義以及為未來將公共藝術作品轉化成圖形符號的創作和思路提供方向。
1 大黃鴨能夠順利圖形符號化的原因
1.1 簡約造型對作品符號化的優勢
大黃鴨造型上的簡約是其順利符號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眼在處理初次接觸到的圖像時會對圖像進行一定程度的概括歸納,便于記憶的存儲[1],也就是說如果公共作品的造型足夠簡約直觀,特征足夠鮮明,那么相比其他復雜的作品就更容易被人記住,也更便于符號化[2]。
1.1.1 幾何層面
大黃鴨的總體外觀造型是以一大一小的扁球形為載體創作而成的,如果投影在平面上就是由兩個類圓圖形組合而成的,就連鴨嘴也是由曲面構成的,從遠處觀賞十分飽滿、圓潤[3]。作品采用如此多的圓形概括形體,一方面是考慮到圓形在視覺的表達上擁有與生俱來的親近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直線造型所帶來的緊張感和局促感,另一方面則是運用流動的弧線形成作品渾圓飽滿的視覺形態,使得其在表達效果上更具有張力[4]。
1.1.2 顏色方面
大黃鴨本身的顏色極為簡單。作品總共用到了四種顏色:明黃色、橘黃色、黑色、白色。
作品以生活中小鴨子原本的固有色,即以明黃色為主。在視覺傳播中,黃色是一個可見性較強的色彩,而這樣的色彩意在直接表現視覺沖擊力[5],從而引人注目,所以明黃色也被廣泛用于健康和安全設備以及危險信號中[6]。
大黃鴨的眼睛則是帶有小白圓高光的大黑圓,黑色與白色在明度上的對比顯得大黃鴨的眼睛十分有神。鴨嘴使用了明黃色的鄰近色橘色,鴨嘴的橘色作為整個作品中最暖的顏色,同時也是正面最突出的地方,處于各個顏色關系的正中,因此是最容易被人眼首先捕捉到的[7],會在視覺上形成一個很搶眼的焦點,在明度和冷暖關系上向總體造型的邊緣輻射,使得作品十分生動活潑。
1.2 作品選用題材的受眾廣
大黃鴨的創作原型是橡皮小黃鴨,而橡皮小黃鴨制作之初是一種兒童專用的淋浴玩具,是人們家中常見的浴室用品[8],這種橡皮鴨制作成本低廉,價格便宜,并且可以讓兒童減輕感覺自己會浸入水中的不安,從而獲得撫慰。此外,亮黃色的鴨子也可以緩解人們的恐水癥,世界上沒有人會對這只橡皮鴨感到害怕[9]。顯然霍夫曼在作品的創作之初也考慮到小黃鴨對于受眾的親近性,并且在形象上使用緩和形式的造型,使其更具親和力[10]。因此,使用人們熟知的日常元素作為題材的作品往往更能博得觀眾的眼球,從而順利進行一定程度的符號化[11]。
1.3 作品形象的理念先進
大黃鴨的設計理念源于霍夫曼在展覽館觀看的小黃鴨繪畫。源于繪畫的創作靈感在基本層面上已經領先了很多設計作品本身的內涵[12],大黃鴨與現代都市所形成的畫面在很大程度上都讓人們感覺到溫馨與愉悅,并且會產生美好的遐想。鴨子在水里上躥下跳、自由自在,與人們在浴缸中玩弄小黃鴨玩具時一樣可愛[13],這樣美妙的畫面不經意間就會進入沉浸在喧鬧生活里的人們的腦海之中,他們也會意識到體驗生活與自由才是真正所需要的狀態[14]。大黃鴨作為各國兒童面前經常出現的形象,能夠治愈心情,放松心情,無國界之分,不歧視任何人,沒有任何政治意味[15]。蘊含如此深刻意味的作品如果轉化為平面圖形符號,也必然會成為和平友善的代表[16]。
2 價值和應用
2.1 作品符號化后的價值意義
霍夫曼的黃鴨形象在獲得成功之后,在大眾視野中被漸漸符號化,符號的意義與價值更加傾向于其觀賞價值而非使用價值和價格[17]。符號化之后的公共藝術更有利于傳播和衍生發展,使衍生品在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同時,也可以獲得更多的文化價值,最后這些公共藝術符號的衍生品也可以漸漸成為一種符號象征[18],像這樣一直往復下去,就會出現越來越多與黃鴨形象相關的視覺符號元素(如圖1),使黃鴨形象成為一種現象,成為存在于各個領域的符號特征[19]。例如,以前在洗澡的時候人們會看見小黃鴨的身影,在經歷了文化符號的傳播之后,在河里也可以看見這樣的玩具,在大街上可以看見這樣的裝飾,甚至在游戲中也會有小黃鴨的身影[20],加之霍夫曼將黃鴨形象帶給了全球,更加推動了黃鴨符號的傳播與發展。
2.2 未來的應用
2.2.1 網絡應用
不僅僅是在現實生活中,在網絡的傳播中被符號化的大黃鴨也一樣發揮著其獨特的魅力[21]。一向以多人競技型游戲出名的“和平精英”中也出現了和B.Duck聯名的游戲元素(如圖2),并且采用了霍夫曼的藝術形式進行了場景還原[22]。試想一下一個嚴肅的競技類游戲中加入了如此可愛并在游戲中穿著游戲裝備的大黃鴨,其創作形式在網絡上的影響力可想而知[23]。
2.2.2 網絡帶來的市場應用
網絡是現階段人們傳遞與獲取信息的最迅速的渠道,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網絡獲得了即時的雙向性[24],雙向的網絡傳播給了視覺符號領域多樣化的文化碰撞,深化了其文化內涵[25]。大黃鴨作為一種圖形符號在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后,在很大程度上使民眾產生了心理共鳴,也給龐大的消費群體創造了一個消費動機[26]。
2.3 如何快速形成可符號化的公共藝術
大黃鴨的成功爆紅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現象的背后也會存在著一些必然因素[27]。第一,夸張的外形、較為簡潔的線條是方便向元素符號轉化的優勢所在[28],可視化元素是被符號化作品的重要部分,它能傳遞出被作品的核心思想,這也是其根本價值所在,所以公共藝術需要找到與視覺元素相匹配的共性和特點,減輕符號化帶來的信息損失,推動符號化進程。第二,在公共藝術的傳播空間[29],優秀的受眾可以引導藝術向著更加完美的領域發展,選擇一個良好的傳播空間不僅僅是對受眾的選擇,更是更加積極正面地推動藝術品傳播的手段[30]。
3 結語
大黃鴨符號化的順利傳播并非偶然,作者霍夫曼在造型、題材、理念上的考究是其作品能夠被成功接受并推廣的重要原因。該如何發揮出作品自身優勢,融入先進的創作理念,使之順利平面符號化,并因此產生積極的價值意義進行更進一步地傳播,這是值得藝術家們在未來公共藝術作品的構思和創作中反復推敲的。
參考文獻:
[1] 任宏,蔣暉.淺談密斯·凡·德·羅對現代建筑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92-93,98.
[2] 高婧.敘事與體驗:城市公共空間的沉浸式設計與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2-93.
[3] 高睿彤,王夕倩.基于色彩景觀的兒童戶外活動空間設計研究——以東莞萬科中天城市花園兒童“活力谷”景觀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4-95.
[4] 康露露,孫琦.地鐵廣告與互動媒體技術[J].藝海,2020(4):88-89.
[5] 徐靖雯,湛磊.“畫無定法”VR繪畫研究與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28-29.
[6] 敖寰亞,馮曉娟.淺談博物館吉祥物設計與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108-109.
[7] 黃晨玥.淺談彼得·沃克后現代主義對景觀設計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100-101.
[8] 陳思凡.淺談家具設計中的波普藝術[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72-73.
[9] 尤心培,李雪艷.建筑構件在室內裝飾中的應用——以G20杭州峰會主會場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63-65.
[10] 房華,余希.由空間序列藝術論室內生態環境設計[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8):118-119.
[11] 成明,熊瑤.城市河流生態景觀設計研究——以占川河改造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101-102.
[12]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觀設計中地域性元素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6-77.
[13] 吳馨宇,華陽.現代藝術空間中互動裝置的沉浸式體驗研究[J].藝術科技,2020(8):83-86.
[14] 管佩弦,李雪艷.南京新街口商業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與場所精神研究[J].藝術科技,2020(13):105-108.
[15] 方蘇涵,黃瀅.泥泥狗的藝術特色分析及其在當代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15):18-21.
[16] 王宇穎,蔣暉.現代設計師“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科技,2020(19):50-53.
[17] 戴子涵.論現代技術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J].藝術科技,2020(20):161-162.
[18] 崔曄.極簡主義與中國元素在現代景觀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0(20):163-164.
[19] 徐金鑫.淺談展示設計中的新媒介設計應用[J].藝術科技,2020(20):171-172.
[20] 夏愛愛,汪瑞霞.論傳播媒介嬗變下空間展示的設計轉向[J].藝術科技,2020(21):135-136.
[21] 陶皓淼,耿植榮.淺析文化思想的繁榮對美術作品的影響[J].藝術科技,2020(21):125-126.
[22] 張亦真,葉潔楠.場所精神在景觀設計中的價值探究[J].藝術科技,2020(22):178-179.
[23] 陳思妤,楊杰.商業包裝的媒介創新設計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21):80-81.
[24] 湛磊,高靜怡.涂鴉藝術在當代城市環境中的視覺表現[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100-101.
[25] 莊佳.后現代主義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應用初探[J].藝海,2020(11):104-105.
[26] 歐陽琦,陸怡婷.城市戶外廣告媒介景觀的設計策略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02):84-85.
[27] 王馨翊,朱一.論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的科技性與藝術性——以阿加姆噴泉為例[J].大眾文藝,2019(22):111-112.
[28] 胡雪歌,孔德金,劉雅迪.從視知覺角度分析公共藝術帶來的動態體驗[J].美術教育研究,2019(01):51-53.
[29] 陳婷,金曉雯.淺談西方繪畫藝術與景觀設計的聯系[J].美術教育研究,2019(02):46-48.
[30] 凌露雨,湛磊.淺析構成主義風格[J].美術教育研究,2020(11):43-45.
作者簡介:李盛(2000—),男,江蘇鎮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陳子奕(2000—),男,江蘇南京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沈耀(1999—),男,江蘇南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周詠龍(2001—),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指導老師:傅偉倫(1991—),男,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傳媒藝術、交互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