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貴
謝謝主持人,陳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包括各位海內外的朋友,大家好!非常抱歉不能到現場向大家學習和交流,但是正像那句詩所說的那樣,見與不見,我們都在這里。在我的印象中,這次由廣東省中國文學協會、汕頭大學、暨南大學,包括我們《華文文學》編輯部,多家聯合舉辦的這次大會,好像是華文文學界疫情之后規模最大的一次學術會議。所以,首先我要向大會表示祝賀,向各位表示敬意。剛才陳校長介紹了汕頭大學的歷史和現狀,特別是那些輝煌的成就,讓我進一步知道汕頭大學確實是一所不同尋常的大學。在這里,令人肅然起敬的不只是汕頭大學那些輝煌的數據和亮點,不只是李嘉誠先生的這種無私捐助,我覺得對于我們現當代文學學人來說,這里還是王富仁先生生前生活工作了好多年的地方,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文化自信與文學建構”,應該說這個主題是最近常常被大家說起的一個話題,但是把它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建構問題聯結在一起,應該說還是不多見的。當然,這個議題的意義十分重大,不可能通過一次會議哪怕是我們這次規模最大的會議所能解決的。我們在探討文化自信和文學建構以及地域發展的關系問題上,我覺得很多地方其實是走了一段彎路的,那就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那么在今天,我希望我們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就像我們這次會議主題一樣,應該將這個問題反過來,那就是“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因為在這樣一塊獨一無二的區域,經濟本來就是中國最發達的地方,所以經濟建設不能走老路,應該探索出一條“雙循環”的新路。而且經濟建設要承擔起一個重任,那就是為現代文化建設提供一種物質基礎。其實,無論經濟建設還是文學發展,最終都是要建構一種符合人性、符合民族性和人類性的現代文化。
如果說到當下中國“雙循環”經濟建設的一個最新示范,那我認為首先是新文化建構的示范。我們會議主題的關鍵詞是“文化自信”,我想,如果我們在兩年前說到這個話題,那可能是一種最普通、最平常的表達,但在今天這樣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刻,在充斥著保護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特別是籠罩在新冠疫情之下的世界面前,我覺得文化自信這句話,就包含了一種特殊的意義。揣摩這個問題,我們感到一種歷史與未來交織的沉重感。那么,文化自信首先是民族文化的認同,就如同會議邀請函中所說的一句話那樣:“以語言、血緣、文緣為紐帶而建構的中華文化共同體,一面緊密地聯結著民族國家的現代敘事,一面又在各自差異化的時空領域里形成了不同的議題。”①因為民族文化的自信是毫無疑問的,不用證偽的,甚至可能已經成為一種當代常識。所以,我們談到文化自信,自然首先是民族文化的自信,而且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這也是我們世界華文文學的一個恒久的主題。無論是華文文學的創作還是學術研究,其實長時間以來都始終圍繞著這樣一個話題在進行。那么,我覺得在今天中國文化如何堅定這種自信,以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去證明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的成就,是十分必然而且也是自然的,因為越在困難的時候,越要堅守這種文化自信,來證明我們自己的選擇和成就。這種文化自信,表明了中國文化的特殊價值,不僅構成了當地文化的根,也構成了人類文明交流的一個前提和基礎。我想,如果人類文化都沒有了特殊性,也就不會構成一種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的交流的可能。并且我認為,這種文化自信,它不僅僅包含對于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自信,更重要的是,應該包含對于五四以來中國現代文化的自信,而后者恰恰是這些年來被有意無意忽略了的一個重要內容。關于這方面的闡述,我不準備展開,但我有一句話必須要說,那就是,沒有現代文化,就沒有現代中國。當下國際社會和人類思想文化都處于一種極度分化甚至分裂的狀態,如何從理念上尋找到一個能夠在沖突中實現和平發展的路徑,可以說是當下整個世界最為迫切的深層次需求。而文學要在探索之路上走在前面,因為文學是人的文學,也是人類的文學。
另外,在這里我想補充一下會議的主題。我們說會議的主題是要緊密地聯結民族國家的現代敘事,我覺得還要補充一句,又要在各自差異化的時空領域中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我覺得這是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民族國家敘事的一個特殊話題,是人類文化為了發展的普遍課題。文化自信是前提,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如何實現文化的他信與共信,為世界提供中國智慧從而建構起人類命運與人類文明的共同體,是我們今后任重而道遠的一個話題。
最后,祝大會圓滿成功,祝各位身體健康,謝謝!
① 蔣述卓、龍揚志:《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共時呈現》,《當代文壇》2020年第1期。
(特約編輯:程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