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萬梅,王慧娟
(固原市原州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寧夏固原 756000)
寧夏地區是我國北方馬鈴薯主要產區之一,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和發展農村經濟的特色優勢產業,原州區近年馬鈴薯種植面積約為0.67萬hm2,是當地主要扶貧支柱產業之一,而推廣應用馬鈴薯微生物菌劑肥是馬鈴薯增產增收的有效措施。微生物肥料是推進化肥零增長和實現耕地質量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徐福利等研究表明:氮、磷、鉀與微生物肥料配比施用可以顯著促進馬鈴薯地上及地下部的生長。因此,引進微生物肥料進行田間試驗研究,從而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技術依據。
試驗地選擇在張易鎮鹽泥村,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為黑壚土,輕壤、肥力均勻一致,海拔2 131 m,年平均氣溫5℃,≧10℃有效積溫2 243℃,無霜期130天,年均降雨量500 mm,屬于高寒冷涼陰濕區。播前土壤測試數據:pH為8.15、全鹽0.23 g/kg、全氮0.98 g/kg、有機質30.0 g/kg、速效鉀115.0 mg/kg、有效磷16.0 mg/kg、堿解氮65 mg/kg,前茬馬鈴薯。
供試品種:青薯9號。
供試肥料:尿素(N 46%),磷酸二銨(N 18%,P2O546%),硫酸鉀(K2O 52%),微生物菌劑。
試驗按順序排列,設5個處理,小區面積:19.5 m×6 m=117 m2,12壟/小區,2行/壟,平均行距65 cm,株距27 cm,株數3 800株/677m2。常規肥料施肥量根據馬鈴薯當地測土配方施肥目標產量推薦施用量確定,微生物肥料在馬鈴薯播種前,將馬鈴薯種薯切塊與肥料按2 L/667m2拌種,然后晾干以備播種;追肥在馬鈴薯開花前和開花后按照1:100的稀釋比例進行葉面噴施,每次用量1 L/667m2;其他按農戶習慣進行施肥,具體設計見表1。

表1 微生物菌劑施肥效益試驗設計及分配表
5月15日進行平整土地、耙耱及切種消毒,并用微生物菌劑按2 L/667m2拌種,5月16日做好小區規劃、人工精量施肥、機械起壟覆膜等工作;5月17日按田間設計圖做好人工點種;6月18日中耕除草;7月23日施用微生物菌劑進行人工葉面追肥;8月27日施用微生物菌劑進行第二次葉面追肥;10月8日田間取樣進行考種測產;10月10日收獲。其他農事操作和時間同大田,詳見生育期記載見表2。
從表2看出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生育時期無明顯影響。從播種期到收獲期時間一致。

表2 不同處理馬鈴薯生育記載
由表3可以看出,各處理與對照相比均呈現明顯差異性,在株高表現上,處理3最高為155.0 cm,其次為處理4、處理2和處理1,分別為135.1 cm、134 cm和131.2 cm,對照(CK)最低為103.1 cm。

表3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產量構成性狀的影響
由表4可以看出:處理3實產3 200 kg/667m2最高居第一位,其它處理實產由高到低排列順序分別是:處理4實產2 750 kg/667m2、處理1實產2 700 kg/667m2、處理2實產2 400 kg/667m2、處理5實產1 900 kg/667m2;產量處理3比對照高1 300 kg/667m2,增產率68.4%,處理4比對照產量高850 kg/667m2,增產率44.7%,產量居第二;對照處理5產量最低。

表4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從表5可以看出:處理3產值3 520元/667m2、純收入1 934元、增效1 337元/667m2、增產值1 430元/667m2、投產比2.2最高,居第一位,純收入處理3比對照高1 337元,其次處理4產值3 025元/667m2、純收入1 393元、增產值935元/667m2、投產比1.9居第二位;純收入處理4比對照高796元;對照產值2 090元/667m2、純收入597元、投產比1.4最低。

表5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經濟效益的影響
為了響應化肥“零增長”目標實施,使農戶不在盲目地追求產量而濫施化肥,大面積推廣使用微生物肥料,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標準,特選擇當地主導產業之一的馬鈴薯作為試驗材料。試驗結果表明,處理3與對照比較畝產值、畝增效、投產比都高,商品率也最好,增產率達到68.4%,其次處理4與對照比較,畝產值、畝增效、投產比居第二位,增產率44.7%,其它兩個處理都不同程度比對照畝產值、畝增效、增產率都有所增加。投產比處理3、處理4都比處理1高,可見,大力推廣田間施用微生物菌劑,能夠明顯的提高產量、降低化肥施用量,為大面積推廣微生物菌劑施用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