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松,陳 芹,陳 云,劉譯琪
(1.東海縣植物保護檢疫站,江蘇東海 222300;2.東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東海 222300;3.東海縣氣象局,江蘇東海 222300)
試驗作物水稻,品種為蘇秀10號,栽培方式為機插秧,水稻連片種植,生產管理同大田。
參試農藥:第一次施用藥劑及常規用量:40%三環唑懸浮劑(40 mL/667m2),40%毒死蜱乳油(80 mL/667m2),24%噻呋酰胺懸浮劑(30 mL/667m2)。
第二次施用藥劑及常規用量:20%烯啶蟲胺水劑(20 mL/667m2),35%吡蟲啉懸浮劑(6 mL/667m2),30%苯甲丙環唑懸浮劑(30 mL/667m2),40%三環唑懸浮劑(50 mL/667 m2),1 0%甲維茚蟲威(25 mL/667m2)。
參試機械: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機。
試驗地點設在東海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土壤為黑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作物小麥,產量455 kg/667m2,pH 6.9,有機質21.7 g/kg,堿解氮114.2 mg/kg,速效磷28.5 mg/kg,速效鉀123.4 mg/kg。
第一次用藥時間:2020年7月24日,水稻分蘗初期,株高平均38.8 cm,種植密度237.6株/m2。當天天氣晴,最高溫度29℃,最低溫度21℃,平均溫度23℃,濕度60%,東南風,微風。
第二次用藥時間:2020年8月17日。當天天氣晴,最高溫度32℃,最低溫度21℃,平均溫度24℃,濕度70%,東南風,微風。
本試驗采用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對水稻前中期病蟲進行防治,同時設置減施藥液量和減施農藥量的處理。采用食品添加劑誘惑紅作為噴霧示蹤劑進行測定,誘惑紅濃度0.5%。試驗共設6個處理,每667 m2作為一個處理。
處理1、2、3:施用農藥量均比常規用量減少30%,施藥液量分別為10 L/667m2,20 L/667m2,30 L/667m2。
處理4:農藥量為常規用量,施藥液量為10 L/667m2。
處理5:農藥量為常規用量,藥液量為30 L/667m2。
處理6:噴灑等量清水作為空白對照(CK)。
于10月28日進行田間實產測定,每處理三點割方,每點2 m2,三點產量進行混合稱量,換算成畝產,計算出增幅(見表1)。各處理的產量差異主要是稻飛虱及穗頸瘟為害造成的,稻飛虱過多,導致千粒重下降,穗頸瘟直接造成產量下降,而紋枯病和稻縱卷葉螟發生輕,危害可以忽略。各處理中各種病蟲害防治效果都相差不大,產量差異也較小,增產幅度為7%~8.8%。

表1 各處理實際產量測定
本試驗按照水稻高度及葉展姿態,在小桿上綁熱敏紙模仿稻株,利用藥液中加入誘惑紅(濃度為0.5%)作為示蹤劑,進行落點測定霧滴密度及覆蓋度。
噴霧前,在取樣區內五點分布,插好插桿,每點10株。第一次用藥時,植株株高較矮,只布置上層霧滴采集卡,第二次用藥時于作物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布置霧滴采集卡。行間地面上布置霧滴采集卡,在垂直于噴霧器械行進方向布置5排霧滴采集卡10組,每組霧滴采集卡之間的距離0.5~1 m,每排之間間隔20 m。
施藥結束后30 m后取回霧滴采集卡帶回,解剖鏡下數出1 cm2上的藥點數,計算出平均霧滴密度及覆蓋率。
7月24日分蘗期霧滴密度為覆蓋度在0.2 Mpa壓力下,大約在50%左右,在0.5 Mpa壓力下為80%左右。
從分蘗期噴藥的試驗數據中可以看出,30 L/667m2處理上層霧滴數明顯高于中下層,并且糊化率高(分不清藥滴,覆蓋率100%),達30%,中層和下層也有一定的糊化率,分別為8%和4%。10 L/667m2的處理,上中下層都沒有糊化情況,覆蓋率也較高,達70%。0.2 Mpa壓力的條件下,霧滴較大,粘著性差;0.5 Mpa壓力下,霧滴較小,分布均勻,粘著性較好。
2.3.1 稻飛虱。采用平行取點法,調查五點,一點拍10盤,一盤2穴,共計100穴。
蟲口減退率=(防治前平均蟲量-防治后平均蟲量)/防治前平均蟲量×100%
校正防效=(防治區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本試驗于7月24日和8月17日分別進行兩次用藥,藥后防效見表2。結果表明,處理4防效在兩次藥后均表現為最好,分別為85.1%和91.3%。處理1、2、3為減藥減水處理的三次重復,第一次藥后平均防效為75.6%,第二次藥后平均防效為83.9%,稍低于常規用量防效(處理5)。

表2 稻飛虱兩次用藥后7天校正防效
2.3.2 紋枯病。田間采取5點取樣調查,每點調查連續的20穴水稻,同時對病穴進行分級。
分級標準:
1級:病斑在病株高度的1/4之下;
2級:病斑在病株高度的1/4~1/2;
3級:病斑在病株高度的1/2~3/4;
4級:病斑在病株高度的3/4以上。
本試驗僅在處理3中發現3穴紋枯病,均為1級,其它幾個處理定點中均未發現。空白對照中100穴中發現31個病穴,均為2級以下,病指為0.14,發生程度極低。各處理防效均表現得極為優秀。
2.3.3 稻縱卷葉螟。今年的五(3)代稻縱卷葉螟在本地發生較往年偏遲5天,且發生較往年偏輕,低齡幼蟲期為8月12—15日。本試驗于8月17日水稻破口期噴藥進行穗期綜合防治,主要是按預防穗頸瘟確定的時間,對于防治稻縱卷葉螟時間有些偏遲。
保苗效果=(對照區卷葉率-防治區卷葉率)/對照區卷葉率×100
每點定20穴,記錄卷葉數、活蟲數和總葉數,并計算卷葉率(見表3)。可見田間卷葉率較低,保苗效果相差不大。

表3 稻縱卷葉螟的保苗效果
2.3.4 穗頸瘟。穗頸瘟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揚花期降雨是該病害發生的最重要的條件。根據天氣預報,整個穗期無不良天氣,因此本試驗只在計劃在破口初期用藥一次,若遇不利天氣,將在齊穗期再施藥一次。
分級標準為:
1級-病斑占整個稻穗的1/4以下;
2級-病斑占整個稻穗的1/4~1/2;
3級-病斑占整個稻穗的1/2~3/4;
4級-病斑占整個稻穗的3/4以上。
防治效果=(對照區的被害指數-防治區的被害指數)/對照區的被害指數×100
9月2日按五點取樣法調查,每點20穴,調查所有稻穗,并對病穗進行分級。因穗期天氣晴好,穗頸瘟發生較輕。各處理防效均達到87%以上,防效較為理想。
試驗示范結果表明,在今年水稻病蟲發生較輕的情況下,減藥1/3同時減藥液為10 L/667m2、用藥量不減而藥液量減為10 L/667m2與常規處理防效差異不大,都可有效防控水稻病蟲害。本試驗為兩次用藥,常規處理成本為24.8元/667m2,減藥1/3后成本為16.5元/667m2,節約藥本8.3元/667m2;減藥1/3同時減藥液為10 L處理比常規減少2.6 kg/667m2,用藥量不減而藥液量為10 L處理比常規處理增產4.4 kg/667m2。
按5元/667m2作業費用算,每天可增加收入1 550元。減藥1/3同時減藥液為10 L和減藥液量為10 L/667m2施藥技術,有效減少了農藥用量和噴水量,減少了對水源的依賴和環境的污染,具有較好的生態、社會效益。
本年度病蟲害較輕,且以自走式噴霧機進行病蟲害防治,通過減藥及減藥液量的試驗在東海縣屬于新興技術,建議進一步對該施藥技術進行擴大示范,以利于下一步進行大面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