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芳

無論學什么,掌握規律非常重要。筆者歸納了一下,學練太極拳的規律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中正安舒,八面支撐;二是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三是運勁要有折疊,進退要有轉換。進步必跟,退步必撤;四是腰為旗桿,手為旗幟。虛實分明,封轉必沉;五是其根在腳,主宰于腰(實際是胯),形于手指。在講解學習中,筆者要求學員根據規律掌握太極拳習練的基本要領,包括立身中正、上下相隨、連綿不斷等要點。只有將道理講清楚,學員們學習起來才會記憶深刻。
關于太極拳習練的要點,筆者認為重點在于四個字,即“正、圓、活、松”。“正”是根基;“圓”“活”是要領;“松”既是一種狀態,又是意念,是練好太極拳的始終追求。具體要求如下:
1.“正”即立身中正。“太極十要”中的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收腹斂臀等要領都含有這方面的意思。
2.“圓”即一舉手一投足,其動作軌跡須走圓弧形,不可直來直去。所以有人說太極拳是圓的運動。有時看到一些老拳家發拳出腳,其線路似乎不太圓。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他們走的是旋勁。在扎實熟練的基礎上,這個“圓”越走越小。這里有一個由生疏到熟練、由外圓到內旋的長期鍛煉修養過程,非一日之功,初練者一定要老老實實走圓。
3.“活”即指動作要靈活,不可僵硬。頭項要虛靈,腰胯得松靈,手足要靈動。有一處僵硬則影響全身。
4.“松”即要求全身放松,這種松是在意識控制下的,絕不是松懈軟弱。松,既是初學者應注意的要點,又是習練太極拳的極高境界。很多太極拳名家已經將拳修煉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仍不忘時常求松。
筆者在每節課前都帶領學員們進行基本功訓練,站樁放松,強化太極拳的內功,突出勁力,強調內外兼修。正確的身形身姿是練好太極拳的首要條件,而運動離不開肌肉、骨骼和關節的活動,動作的協調是由中樞神經系統來統一指揮的。太極拳包含了“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暢通經絡的鍛煉方法,纏繞圓轉,全身各部位的協調動作極為細致,因此,其鍛煉內容更為豐富而有趣。
太極拳對身體各部分姿勢的要求,是歷代太極拳家根據實踐經驗而提出的一些“外形合內動”的要求。太極拳雖然有“不在形式,在氣勢;不在外面,在內中”和“重意不重形”的說法,但這是對于功夫較深者而言的,因為他們動作定型鞏固了,不需分心在姿勢和動作上面,只需從“始而意動,繼而勁動”的內動來帶動外形,從而內外相合后,僅從神氣上專一鍛煉即可。對于初學者來說,還是應該先重形、后重意,必須力求姿勢正確,并在連貫、復雜的動作中處處保持正確的姿勢,先求“形似”,然后向“神似”方面下功夫。正如練書法一樣,應該先從正楷上下功夫,橫豎撇捺,筆筆不茍,長短闊狹,間架端莊,方可避免歪斜倒塌之病。外形端正了,然后講究運筆的逆入平出,收筆藏鋒,凝散收劍,收骨出神,內有雄勁之氣,外有端麗之姿;在此基礎上,再學行書和草書,用功日久,方能隨意揮灑,自成法度。練拳如習書,是有一定規矩的。初學者要注意守規矩,看似進度不快,實際基礎筑得堅固,有利于逐步提高。正如上述所言,姿勢經過不斷的檢查和糾正,在整體動作中形成了動力定型,并符合內動的要求之后,外之所形,莫非內之所發,能夠“明規矩而守規矩”,再向“神似”方面發展,這樣才能夠“脫規矩而合規矩”,達到所謂“神明”的境界。
太極拳這項強身健體的運動深受廣大中老年人喜愛,為了更加科學地練習,大家應注意以下幾點:
1.練習太極拳要有專業人士指導,包括極為重要的幫助調整樁功,糾正動作,指導體悟內在感覺。這是因為如果無人指教,在練習的時候動作不規范,不僅會影響發揮,還會影響身體的內在感覺。
2.饑餓時或飽飯后不宜打太極拳。飯后一小時練拳較為適宜。
3.練完拳不要馬上蹲坐休息,否則會阻礙下肢血液回流,影響全身血液循環,加深機體疲勞。
4.鍛煉后不要喝冷水,尤其是夏季。因為鍛煉后人體毛孔擴張,大量出汗,這時需要讓熱量自然散發出來,如果立即喝冷水,會引起腸胃及內臟痙攣,誘發腸道疾病。
5.年老體弱及慢性疾病的習練者,要遵醫囑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循序漸進地練習,過度的運動量會導致體力不支,動作變形。此外,不可一次性練太久,最好控制在20~30分鐘為宜。
6.打太極要衣著寬松,穿舒適平底防滑的鞋子,選擇好鍛煉的場所。春、夏、秋三個季節最好在庭院、公園、廣場等較安靜的戶外練習,且要避開風口;大霧、大風、空氣不好時不要在戶外鍛煉。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深深體會到,只要認真備課、教學,因人施教,把握重點,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員,一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學了太極拳后,很多學員體質變好了,心態平靜了,他們由衷地說:“會練拳,練好拳,是一種幸福。”希望更多的老年人在老年大學里習練太極拳,身心健康,開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