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

2020年除夕夜,還沒來得及看一眼春晚,陸軍軍醫大學抽調組織的150人醫療隊便連夜奔赴湖北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抵達目的地后,醫療隊第一時間完成急需醫療物資的清點整理工作,建立指揮機制,明確工作流程。
1月26日13時,醫療隊在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的幫助下整建制接手兩個病區,經過3個多小時的準備,第一批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20名患者轉運入院。
之后,一批又一批醫療隊陸續從重慶出發支援湖北,共計18批1636名隊員。
火神山醫院、金銀潭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孝感市中心醫院……這些地方都留下了重慶醫護人員的身影。
在火神山醫院,只要看到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感染科主任毛青,大家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
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接管金銀潭醫院兩個病區后,毛青和戰友們48小時內就完成了病區改造設置、制訂工作規范流程等工作。
一周后,毛青和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轉戰火神山醫院。醫院建設期間,毛青對工地的一個個通道、一扇扇門窗都進行了仔細檢查。
在武漢,無論是接診觀察、救治患者,還是搬運物資、洗消防護,毛青總是沖在第一線。
“黨員、軍人、醫生,無論哪一個身份,我都應該義不容辭沖在最前面!”毛青說。
在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癥病區,周發春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救人。
作為重慶市第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副領隊、重癥病區主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周發春面對的是119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重癥及危重癥患者比例高達76%。他說:“武漢人民以性命相托,我們必然全力以赴!”
重癥病區救治任務重,周發春不敢有一絲懈怠。面對患者病情突然惡化、醫院重癥監護室已沒有病床的情況,他下令馬上建立臨時ICU,準備插管救治患者。
當天下午,在領隊肖明朝的協調和周發春的指揮下,兩臺有創呼吸機迅速到位,醫療隊總護士長米潔落實相關必須物品,安排具備ICU工作經驗的醫護隊員到崗……不到兩個小時,大家就完成了臨時ICU正式運行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臨時ICU不同于負壓病房,插管時患者氣道會直接開放,是感染風險最高的時候,但大家并沒有退縮。在驚心動魄的重癥病區戰場上,為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周發春和同事們把重癥救治的所有手段都用上了。
從重慶逆行至武漢抗疫一線的,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及其團隊。
去武漢開展遺體解剖工作,是卞修武多次呼吁并主動請纓才得以成行的。在這里,他帶領團隊在火神山醫院3天建成全國首個符合負壓過濾的生物安全尸檢方艙,2天建成紅區病理科。在武漢期間,卞修武和團隊成員沒日沒夜地工作,開展了27例全身系統尸檢和13例微創尸檢(穿刺),積累了大量的新冠肺炎病理樣本。
正是這一例又一例的遺體解剖,支撐起了整個新冠肺炎的病理研究工作,填補了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病理學內容的空白。隨著對新冠肺炎病理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治療模式也在發生變化:從前期以肺臟治療為主轉向多器官支持治療模式,進一步加強呼吸功能管理和治療的精細化措施、重視免疫功能檢測和保護等,有效提高了救治率。
在抗疫戰場,無數醫護人員始終奮戰在救治一線,與死神賽跑、與病魔抗爭,共同鑄就了偉大抗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