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盧曉龍


7月15日,潼南區柏梓鎮郭坡村。
灰白筆直的水泥路一直往前延伸,道路兩旁鮮艷的格桑花開得正盛,汽車疾馳而過,花枝隨風搖擺。
路的盡頭是一棟白色的小樓,小樓的外墻上寫著“郭坡村”三個大字,還畫著一張地貌圖,圖上用線條標識著郭坡村的各個院子、產業和景點的位置。
從小樓出發,沿著線條標識的道路前行,徜徉在格桑花海中,近處是干凈整潔的民居,遠處則是檸檬、桃樹、高粱、蔬菜組成的產業基地,行走其中,宛若置身畫中。
近年來,郭坡村聚焦“黨建引領、產業示范、生態美麗、鄉風文明”四大著力點,找準突破口,排出優先序,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辦,目前已經被打造為“重慶市鄉村振興示范點”。
黨建引領? 筑牢鄉村振興“壓艙石”
走出村里臨時辦公地點的大門時,已經是下午時光,從早上到現在,譚君都在埋頭整理鄉村振興的相關材料。
作為郭坡村的綜合服務專干,譚君的主要工作便是為人居環境整治和集體經濟發展服務。
“現在村便民服務中心在重建,大家只能在臨時辦公地點辦公。”譚君說,“當下郭坡村鄉村振興各項工作都在穩步推進,各個方面都需要人手,實在是比較忙。”
2013年,已在部隊入黨的譚君退伍后回到家鄉郭坡村,準備在這里發展產業,“既能實現自身價值,又能帶動家鄉經濟發展,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
但是,由于譚君家的土地早先被流轉,租期未滿,當年譚君回鄉發展的夢想落空,他索性前往潼南城區做生意。
時間飛逝,轉眼便是2018年。這一年,郭坡村“兩委”班子成員換屆,譚君兒時的玩伴譚興平當選為郭坡村黨支部書記;這一年,有了一定積蓄的譚君也返鄉修建自家老屋。
2018年7月1日,譚興平聽說譚君正在重建老屋,正好這一天又是收取黨費的日子,譚興平決定跑一趟,去見一見這位老友。
“我一直知道譚君有回鄉發展的想法,那時我們也正希望能回引一些干事能力強的年輕人回鄉創業,所以就打算和他聊一聊。”譚興平說。
在譚君老屋前的地壩上,二人一拍即合,譚君當即答應處理好外面的事情后就回鄉創業。
一年后,恰逢郭坡村創新人才機制——以選優配強村級班子為重點,多渠道培養選拔村干部,吸引更多政治覺悟高、干事能力強的農村年輕人加入村干部隊伍。
“要讓更多有能力的年輕人加入村干部隊伍,充實村級力量,充分發揮黨支部在鄉村振興中的戰斗堡壘作用。”譚興平說。
隨著新人才機制的推行,譚君的身份也從回鄉創業者轉變為郭坡村綜合服務專干。
目前,郭坡村已配齊本土人才3名,后備干部3名,還引進3名水利、畜牧獸醫專業的高學歷人才。“頭雁”領航“群雁”高飛自成一景,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產業示范? 激發鄉村振興“源動力”
7月8日上午10點過,重慶騁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小暑剛過,大暑將至,田里的高粱漸漸紅了,這也意味著一年一度的收割季節快到了。
站在公司場站的路邊,公司負責人孫建正指揮工人清掃場站,為高粱的儲存做準備。
“孫建,在忙沒有?”遠處,一個聲音傳來,孫建循聲望去,是村黨支部書記譚興平和駐村第一書記羅毅。
“沒忙,譚書記有什么政策要宣傳嗎?”孫建一邊回應一邊向譚興平走去。
“馬上就是你這千余畝高粱的收割季了,我和羅書記過來看看準備工作做得怎么樣,有沒有什么需要村里幫助的。”譚興平說。
“烘干機和收割機已經準備入場了,這幾天正忙著清掃場站。”說著,孫建指了指正在清掃的場站,只見十來名在此務工的本地村民正收撿雜物。
時間回到2016年,彼時的郭坡村正大力整合土地資源,通過“三變”改革,發展集體產業,也正是這個時候,孫建來到郭坡村,注冊成立了重慶騁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準備發展牧草種植業。
“在村干部的幫助下,我很順利地流轉了1000畝土地,當時準備發展牧草種植業,但是考慮到這里的氣候條件,就將喜濕潤的牧草換成了喜高溫和光照的高粱。”孫建說。
為了幫助孫建盡快發展,郭坡村派出專人服務孫建,不僅為他講解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對接相關部門,還請來農技專家,為孫建培訓相關知識。在郭坡村村“兩委”的大力支持下,孫建的高粱種植業很快就走上了正軌。
高粱基地的快速發展,也為郭坡村村民就近務工帶來了便利。“這幾年,不僅本村村民在我這里務工,其他村也有很多村民到我這里來,我一年僅勞務支出就有120萬元。”孫建說。
此外,郭坡村還大力發展特色經果產業,發展了500畝桃園、600畝檸檬園,并依托這些特色經果產業,舉辦檸檬(桃)采摘節、桃花節等,用美麗田園風情吸引游客,從農業延伸到旅游服務業,提升了農業價值和產業效益。
生態美麗? 刷新鄉村振興“高顏值”
夏日的傍晚,大片的天空開始變成烏藍色,只余下遠山后那一抹金色的余暉。
在田間勞作了一天后,郭坡村大竹林院子的李華蘭收拾好農具,起身回家。路過院子的小廣場時,看到三三兩兩的村民正搖著蒲扇在這里閑談納涼,赤著腳的小孩在這里追逐嬉戲,民居門前的花圃中,各種各樣的鮮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
簡單吃過晚飯,李華蘭將門前的院壩打掃干凈,便也搖著蒲扇加入了納涼“大軍”。
眼前的景象,是如此靜謐而美好。但在幾年前,大竹林院子的環境卻和現在有很大區別。
“以前院子里各家都散養著雞鴨,動物糞便到處都是。”
“垃圾隨手亂扔,柴火也是隨處碼放。”
……
談及院子舊貌,大家似乎有發不完的牢騷。
大竹林院子人居環境惡劣,主要原因是村民思想觀念陳舊。
“垃圾亂扔、雞鴨散養、柴火亂堆已成習慣。”譚君說,“人居環境整治,轉變村民觀念是關鍵。”
為此,郭坡村制訂了《村莊清潔公約(十要)》,落實“門前三包”制度,規范村莊畜禽散養行為;嚴格落實垃圾“日清掃、日收集、日清運”制度,持續開展農村垃圾分類;聚焦污水“三排”問題,全面推行畜禽科學養殖、雨污分流、生態凈化、達標排放……
不僅如此,郭坡村還為村民打造了花池花圃300余米,栽種木春菊、三角梅、金絲皇菊、馬鞭草等觀賞花1.5萬余平方米,栽種觀賞樹500余棵。
隨著各項措施的制訂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村里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美麗,村民的思想觀念和習慣也逐漸轉變——垃圾會主動分類丟棄、雞鴨有專門的地方圈養、柴火碼放得整整齊齊。
“只有將村民的思想觀念扭轉過來,人居環境整治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譚君說。
切實做好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讓鄉村生態更美麗,不僅刷新了鄉村“顏值”,也提升了鄉村“氣質”。如今,郭坡村已經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好去處。
文明鄉風? 提升鄉村振興“內在美”
6月23日上午,郭坡村大竹林院子。
一大早,村民陳明家就熱鬧了起來。郭坡村“鄉賢會”成員陳祖勝、譚世松、譚春梅三個人一起,來他家檢查房前屋后衛生保持情況,作為評定郭坡村第二季度衛生文明戶和道德模范戶的依據。
“你們這么早就過來了呀,快到家里坐。”見到他們,陳明立馬招呼大家坐下。
“我們看一看就走,你忙自己的,我們還有好多家要去。”陳祖勝說。
房前屋后轉了幾圈,聊了幾句家常,陳祖勝一行就離開陳明家去往下一家了,一個上午,他們走訪完了大竹林院子十幾戶人家。
來到大竹林院子小廣場,陳祖勝三人圍著小廣場的方桌坐下。
“陳明家房前屋后都很干凈,平時保持得也很不錯,我提議陳明家可以被評定為第二季度的衛生文明戶。”陳祖勝說。
“廖永秀家衛生做得特別好,自家的花圃也打理得很整潔,我提議廖永秀家也可以被評定為衛生文明戶。”譚春梅說。
……
在評定會上,“鄉賢會”三人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為有效推進鄉村治理,樹立文明新風,提升鄉村振興的“內在美”,郭坡村制訂了《評先評優標準》,對社會治安、環境衛生、民主管理、鄉風民俗等方面進行評定,提高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能力;組建成立“鄉賢會”,評定“新鄉賢”,由“鄉賢會”負責監督村民公約的執行,以及衛生文明戶、道德模范戶、愛崗敬業戶的星級評定;持續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展現個人品德,弘揚家庭美德,形成了人人爭做文明人、戶戶爭當文明戶的良好氛圍。
“有了這些標準和約定,再加上每個季度評定的衛生文明戶、道德模范戶、愛崗敬業戶,村民建設美麗家鄉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譚興平說,“鄉風文明了,村民才會有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