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倩
摘要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碰碰植物”,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角度對其展開分析,提出了明確課程資源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和工具、課程資源的整理與歸類、篩選并建立資源庫等科學開發課程資源的流程,從提高課程資源意識、把握課程本質、重視動態課程資源等方面對教師如何有效利用課程資源提出了參考建議。
關鍵詞科學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流程;利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6.026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Scientific Practice Activities
——Taking the course of "touch plants" as an example
WU Qian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Shanxi 030024)
Abstract:The scientific practice activity course "touch plants" analyze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and puts forward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such as clarifying the investigation purpose of curriculum resources,determining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s and tools,sorting and classifying curriculum resources,screening and establishing resource database,so as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curriculum resources,grasp the essence of curriculu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Keywords:scientific practice activities;course resource;development process;utilization strategy
2015年7月《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京教基二〔2015〕12 號)規定“中小學校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學時用于開設學科實踐活動課程”。2017年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實施建議部分提到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建議,“教師和有關人員應依據標準,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種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為貫徹落實相關文件精神,全國各中小學校對學科實踐活動展開了大量探索,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時,也不難發現還存在著課程資源開發流程不科學、課程資源利用率不高、與課程建設的其他環節(如課程內容、實施、評價等)聯系不緊密,不能起到指導作用等問題。本文試圖以北京某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碰碰植物”為例,從課程資源的開展與利用角度出發進行深入的介紹與分析,以期為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的優化改進提供借鑒參考。
1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義
課程資源指源于自然、人文環境或實踐活動,以隱性或顯性方式存在于學校內外,可以開發利用來滿足學生學習發展需要的一切教學材料和人、財、物等條件。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學生發展和學校課程建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課程資源是導致學生發展差異的重要因素。一項對全國不同地區193所學校的校長及7~9年級學生進行的主題為“學校教育環境與資源對學生學業成就影響”的研究得出:加強學校教育環境與資源建設對青少年發展至關重要,圖書館、教師等資源建設對學生學業成績有重要影響。可見,合理開發與利用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是促進學生多元發展,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必要條件,也是學校建設特色和精品課程的需要。因此,在充分挖掘學校自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各類社會資源,在對課程資源進行全方位分析基礎上,科學地開發與利用,才能真正形成滿足學生發展需求,有著學校鮮明特色的科學實踐活動課程。
2課程資源的開發流程
分布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由隱性資源轉換為顯性的教學材料與條件,需要經過科學有效的開發。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應首先明確課程資源調查的目的,具體來說,即通過描述學校、家庭、社區的課程資源現狀,分析其滿足學生素質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從而為課程目標的確立提供科學依據。在此基礎上,通過以下步驟對科學實踐課程進行有效開發。
2.1確定調查對象和工具
課程資源的調查是在明確資源調查目的后的第一步,它開展的好壞決定著課程資源是否能夠得到全面、有效的搜集。一般來說,課程資源包括學校教材教輔資料、設施資源、經費以及學生、教師、家庭、社區資源等方面,主要通過調查問卷、訪談、實地考察等方法對教師、學生、社區和家長等人員進行調查。
在此階段,“碰碰植物”采用訪談、觀察和實地調查等方法對各學科教師、學生、社區等開展了調查。其存在的問題是調查對象數量較少且沒有對家長群體開展調查,因此該課程的調研對象不算全面。但值得注意的是,該課程的提出和建議者并不是學校科學教師,而是一些熱愛植物的高年級學生。“碰碰植物”課程正是在一批熱衷于研究植物的學生的推動下,由一個課后學生社團發展演變為一個集“碰碰植物”選修課、社團活動、“綠色志愿者”志愿服務活動等不同類型課程于一體的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可見,教師在課程資源調查時常常忽視的學生群體,其實學生應是非常重要的調查對象,也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
2.2對課程資源的整理與歸類
在對課程資源進行調查后,應對收集到的資源進行整理歸類。依據不同分類標準,可以對課程資源進行多樣化分類,如按照資源主體來分,可以分為教師資源、學生資源、家長資源以及社區資源等;按照資源的來源分,可以分為校內資源、校外資源;按照資源的存在形式分,可以分為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本文按照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將“碰碰植物”課程資源劃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兩大類。
素材性資源的特點是作用于課程并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比如“碰碰植物”課程的素材性資源包含:教師制作的豐富的課件資源,如《觀察植物的變化》《微距攝影》《多肉植物彩繪》《如何記錄自然:隨性的自然筆記》《認識校園開花植物》等;教師為學生推薦有關認識植物的大量書籍和手機App等。條件類資源的特點是作用于課程但不是形成課程本身的直接來源,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比如“碰碰植物”課程條件類資源有:學科專業素質較高、有著豐富課程開發經驗的“碰碰植物”課程開發團隊;學校室外種植區域和文洛式玻璃溫室,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不一樣的環境及最新的技術支持;北大、圓明園等校外課程基地;一批非常愿意參與到學校課程建設中來的學生家長以及學校充足的資金支持等。事實上,由于“碰碰植物”課程有著良好運營模式,它不僅能夠經濟獨立,而且還設立了科技基金,支持學生的自然探究。
2.3篩選并建立課程資源庫
經過課程資源的收集和分類,我們會發現身邊的資源眾多、非常龐雜,不利于使用,這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發展需要原則、可學習原則和經濟性原則等,對課程資源進行篩選與整合,建立主題明確、條理清晰的課程資源庫。比如可以建立校內資源庫、校外資源庫以及網絡資源庫等三大課程資源庫,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細分,如校內資源庫又可以分為教師資源庫、教材資源庫、教室資源庫等。建立課程資源庫,將不僅方便教師在需要時隨時搜索和提取,節約寶貴時間,也有利于課程資源的反復利用。
目前“碰碰植物”課程組教師正在對相關課程資源進行整理和描述,將課程資源外化形成“碰碰植物”教材等文本材料,以期形成完整的“碰碰植物”課程體系,從而更好地促進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的教與學。
3合理利用課程資源的策略
在有效開發課程資源后,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即如何合理利用課程資源,使課程資源發揮最大效益,真正促進學生發展。要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3.1立足專業發展,提高自身課程資源意識
在實際科學實踐活動課程開發中,一些教師對課程資源的利用僅僅局限于校內資源,而對兄弟學校資源、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視而不見;一些教師對課程資源利用失去控制,在承認“錯誤也是一種資源”的同時,推卸了教學過程中的指導和管理職能,使得課程失去控制。無論對課程資源利用窄化還是泛化,都是教師課程資源意識淡薄的表現。所以,教師應立足自身的專業發展,增強自身對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和利用的能力,真正使課程資源的價值得到最優化發揮。
“碰碰植物”課程的幾位科學教師不僅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而且還有著豐富的課程開發經驗,他們在課程資源利用方面的做法非常具有借鑒意義。比如,在課程人力資源方面,“碰碰植物”課程的參與者不僅有幾位科學教師,也邀請了學校的社會、美術、經濟學甚至財務教師,將在各自領域有所專長的教師聯合起來,形成教師共同體,共同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而努力。正是有美術教師教學生《多肉植物彩繪》《噢~葉!》等繪畫課,有社會、經濟學教師教學生社團的運營和資金的運轉,有財務室教師送給孩子們賬本教他們記賬,有家長與社區等人員對學校課程的理解與支持,“碰碰植物”課程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這一切都離不開課程開發教師高度的課程資源意識,不僅能夠發現身邊的潛在課程資源,還能使其發揮最大效益。
3.2把握課程本質,將課程資源轉換為學生資源
如果沒有把握課程本質,沒有利用好學科特點,只追求表面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就會偏離主題、舍近求遠,就不能使課程資源轉換為學生資源,不能使學生思維發生積極變化,不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程中來。
以“碰碰植物”課程中《如何記錄自然:隨性的自然筆記》一課為例,科學教師利用豐富的課件和自然資源,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室中系統學習了記錄自然筆記基本要領后,由教師帶領進入真實的自然環境中對自己喜歡的植物進行長期的觀察和記錄。在教師反復的講解、帶領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慢慢理解了如何利用自然筆記記錄自然,也慢慢對身邊環境有了更多的關注。比如,一位四年級學生在校園里觀察一段時間丁香花后,用自然筆記和繪畫的方式記錄了自己的感受:我很喜歡丁香,不但是因為花朵的芳香和那美麗的花,還有一部分,那就是它心形的葉子,才讓它在落花后也依然美麗;不但是我們喜歡丁香,小蟲們也喜歡。另外一位學生則通過拍照的方式記錄了校園一角某棵樹的細微變化,他通過對比照片中樹木前后變化了解了該植物的生長周期與規律。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再對身邊的植物視而不見,而是學會了細致地觀察,用靈動的文字、生動的圖畫和照片與大家分享著自己獨特的欣賞視角和豐富的內心世界,這就是“碰碰植物”課程教師能夠將課程資源轉換為學生資源的最好印證。
3.3接受資源創生,重視對動態課程資源的利用
在課程實施中,由于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有著不同生活經驗、豐富情感和個性的學生,再加上課堂偶然因素的存在,使得教師不可能完全按預設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如何捕捉和有效利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教師意料之外的課程事件和課程問題,并將之轉換為促進學生深入探究的課程資源,是每位優秀教師都必須直面的課題。
一次《多肉植物》課堂上,教師在講多肉植物的定義、種類、種植技巧等理論知識時,一位平時較為內向的學生表現得異常活躍,一直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多次搶答甚至打斷教師的授課。這時教師并沒有因學生打斷課堂而生氣,而是問他:“如果這節課請你來當小老師,你有信心講清楚多肉植物的知識,并讓同學們愛上多肉植物嗎?”學生語氣興奮地回答:“有!我在家養了好多種多肉植物,每天都在照看它們……”于是,教師請這位“小老師”上講臺為同學們講解他所知道的多肉植物。令人意外的是,雖然這位學生沒有提前備課,但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學生從自己種植多肉植物的親身經驗出發,用自己的理解和語言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科學課。雖然這位“小老師”對多肉植物生長現象觀察得非常仔細,但當同學們問到“為什么”時,比如有同學問道:“為什么多肉在陽光照射下會變紅,是紫外線的原因還是溫度的原因?”“小老師”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這時教師適時介入:“同學們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常好,想知道原因的同學可以去學校溫室里種植多肉植物,在自己種植的過程中探索其中的奧秘。”由于教師對課堂事件的合理處理,抓住了課堂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不僅保護了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其余同學的學習熱情,同學們都積極動腦參與討論、分享自己與多肉植物的經歷,一堂原本普通的科學課變得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張啟睿,邊玉芳,王燁暉,等.學校教育環境與資源對青少年學業成就的影響[J].教育研究,2012,8:32-40.
[2]吳剛平.課程資源的理論構想[J].教育研究,2001,9.
[3]張旭如.中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