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題活動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實踐性,教師要結合園情、學情實際,重視本土資源與園本課程開發的融合,提高主題活動的教學質量。本文以“造房子”主題活動為例,就主題的調查探究、活動目標、實施要點進行總結,充分凸顯兒童中心觀,關注幼兒學習領域核心經驗的習得,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助力幼兒健康發展、快樂成長。
關鍵詞:幼兒園;主題活動;開發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2-0059-02
引 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在幼兒教育實踐中,教師要注重活動的綜合性、實踐性、趣味性、生活性。教師要借助主題活動,突破學科界限,尊重幼兒的心智需要,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在推進主題活動的過程中,要結合本園實際,轉變觀念,重視對本土資源的發掘與融合,提升主題活動的教學效能[1]。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有的教師的兒童觀、育人觀還存在偏差,課程開發停留于淺層化、簡易化,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關注幼兒已有經驗,為幼兒提供健康、全面、自主、快樂成長的空間和平臺。
一、了解學情需求,確立主題活動內容
(一)捕捉幼兒學習需求
幼兒園主題活動的開發,要求教師尊重幼兒原有認知及經驗,基于幼兒全面成長的需要來確立幼兒感興趣的主題內容[2]。以“造房子”活動為例。結合中班幼兒的心智特點,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幼兒對“造房子”活動進行探討。在生活中,幼兒們經常看到工人在建筑工地上施工的場景,聽到敲敲打打的聲音,還有移動的吊車、拉土石的車輛,等等。中班的幼兒對建房子有一定的認識,對如何建造房子更感興趣,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來確立“造房子”的探究活動。
(二)細化“造房子”主題活動內容
確立“造房子”主題活動后,幼兒的興奮是短暫的、表層化的。主題活動的開發,關鍵在于細化活動內容。圍繞“造房子”主題活動,教師可以引領幼兒展開討論,讓幼兒說一說“造房子”都需要做什么。有幼兒想到,造房子需要木材、磚頭等材料;有幼兒想到,造房子需要挖土機、拉土車等工具;有幼兒想到,造房子需要有人,還需要水泥攪拌車、大吊車,要利用遙控器來指揮吊車;有幼兒想到,造房子需要涂顏色,需要有柱子。這樣,通過幼兒們的討論,“造房子”的主題活動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三)做好主題活動的科學組織
開展幼兒主題活動,教師的現場組織能力非常關鍵。在主題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綜合組織、合理安排各項內容,尊重幼兒的想法,鼓勵幼兒進行合作與交流,做好主題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同時兼顧“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的教學需要,在主題活動中為幼兒搭建學習預設框架。比如,在科學領域中,讓幼兒認識水泥的可塑性,并參與制作混凝土;在語言領域中,讓幼兒閱讀相關書籍,了解造房子的相關內容,然后組織幼兒對主題活動展開交流,并做好記錄;在藝術領域中,鼓勵幼兒設計房子的造型,對房子的特征進行討論;在社會領域,參與建筑工地現場活動,體驗勞動的辛苦,并積累經驗。
二、開展教師教研,增強主題活動探究趣味
確立“造房子”主題活動以后,教師要圍繞主題展開教研,對“造房子”主題活動進行審議,解決活動實施中的各類問題,確保主題活動的有序開展。
(一)梳理關鍵性問題,展開重點審議
一項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在“造房子”主題活動中,哪些是關鍵性問題?活動教研就是要審議這些重點問題,拿出可行性活動方案。比如,造什么樣的房子?幼兒對房子的結構、造型等理解較為淺層,教師需要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明確造什么樣的房子。如果建造“磚頭房”,則需要提前準備相關的建筑材料,測定適合的地基,還要邀請泥水匠師傅進行現場指導;如果建造“草房子”,則需要準備稻草、繩子、木棍等材料,還需要解決草房子屋頂的漏水問題;如果要建造“木頭房子”,則需要準備木條、刀鋸、釘子、錘子等工具。活動前,教師要進行討論,落實一系列關鍵性問題,以確保活動計劃的可行性。
(二)設定主題目標,促進教師多維化交流
圍繞“造房子”主題活動目標,教師需要進行分組,各組教師要細化主題框架,求同存異,發掘教育資源。教師分組討論后,對不同結果進行辯論,不斷優化“造房子”主題活動的教學目標。比如,確立“房子策劃組”“意見投票組”“方案細化組”,對“造房子”流程進行細化,先收集材料,探索“造房子”方案,再走進工地進行參觀,完善“造房子”方案,最后上升到社會層面,對工地工人進行慰問。在探索“造房子”方案中,教師要細化五個步驟。第一,設計房子。結合教師投票,確立“磚頭房”“草房子”兩個方案,對照不同的方案,對相關材料進行收集和整理。第二,自主建造。根據不同房子的類型,合理設計建造方案,解決建造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第三,參觀建筑工地,了解造房子的方法、技術,對自主建造中的疑難問題進行咨詢。第四,優化和改進建造方案,解決問題。第五,重新建造房子。
三、分組推進主題活動,多元設計確定“房型”
確定“造房子”主題活動后,教師可以分頭備課,細化活動組織方案,針對不同主題框架進行預設。
(一)針對不同“房型”,做好場地勘探
不同的房型,在建造之前,都需要進行場地勘探,選擇適宜的地點,確保“造房子”活動安全、可靠。比如,對于“磚頭房”項目,教師可以組織中班幼兒對園區環境進行勘測,并認真聽取幼兒的想法。有幼兒認為,“房子”可以建造在園區小土坡南側,因為小土坡南側地勢平坦,陽光也很好。有幼兒認為,小土坡南側不好,因為地勢高,建造房子不安全。有幼兒認為,到草坪上造房子,可以做游戲。有幼兒認為,水泥地路面造房子很穩定,地面也很平。教師對幼兒意見進行歸納:一部分幼兒認為草坪上很適合造房子;也有一部分幼兒認為應該在水泥地上造房子。選擇什么房型,確定建房場地,最終草坪和水泥地成為幼兒爭論的焦點。
(二)鼓勵多元化設計,師幼共同確定“房型”
“造房子”主題活動的開發,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教師要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讓每個幼兒都體驗做“設計師”的樂趣。針對“造房子”活動,教師要鼓勵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組織幼兒對不同“房型”的設計方案進行比較、分析,最后通過投票評選出最佳方案。在設計方案中,“磚頭房”“草房子”“木頭輪子房”所得選票最多。正是基于幼兒的需求,我們圍繞具體的“房型”細化主題框架。以分組分項的方式,由幼兒自行選擇一種“房型”進行設計,最終確立建造兩種不同類型的房子。之后,教師讓幼兒選舉出兩位組長,由組長帶領各組成員,對“房型”方案進行細化,并做好相關“房型”的前期材料收集與整理工作。
四、參照項目方案,靈活動態推進“造房子”任務
(一)“磚頭房”施工
“磚頭房”小組在造房子的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困難及問題。第一次建造,很多幼兒是第一次接觸磚頭及水泥材料,他們都樂于搬磚,但在造房子時隨意堆砌,磚墻往往沒有壘幾層,就會出現傾倒。一些幼兒對磚墻翻倒的原因進行分析,發現地面不平穩,特別是在草坪上砌墻,更容易傾塌。最終結果是,幼兒們熱情很高,但“磚頭房”基本上不合格,要么太小,要么很危險、易倒塌。第二次建造,教師帶領幼兒總結第一次建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鼓勵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在草地上建造“磚頭房”,地面不平穩,很容易倒塌,那么可以選擇在水泥地面上建造。幼兒們將磚頭搬到了水泥地面后,開始思考如何建造更大的“磚頭房”。他們先利用木棍來丈量地面,選擇大小適宜的區域來建造“豪宅”;幼兒自主壘墻,穩定性很差,教師建議使用混凝土來砌磚。幼兒將沙子、水泥進行混合,再填入適量的水來制成混凝土。這樣,一層混凝土,一層磚,磚墻就變得有模有樣。但在壘到第十層時,磚墻又倒塌了。第三次建造,著重對磚墻倒塌的原因進行分析。教師組織幼兒參觀建筑工地,咨詢建筑工人叔叔,還邀請泥瓦匠師傅到幼兒園進行現場指導。比如,制作混凝土,需要按一定比例來混合水泥、沙、水;磚不能隨意堆砌,要交叉碼放。
(二)“草房子”施工
建造“草房子”的小組,很多幼兒認為草房子很簡單,只要圍合好就可以了。于是,組長帶領組員收集了很多稻草、干草、繩子等材料,但他們在建造時發現,稻草在攤鋪時很容易滑下來,而且只要有風,稻草就會亂飛,不能確保“草房子”的安全。有幼兒認為,單獨把稻草放在框架上不牢固,應該想辦法固定。有幼兒找來了木條,利用木條壓著稻草,嘗試將稻草固定好。但是,當幼兒們將幾根木條用繩子捆綁好放在草房子上時,草房子又倒塌了。幼兒們分析原因,發現是草房子框架不穩定。在教師的建議下,幼兒們將木條框架扎到泥土里,用釘子將框架固定好,特別是充當柱子的木棍,一定要又大又結實,以確保房子結構穩固。針對稻草經常掉的問題,幼兒們想到了捆綁法,用繩子來捆扎稻草;針對草房子遮雨問題,幼兒們想到了塑料布,利用塑料布覆蓋草房子的屋頂,可以有效防范雨水的進入;針對草房子四周有漏洞的問題,幼兒們想到了將稻草揉成團,塞進縫隙里,這樣建造出的草房子就不怕進風漏雨了。最后,在幼兒的齊心協力下,“草房子”蓋好了。
結? ?語
在中班“造房子”主題活動中,教師擺脫了固定教學框架的束縛,關注幼兒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從主題目標確定到項目分組設計和實施,教師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和已有經驗,特別是鼓勵幼兒來共同解決“造房子”中遇到的問題,讓幼兒從精彩的活動中學會觀察、思考、推理、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寇鳳.幼兒園中班區域活動中“教學做合一”的探究[J].天津教育,2020(133):185-186.
[2]李聰聰.幼兒興趣視角下幼兒園中班生成性主題活動研究課題[J].科幻畫報,2020(06):215.
作者簡介:馮嬌嬌(1990.8—),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