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薇,王 賢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我國大力提倡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符合“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扎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開展就地分類、源頭減量試點。支持農民群眾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推進‘美麗家園’建設。”由此可見,政府對于農村環境治理的高度重視。因此在污染防治攻堅戰背景下,農村如何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是重大、現實而亟待解決的問題。
然而我國農村污染日趨嚴重,目前我國每年農村垃圾生產量與日俱增,但處理率卻遠遠低于垃圾生產量。據中國環境網統計,2018 年我國農村垃圾產生量為50.89 億噸,但是農村垃圾處理率僅有67%,仍有16.71 億噸的農村垃圾未經處理[1],農村垃圾僅僅是簡單的填埋和堆積,對空氣、河流、土地都產生一定程度的危害,嚴重影響到農村人居環境。高速的農村發展使農村垃圾的產生與日俱增,形成了垃圾圍村的現象,這嚴重威脅了農村生態環境安全,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目前我國相關學者對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及處理進行了前驅性的研究。首先,農村環境污染的產生包括多個方面,李玉紅(2015)[2]指出由于農村工業企業技術含量低、生產工藝落后、污染治理水平低下導致鄉鎮企業對農村環境產生污染。并且,禽畜養殖生產所產生的糞便[3-4]、農藥和肥料的不合理使用[5-6]等是農村環境污染產生的關鍵因素。另外,農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治理主體缺失[7]、農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治理資金不足[8]、農民幾乎沒有參與污染治理的意識[9]也是造成農村污染加重的重要因素。其次,由于農村環境污染點多且面廣,傳統的環境污染治理模式不適應現代農村污染治理[10],學者普遍認為多元治理模式是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必然選擇,應讓公眾參與到農村環境治理當中[11]。因此以農戶為管理主體的自治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治理農村污染的模式[12-13]。并且,吳慧玲(2017)[14]認為需要創建農村社區參與機制新模式,而多元主體參與是提高治理效率的有效途徑[15-16]。進而,葉大鳳和馬云麗(2018)[17]認為政府作為單一的治理主體已經難以為繼,需要共同治理農村環境污染[18]。并且,孫惠波和趙霞(2019)[19]提出需要根據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考量,因地制宜制定差異化的治理策略。然而,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總體狀況仍然不如人意,農戶對美好環境的新期待仍有差距,環境治理任務依然艱巨,需要逐步加大農村環境治理力度,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20-22]。
農業活動是世界最大的非點源污染源,因此國外學者主要從非點源污染治理方面進行研究。國外學者開始采用實驗方法研究非點源污染控制政策,已有部分學者采用實驗經濟學進行農業非點源污染研究[23-25]。并且,最佳管理措施(BMPs)是現在通用的非點源污染控制體系,通過對農業地區不同空間尺度實施BMPs 狀況進行研究后分析了不同模型在BMPs 中的應用效率,表明BMPs 在非點源污染控制和水質管理方面的應用是有成效的[26-27]。
綜上所述,國內外相關學者對農村生態環境做了大量的前驅性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村工業污染、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污水等方面,國外研究主要集中農業非點源污染的定量研究、實驗經濟學研究及污染策略控制研究。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理論邏輯和現實路徑還不夠明晰。鑒于此,將探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新模式,進而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實施策略。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水平持續增長,但是在農村環境治理上卻明顯落后于城市的環境治理,缺乏相應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在環境治理方面仍有很大的空白。雖然農村治理也在逐步推進和發展,但是在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短板。
農村的典型地理特征是地廣人稀,農戶居住比較分散,小聚集的村落居多。因此,將垃圾集中收集到運輸距離比較遠且道路不平坦的垃圾處理站,整個過程就比較困難。加上農村空曠土地比較多,對垃圾隨意堆放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大多數農村對于垃圾的處理僅僅是就近填埋或堆放,對空氣、土地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危害,這進一步加深了農村環境污染。
近年來多數工業企業由城市向農村轉移,這導致工業污染隨著工業企業遷移呈現出一種從城市遷往農村的趨勢。并且,工業污染總量大強度高,不僅會產生工業三廢,還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氫氧化物、煙塵粉塵等有害物質,加上多數農村工業企業技術含量低、生產工藝落后、污染治理水平低下,導致農村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這進一步加大了農村環境治理難度。
農戶對農村環境保護意識的缺乏體現在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在農業生產方面,對于秸稈進行焚燒,對于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等隨意丟棄在田間地頭,對于養殖廢棄物僅僅是露天堆放,未進行環保處置,這對農村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在農戶生活方面,對于生活垃圾、污水隨意丟棄或傾倒,這對土地、河流產生較大污染,造成了二次環境污染。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必然要求,全國各地在實踐過程中已探索出不同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如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政府治理模式、社區治理模式以及農戶自治模式等新模式,深刻地影響著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方方面面。
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下的政府治理模式,是在政府引導下,為達到農村生態環境目標,設立有關農村垃圾處理的基礎設施設備,實現垃圾不出村、垃圾循環利用,主要是由政府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進行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等,從而推動農村環境治理的新模式。該模式要求政府能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引進高新技術,并將其投入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當中,推動高新技術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應用。將垃圾集中分類處理,將廚余垃圾制成肥料分發給農戶,將可回收垃圾回收利用,使垃圾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并且可以在當地政府的技術支持下,建立現代生態農業園,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高新技術實現對農用土地污染風險的管控,減少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推動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下的社區治理模式,是以社區治理為主,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為最終要求下,由社區組織推進農村環境治理的模式。這一模式主要適用于農村社區管理能力較高的發達地區,并且社區具有一定的能力來組織農戶實現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具體來說,社區通過召開相關會議、座談、發放相關手冊、入戶教育、廣播、網絡等來培養農戶環保意識,提升農戶積極性,社區對于農戶主動參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起到推動引領的作用。總體來說,社區是農戶積極參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推動者,是營造農村環保氛圍的主要制造者。具體模式如圖1 所示。

圖1 社區治理模式
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下的農戶自治模式,是在農戶自治前提下,以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為最終目的,以農戶意愿為主,農戶積極參與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當中,并作出一定的貢獻,從而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模式。該模式適用于農戶環保及自治意識較強,并且能夠帶領其他農戶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地區。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下農村環境治理,農戶作為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參與者,有責任與義務來積極參與到農村環境治理當中。農戶轉變以前農村環境治理的舊觀念,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在農業生產方面,農戶應盡量使用有機肥替代化肥,適當減少對農藥、農膜的使用,對于農業秸稈進行循環再利用等,從而減少農業生產污染。在生活方面,農戶主動遵守村規村約,減少日常垃圾的產生,自覺實行垃圾分類,對包裝廢棄物等可循環垃圾實行回收利用等,從而減少生活垃圾污染。具體模式如圖2 所示。

圖2 農戶自治模式
農村環境治理是現代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戶美好生活的必然選擇。實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戰略可衍生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新業態、新模式,有效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如實現農村環境治理提供有力支撐,是實現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擬從以下方面提出實施路徑。
由于農村經濟發展始終較為緩慢,并且農村環境治理落后于農村社會現代化發展,因此在農村環境治理上存在很大的資金缺口,政府關于農村環境治理的資金支持上也比較匱乏,因此需要政府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給予充足的資金支持,購置相關設備,更新相應技術。通過投入充足的資金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支撐,如購買分類垃圾桶,在農村更加密集地設置垃圾箱存放點;購入垃圾轉運車,加大對垃圾進行集中收集和處理的頻率;聘請專家或技術人員來當地進行考察,結合當地環境污染提出治理建議和方法等,實現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創新。
將農村環境治理成果加入政府環境治理考核要求當中,通過農村環境治理考核辦法及評價指標,建立獎懲機制,加強政府對環境治理監控,提高農村對建設農村生態環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知。在協調統籌農村生產生活的前提下,將“零污染”要求加入到對基層政府的農村環境治理的考核當中,并通過定期觀察統計農村垃圾的產量,觀察農村在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從而判斷農村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的能力和前景,推動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社區作為農村環境治理的基層組織,是實現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推手。社區通過組織農戶正確處理不同種類垃圾,實現垃圾的循環利用,從而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社區通過組織專家和相關技術引導農戶將廚余垃圾制成環保酵素,廚余垃圾轉變成為有機肥料,不僅節省化肥的購買成本,也減少了因化肥產生的土地污染,有效地實現了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及循環利用。并且,農村有土地優勢,區別于城市廚余垃圾的處理,不需要集中和外運,社區可以組織農戶將廚余垃圾直接堆肥,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地達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
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戶息息相關,因此要想實現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必須要加強農戶自身環保意識。由于農村的特殊性,采取道德、聲譽約束對于農村環境治理更為有效。通過制定相關村規村約以及網絡、廣播、會議、座談、發放宣傳冊、入戶教育等方式,向農戶普及農村生態環境相關概念,引導農戶樹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主人翁意識,使得農戶成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主體。通過農戶自發遵守相關約定,自愿參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推動農村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