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雨 夏小華
抑郁癥會對人類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導致患者容易產生自殺意念,我國的抑郁病發病率高達5%~6%左右,并且任何年齡段的人群都可能發生。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老年抑郁癥發病率不斷上升,老年患者約60%以上有自殺風險。而西汀類藥物是老年抑郁癥的常用藥物類型,隨著相關研究發現,單純西汀類藥物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1]。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更加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文選取60例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研究,具體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在本院精神科門診進行治療的老年抑郁癥患者60例,按照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最小60 歲,最大82 歲,平均年齡(71.26±6.35)歲;病程1~5 年,平均病程(2.75±0.88)年。觀察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最小61 歲,最大85 歲,平均年齡(72.65±5.86)歲;病程2~4 年,平均病程(2.65±0.76)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且簽署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 3 版),CCMD-3》內規定的抑郁發作診斷標準;患者HAMD 評分>7 分,SIOSS 評分≥12 分。排除標準:①年齡<60 歲的患者;②近3 個月內服用過其他抗抑郁藥物的患者;③對此次治療過程中所使用藥物過敏的患者;④存在嚴重腦器質性疾病的患者;⑤語言交流與理解能力相對較差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采用西酞普蘭進行治療,按照患者的具體情況予以用藥指導:<65 歲的患者口服量為20 mg/次,1 次/d;≥65 歲的患者口服量為10 mg/次,1 次/d。治療時間為4 周。
1.3.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進行治療。西酞普蘭的用法用量與對照組一致。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方法:指導患者全身放松,將線圈放在患者左背外側前額葉進行治療,每次治療前需要重新定位。刺激頻率為5~10 Hz,刺激強度90%運動閾值,刺激時間為1 s/次,刺激間隔時間為20 s,20 min/次,1 次/d;2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在治療過程中需要以患者的具體感受和治療次數對刺激強度進行動態調整,保證療效[2]。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療效,治療前后HAMD、SIOSS 評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在治療過程中,以HAMD 評分減分率評價治療效果,減分率>75%為痊愈,減分率在51%~75%為顯效,減分率在25%~50%為有效,減分率<25%為無效。總有效率=(痊 愈+顯 效+有 效)/ 總例數×100%。以HAMD、SIOSS 評價患者的抑郁程度及自殺意念,分值越低說明抑郁程度的自殺意念越低。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皮疹、頭痛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無脫落病例。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痊愈10例、顯效6例、有效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3.3%;對照組患者痊愈4例、顯效4例、有效2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為33.3%。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SIOSS 評分對比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的HAMD、SIOSS 評分分別為(23.61±5.35)、(17.42±3.47)分,治療后分別為(16.23±4.09)、(12.36±3.21)分;觀察組患者治療前的HAMD、SIOSS評分分別為(25.16±4.75)、(18.75±3.67)分,治療后分別為(12.37±3.89)、(10.08±2.67)分。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AMD、SIO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AMD、SIO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HAMD、SIO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在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患者出現皮疹與頭痛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觀察組患者出現頭痛1例、惡心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休息一段時間或者使用少量藥物后能夠逐漸緩解癥狀。
近年來,我國老年抑郁癥發病率不斷上升,對老年人的生命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產生極大威脅。現階段,臨床上并沒有全面掌握老年抑郁癥的發病機制。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老年抑郁癥的發病與遺傳內分泌等因素存在一定聯系。老年抑郁癥患者很容易出現認知障礙,并且更容易出現自殺傾向,因此,需要重視對老年抑郁癥的治療[3-5]。
在此次研究中采用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西酞普蘭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可以發現,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無脫落病例。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3.3%高于對照組的33.3%,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的HAMD、SIOSS 評分分別為(23.61±5.35)、(17.42±3.47)分,治療后分別為(16.23±4.09)、(12.36±3.21)分;觀察組患者治療前的HAMD、SIOSS 評分分別為(25.16±4.75)、(18.75±3.67)分,治療后分別為(12.37±3.89)、(10.08±2.67)分。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AMD、SIOS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AMD、SIO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HAMD、SIO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發現,在老年抑郁癥的臨床治療中采用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西酞普蘭治療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者HAMD、SIOSS 評分,還可以對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合理控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6]。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西酞普蘭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時還需要對其他可以評價老年抑郁癥患者健康水平的指標參數進行研究,有助于對該治療方法的深入應用提供相應參考,更有利于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西酞普蘭治療方法的深入發展和改善[7]。
綜上所述,老年抑郁癥患者采用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西酞普蘭治療具有更好的效果,有利于抑制患者的自殺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