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羅振海
情緒是個體正常的情感反應,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時間連續持續2 周及以上,則稱為抑郁癥。一旦出現抑郁癥狀,身體內部將逐漸發生變化,其主要是指正常心理狀態逐漸過渡到疾病狀態[1]。患病后常見表現為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興趣降低及睡眠質量低下等,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自殺行為,故抑郁癥患者應積極采取有效治療,降低疾病威脅,避免危及生命健康安全。在治療過程中效果不顯著或遵醫囑用藥情況較差,將導致病情發展為重性抑郁癥,此時患者心理反應、生理反應已發生嚴重改變,極易發生自殺行為[2]。艾司西酞普蘭是治療抑郁癥的常用藥物,少部分患者在應用的過程中可能出現惡心、多汗、嗜睡等不良反應,仍然有部分患者在應用過程中出現療效不明顯的情況。近幾年,臨床研究發現,氫溴酸伏硫西汀是一種安全性和耐受性較高的新型抗抑郁藥物,對癥狀改善顯著[3]。為此,本文選取60例首發重性抑郁癥患者進行研究對象,對氫溴酸伏硫西汀臨床治療效果作進一步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于本院就診的60例首發重性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30例。實驗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4~51 歲,平均年齡(40.15±3.64)歲;病程2~9 年,平均病程(6.24±2.10)年。參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2~50 歲,平均年齡(40.35±3.27)歲;病程3~9 年,平均病程(6.40±2.03)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出現臨床典型癥狀,經精神科臨床醫生檢查,確診為重性抑郁癥患者[4];②家屬知曉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③存在藥物過敏史;④嚴重營養不良,身體素質較差;⑤研究開展前1 個月,服用其他抗抑郁藥物治療。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研究開展。
1.2 方法 參照組給予艾司西酞普蘭(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788)治療,口服,溫水送服或與食物一同服下,1 次/d,1 片/次。服藥后根據癥狀表現,適當增加劑量,最多2 片/d,連續治療8 周。實驗組給予氫溴酸伏硫西汀(H.Lundbeck A/S,注冊證號H20170383)治療,口服,可空腹或食物一同服下,1 次/d,1 片/次。服藥后根據癥狀表現,適當調整劑量,最低5 mg/d,連續治療8 周。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 評分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使用HAMD24 項版本對兩組治療前后抑郁情況進行評估。總分<8 分為正常,8~19 分為輕度抑郁,20~35 分中度抑郁,>35 分為嚴重抑郁。②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心理狀態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回歸正常,HAMD 評分<8 分;有效;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改善顯著,HAMD 評分下降;無效: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未發生任何改變,甚至出現加重情況,HAMD 評分上升。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不良反應包括口干、便秘、惡心嘔吐、失眠、焦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 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AMD 評分較本組治療前下降,且實驗組患者下降幅度大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 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D 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顯效24例,有效5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參照組患者治療顯效16例,有效8例,無效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0.00%。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P=0.044<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發生口干1例、惡心嘔吐2例、焦慮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參照組患者發生口干2例、便秘2例、惡心嘔吐1例、失眠2例、焦慮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6.67%。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56,P=0.037<0.05)。
據調查顯示,出現抑郁癥后,心理狀態、認知功能、情感狀態等受到嚴重影響,導致患者保持消極態度面對世界,被無價值感和空虛感包圍,嚴重者還將可能出現自殺行為。為此,應積極采取治療手段,改善心理狀態,使患者帶著樂觀心態面對外界,提升生活質量。現階段,主要通過培養興趣愛好,分散注意力的方式,讓患者更好融入到社會中,抱著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從而提升生活質量[5-7]。在治療過程中應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改善心理狀態,讓患者與外界多接觸,學會接受現實[8]。雖然這種方法能讓抑郁癥患者逐漸回歸到社會和家庭中,但是該治療方法周期較長,且改善情況不顯著,使得病情進一步發展,增加治療難度。
現階段,在重性抑郁癥中主要采用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進行治療,如艾司西酞普蘭、帕羅西汀等,其中艾司西酞普蘭較為常見。口服艾司西酞普蘭后,可有效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元對5-羥色胺的再攝取能力,使得中樞5-羥色胺神經功能逐漸恢復,達到改善癥狀的效果。且該藥物對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攝取作用微弱,服用后能被人體完全吸收[9]。但是在服用該藥物后1~2 周時間內將產生不良反應,如睡眠障礙、惡心嘔吐、出汗及頭痛等,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不良反應有可能將逐漸消失。但是也有患者在長時間治療中不良反應未明顯好轉,需要停止用藥,更換其他藥物治療。近幾年,臨床加大了對抗抑郁藥物的研究,發現氫溴酸伏硫西汀是一種新型抗抑郁藥物,且安全性較高。口服用藥后,不僅能抑制5-羥色胺再攝取能力,提升5-羥色胺受體數量,還能作用于6 個藥理學靶點,對抑郁癥狀的改善效果顯著。口服用藥后雖然吸收較為緩慢,但是能被人體全面吸收,利用率較高[10]。且服藥后產生不良反應輕微,預后性較高。國內外大量研究學者進行研究后發現,治療后認知癥狀、功能損傷等得到改善,后期恢復情況良好。另外,服用藥物后患者睡眠質量良好、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說明其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藥物。本文選取60例首發重性抑郁癥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HAMD 評分較本組治療前下降,且實驗組患者下降幅度大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參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P=0.044<0.05)。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低于參照組的3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56,P=0.037<0.05)。再次印證在首發重性抑郁癥中采用氫溴酸伏硫西汀的臨床效果較高。其主要是因為氫溴酸伏硫西汀具有多重作用,在抑制5-羥色胺攝取過程中,能有效提升體內5-羥色胺含量,同時還能提升受體與5-羥色胺之間的靈敏度,對神經調節功能較高。不少患者治療后,生活、工作及家庭等方面均得到明顯提升,說明氫溴酸伏硫西汀在治療首發重性抑郁癥中取得較好應用效果。但是在治療中仍出現不良反應,可能與體質差異有關,故服用藥物后,還應密切觀察有無出現不良反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要立即處理,從而提升患者的就醫感受。在本次研究中還發現首發重性抑郁癥患者往往會存在認知方面的障礙,在功能性認知上,可以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來改善其心理問題。故還應加強心理干預,尤其是認知行為治療(CBT),促進患者認知行為的改變,讓其逐漸適應社會,提升治療質量,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首發重性抑郁癥患者治療中采用氫溴酸伏硫西汀的臨床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