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民間手工藝的造物文化中蘊含著一種“匠人精神”,這種精神也是中華傳統之美德。在弘揚工匠精神的當代社會,探究將民間手工藝中的“匠人精神”合理、有效地融入本土高校設計藝術教學的各環節,以培養尊傳統、重基礎、懂理論、強實踐的“創新型工匠設計人才”是大勢所趨。通過高校設計藝術教育引導學生對傳統民間手工藝進行保護、創新,對“匠人精神”進行傳承、發揚,亦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關鍵詞:民間手工藝;匠人精神;湖湘文化;設計藝術教育
一、何為民間手工藝中的“匠人精神”
“匠人”是伴隨著古代社會手工行業發展起來的一種稱謂。在中國古時,人們通常將那些從事手工行業的、有著某種高超技藝的人稱為“匠人”或“工匠”,他們將畢生的技藝、技能、經驗通過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的方式一代代地往下傳承,就在這一過程中培育出了“匠人精神”。民間手工藝是在傳統民間社會生活的背景下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產生與發展起來的,是民間文化的物質基礎和精神載體,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的民間手工藝都是普通勞動人民世代相傳的匠心凝聚,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最樸實無華的藝術形式,體現出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與靈巧手藝[1]。在湖湘大地上,處處綻放著民間手工藝的奪目光彩,如岳州羽扇、小郁竹器、苗族刺繡、土家織錦、瑤族挑花、灘頭年畫等,這些手工藝集實用與審美于一體,是民間匠人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的體現,具有彌足珍貴的研究價值。
二、民間手工藝中的
“匠人精神”融入高校設計藝術教學探索
高校設計藝術類專業是融藝術、技術、科學等于一體的綜合交叉性學科,以培養從事設計藝術理論研究、各領域的設計實踐與創新人才為宗旨,極其強調理論基礎與實踐應用的結合。在設計藝術學科(專業方向)類別中,有視覺傳達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等,這些專業方向與傳統民間手工藝的關系十分密切[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曾在2017年發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到:“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藝術體育、社會實踐等教育各環節中,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盵3]民間手工藝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獨特一枝,理應得到傳承和發揚。另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到要大力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高校作為人才培養、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的機構,應將傳承中華文明與培養優秀工匠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和內容。設計藝術類專業及教育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第一方陣”,更需肩負起這一責任與使命。將傳統、優秀的民間手工藝及其“匠人精神”融入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特別是應用型高校的設計教學中,對于新時代的創新人才培養具有獨特意義。
實際上,在許多國家,他們對于本國的“匠人精神”都極為重視,并將這一精神貫穿、融入到教育教學、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借鑒國外的經驗,我們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
談到設計藝術教育,不能不提到日本,在日本設計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本國資源匱乏,國土面積狹小,要想取得長遠的發展,必須依靠設計。”許多日本設計師都極其善于創作融合日本傳統文化又極具現代風格的設計作品(如圖1)。日本高校設計教育的理念是:用自己的文化特色、腦力、藝術感覺作為資源來促進經濟的發展。而這一理念從小學就開始“灌輸”給學生:在日本的小學美術課程中,教師會教導孩子們體驗和學習傳統燒窯、日本版畫、雕刻等藝術創作;在東京藝術大學、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女子美術大學的設計學科中,更開設有傳統服飾制作、木質工藝、金屬工藝等日本傳統工藝課程。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在《工藝文化》《工藝之道》等著作中提出工藝之正宗在于民藝,而民藝的精神就是民間手工藝人那種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這種民間手工藝的精神深深地融入了日本的設計教育和人才培養中,促使日本成為世界設計強國、創造強國。
德國的設計藝術教育也舉世矚目。作為一個西方的工業化與創新制造強國,德國設計、制造業的發達與德國教育體系及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密切相關。德國的大學分為綜合性大學、應用技術大學、技術學校等,德國的“工匠”社會地位很高,受人尊重,所以絕大多數學生都愿意進入應用技術大學或技術學校成為一名優秀工匠。在應用技術大學中,學生首先在學校學習與本專業有關的專業理論知識,然后前往企業或單位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4]。企業“師傅”傳授給學徒的都是在生產一線最為實用的新知識和技術,經歷這樣一種“雙元制”的教育培養,學生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優秀工匠。
美國作為一個擁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其各州都擁有獨立的法律制定權,所以各州及各院校均可以靈活自主地設置專業,這一優勢是各院校能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其專業設置與課程內容,以形成層次合理、優勢突出的專業與人才培養模式。同時,美國高校十分注重專業之間的交叉與多學科間的融合,每個設計專業方向都有與其對應的工作車間,學生可以在車間親自完成一件設計作品并實現由圖紙到實物的轉化。羅德島設計學院等著名院校還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與吃苦耐勞精神,要求學生以科學家的精神來學習和完成每一項設計,并對其教師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即做一位以設計為職業的教師,而不是以教書為職業的教師。
此外,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等文化教育強國在傳統手工藝、匠人精神與設計教育、人才培養方面也體現著本國的特色。我們可以從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對接當代設計教育模式中得到有益的參考,形成中國特色“創新型工匠設計人才”教育與培養的新思路。具體來看,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教學理念與專業建設。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融入高校設計藝術教育教學的辦學宗旨和培養理念中,培養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敬仰意識;梳理傳統民間手工藝的分類,如湖湘民間手工藝就可被分為衣飾穿戴類、生活器物類、建筑陳設類、娛樂游藝類等,這些類別與高等教育設計藝術學科分類具有一定的對應性,可以探索這些不同的手工藝類別與高校設計藝術各專業方向的銜接,謀求將這些不同類別的手工藝造物文化中的“匠人精神”融入當地高校設計藝術教育的辦學理念與專業建設中,為高校設計藝術專業方向的新設、調整等提供參考,服務地方經濟、文化。
(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以湖湘民間手工藝為例,可以挖掘湖湘民間手工藝中的匠人精神與湖湘文化之間的源流關系,探索這一精神的表達、傳承形式與當代設計藝術專業教育、教學之間的內在契合關系;將湖湘民間手工藝中口傳身授的教育方式與地方高校設計藝術專業教學工作室模式相結合;將民間手工藝人那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專業敬業的工作態度、創新精神融入設計教學的方法中,將不同的手工藝造物方式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中,讓學生體會到“匠人精神”對于設計一件優良物品的重要性。針對設計藝術這一理論與實踐融合緊密的專業,培養學生的田野考察與實踐動手能力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前往民間手工藝聚集地,親臨現場學習、參觀。如湘西分布有眾多少數民族,這里的傳統民族服飾制作技藝、織錦技藝、建筑營造技藝等都是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美術專業、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建筑與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能在此學習到課堂上學不到的寶貴知識;在湘北分布有多個民間工藝傳承基地,產品設計等專業的學生通過岳州扇制作技藝、明油紙傘制作技藝、小郁竹器制作技藝的學習,都能為自身的技能“加分”;湘東的醴陵中國紅陶瓷燒制技藝、瀏陽的菊花石雕刻、湘南的木雕工藝等也都能為陶瓷、繪畫、雕塑等專業的學生提供寶貴的學習機會[5]。
三、設計藝術教育
對民間手工藝及“匠人精神”的反哺
如果說,開展民間手工藝及其“匠人精神”融入設計藝術專業的教學能對當下的設計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提供精神指引和產生積極影響,那么,經受“匠人精神”洗禮的設計教育和高校學子也必將對手工藝人和“匠人精神”進行反哺。隨著城鎮化的開發日益深入、各類傳統手工藝人的逐漸老去,許多手工藝的造物文化也面臨著失傳。對此,我們應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極力保護與傳承這些傳統工藝形式和文化,如在探訪這些手工藝匠人時,用攝錄機器拍攝其工作狀態、用錄音設備記錄其匠心言語,然后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編輯、創意,將這些寶貴的圖像、文字、言語制作成紀錄片、短視頻、動畫等形式進行展播,并借助網絡進行宣傳。而在這一飛速發展的科技時代,傳統民間手工藝必須進行創新轉化與自我更新才能彰顯其獨特的價值與文化內涵。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與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教師可將民間手工藝等素材資源引入高校設計藝術專業教學的創新學分、社會服務、畢業設計等環節,指導學生設計出融合傳統文化的時尚創意產品(如圖2),這既可以滿足當代民眾對于新興產品審美與實用的雙重需求,又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以實現幫扶當地手工藝人和文化創意對接精準扶貧的目標。
四、結語
民間手工藝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傳統民間手工藝制作中那種細致入微、孜孜不倦的“匠人精神”正是中華工匠精神的縮影。這種“匠人精神”是當代青年一代必須加以學習和傳承的。同時,傳統民間手工藝中的物化形態、美學特征、創作方式與當今設計藝術專業的分類、教學內容不謀而合,二者間具有天然的親緣關系。在國家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與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的時代背景下,將二者融會貫通,也是推進中國特色“創新型工匠設計人才培養”的目的所在。對傳統民間手工藝予以保護、傳承,進而融入現代設計來完成其創造性轉化,對于促進民間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和實現文化創意對接精準扶貧亦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肖宇強.湖湘民間藝術的存在形式與教育教學研究[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6(3):36-37.
[2]肖宇強.論服裝設計專業的創新教學與人才培養[J].黑龍江紡織,2016(1):13-15.
[3]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20-08-01].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4]姚蕾,路艷嬌,才嘉紅.德國職業教育中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J].教育界,2013(36):136.
[5]肖宇強.京劇舞美設計中湖湘文化元素——創新京劇晚會《湘魂京韻》探析[J].西北美術,2016(1):125-127.
作者簡介:肖宇強,博士,湖南女子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湖湘民間手工藝中的匠人精神融入高校設計教學研究”(湘教通[2018]436號9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