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結構主義首先是一種方法,它旨在根據作為種種孤立的事件或意義之基礎的結構性規律來對它們進行分析,它試圖通過對特殊事物的內在聯系所遵循的一般法則之總體的描述來理解特殊事物。結構主義思想是人類的思想和理智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根據結構主義的思想來觀察世界、分析世界、認識和了解世界。結構主義強調方法論的實踐,專注于研究一種方法,避開主體意識的因素,也避開客觀環境的因素。結構主義的興起促使了符號學的誕生和發展。
關鍵詞:結構主義;設計教育;技術;藝術
在設計藝術學的專業術語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結構一詞。“結構”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指事物的構造形式、構成方式,如事物的大小、形狀及其組成方式;二是指這些構造的組成原料如鋼筋、混凝土、木材等。很多人都注重第一條釋義,在設計作品或畫素描、速寫時,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其形狀、大小、位置、形態、內部構成等組成方式上,極力于用線條、光影或者色彩來塑造表現事物,而忽略了第二條釋義。其實,第二條釋義比第一條更加重要,因為第二條釋義與事物的本質關聯更加緊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這個設計對象或者繪制對象本身的本質屬性,組成原料是什么,如果是木質的,就應該盡力表現出木材的肌理、質感等內在屬性。比如說一把椅子,我們的第一反應一般是這把椅子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是四條腿的還是一個圓形底盤,以及其高矮、尺寸、寬窄等外部情況,這其實是從它的量來進行觀察的,并非是對其質進行觀察。單純從這些方面觀察一項事物,容易使我們陷入形式主義。實際上,事物的結構和其本質存在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事物的結構,指的是其與其他事物的最本質的區別,比如床是用來睡覺的,椅子是用來坐的,它們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在于使用功能不同,只有具備了某種結構,才能具備某種功能,有什么樣的結構就具備什么樣的功能,有什么樣的功能就能成為什么樣的結構,結構決定了功能。
這種形式和功能是互相關聯的,缺一不可。我們冷靜地思考這個問題,就會發現,結構是功能的基礎,而功能又使結構從一般的存在變成具體的存在。圖1是斯達克設計的榨汁機,很多人在看到這個榨汁機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對它的功能不了解,更不了解它的結構,只是覺得這個造型很奇特新穎,別具一格。人們對形式美的追求是一種天性,也是無止境的。當一項事物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關注其外在形式美,但是形式不是我們設計的最終目的,形式只是外在表現的一種方式,功能也不是我們設計的終極目的,我們要做的是,在充分了解其功能和結構的基礎上,設計制作出既能滿足功能要求,也能更好地體現形式美法則的實物來供人們使用。功能和形式的作用是互相融合、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互相關聯的。
結構主義首先是一種方法,它旨在根據作為種種孤立的事件或意義之基礎的結構性規律來對它們進行分析,它試圖通過對特殊事物的內在聯系所遵循的一般法則之總體的描述來理解特殊事物。結構主義思想是人類的思想和理智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根據結構主義的思想來觀察世界、分析世界、認識和了解世界。結構主義強調方法論的實踐,專注于研究一種方法,避開主體意識的因素,也避開客觀環境的因素。結構主義的興起促使了符號學的誕生和發展。
藝術設計不同于建筑設計,沒有真實的空間結構,功能材質也不同,但是藝術設計本身也有其自己的功能,有其自身的學科體系,有其自身的結構規律,通過對藝術設計內在聯系所遵循的法則來理解描述和表達。
藝術設計專業的功能是設計與創作出理論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的物體對象,也許是實體存在的,也許是虛擬存在的,總之,要起到美化和裝飾人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包括精神領域的方方面面的作用,改變人們的生活環境,愉悅和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無論是藝術類還是設計類學科,都細分和包含了很多課程,但是實質上就是兩大塊:技能性的課程和藝術性的課程,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藝術與技術。
索緒爾認為,結構主義的方法有兩個特征:第一,強調整體性,即系統性。第二,強調共時性,即共時性和歷時性原則。無論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系統的有機的整體,一門學科更是如此,其中任何一個組成部分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必須和其他組成部分處于同一個系統中,并且互相之間結合起來共同起作用,整體大于局部之和。比如我們的工業設計學科,學生需要學習技能知識和理論知識的兩大塊內容,理論知識包括形式與外觀、產品與人、結構與材料、市場的運作、結構與功能等;技能知識的學習包括設計基礎色彩、結構素描、家具設計、產品設計等課程。這些課程,無論是技能課,還是理論課,每一門課程都有其自身的理論和技能知識需要學習和掌握,但是這些課程之間互相又有聯系,包括每一門課的前后順序,以及此課和他課的相互關系都有一定的秩序和順序。結構主義認為,人們的所有活動、學習、實踐等社會活動都有一個互相關聯的系統。系統的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一種一定的不會改變的關系。一旦更換了工業設計中這些課程的前后順序,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結果,這些課程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學生在學習了這些課程之后能夠設計制作出更加符合市場需要的作品。
我們現在的大學對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式,均是系統全面地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培養,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專門對學生進行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的培訓,盡量使其能夠滿足社會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需要。
當前我國設計教育中有以下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是重技術輕藝術。我們的課程開設中,專業技能基礎課很多,但是關于設計藝術學的理論課程不夠,甚至理論課的課時遠低于技能課的課時,學生對于理論課的認識也嚴重不足,認為只要自己能做出作品即可,藝術修養可以慢慢提升,做得多了自然就能提升。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到位的認識。對于美學理論和藝術學理論的認識的不足,導致了教師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偏向于技術,很多同學更多的是追求學會某個軟件,或者某項技術,而不是想著怎么提高自己的美學修養和藝術素養,導致大部分同學在做設計的時候,雖然如愿以償地學會了一些技法,但是在入手制作時,仍然不清楚如何做一個更好的設計,就是因為沒有理論和沒有文化支撐造成的。這與人們的觀念密不可分,和市場的需求也有一定的關系,人們普遍認為,只要能做出來,差不多就可以,因為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好和不好無從分辨。市場的需求和我們對藝術設計的要求相差太遠,市場認為,成本控制到最低即可。而藝術設計的作品要想做到最好,肯定不能粗制濫造,不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想是不可能做好的。
筆者認為,藝術和技術,如同人的兩條腿,對于一幅好的作品來說,技術能更好地促使你表達出自己的創意,而好的創意則需要技術來體現,再好的技術沒有創意,便不能成為有意義的作品,甚至可能連作品都做不出來。
二是重局部輕整體。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部分老師會說,某些課程需要大家認真學習,某些課程只需了解一下即可,學生在學的過程中也認為,一些課需要認真學習,一些課只需要了解。實際上,根據結構主義原理,我們知道,任何事物,任何學科,都是一個系統的嚴密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雖然每一個組成部分在整個系統的順序不同,比重不同,但是作用一樣重要,如同蓋房子,大梁和柱子是重要,墻皮和地面也重要,包括窗簾、踢腳線、每一顆螺絲釘都一樣重要。這是一個系統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每一部分都要充分發揮,整個系統才能發揮出最大作用,呈現最優效果。我們的課程設置、課程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不存在哪門課程更重要,哪門課程不重要,盡管它們的時間安排并不同,有的課時多,有的課時相對較少,但是它們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起到的作用一樣重要,偏向于某一課程,很難走得長遠。我們現在的設計教育,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學習不夠,導致我們做出來的作品,不能很好地體現我們的傳統文化特色。受外來文化影響太大,過于模仿和學習外來文化,導致了一部分學生不能形成自己的特點,作品辨識度太低,很容易被淹沒。
培養人才是大學的主旨,大學要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抓實,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高宣揚.結構主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2]趙毅衡,主編.符號與傳媒(第2輯)[M].成都:巴蜀書社,2011.
[3]王玉生.蔡元培大學教育思想新探[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魏林紅,碩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