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友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合肥 230026)
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成功申辦,為我國冰雪運動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我國冬季運動項目起步晚、基礎弱;冰雪項目運動員后備基數小,訓練理念落后;冰雪運動場地不足,訓練設施陳舊;群眾參與人數少,普及程度不高。北京冬奧會是機遇,也是挑戰,這必將積極推動我國冰上項目的發展。
在群眾體育方面,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將增加我國冰雪運動的體育人口,增加我國群眾冬季體育活動的方式,擴大冬季運動項目的群眾基礎,增加冰雪運動基礎設施建設,豐富全民健身運動內容。北京冬奧會不僅使更多普通人開始認識和了解冬季運動的魅力與樂趣,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推動了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全面開展,使群眾體育文化有了更加充實的內容。
在競技體育方面,北京冬奧會將有利于“北冰南展”發展戰略及奧運戰略的進一步實施,有利于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要實現冬奧會的全面參賽,就需要逐步完善梯隊建設,著重培養新鮮血液及做好后備人才的選拔培養,要以北京2022冬奧會為良好契機,對我國冬季項目人才發展現狀進行科學分析,體教結合,與國際、社會團體的合作共建,跨項、跨界選材與培養,完善國內比賽少年組賽制等后備人才的培養措施,促進我國冰雪體育的全面發展。
在我國冰雪運動布局方面,北京冬奧會將打造以北京、河北為中心的冬季競技體育發展新格局,冰雪產業將成為北京、河北的重要性產業。冬奧會將更有利于環保、交通、旅游、健康等民生領域的改善,能有效促進體育的冬夏季平衡,使人們冬天不再被動、消極的“貓冬”。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配套工程——北京市冰上項目訓練基地綜合館建成后,將為奧運健兒提供冰球、花樣滑冰、速度滑冰和冰壺等冬奧項目的相應教學、訓練、醫療和生活保障。綜合館在冬奧會結束后,將成為普及推廣群眾冰上運動項目,提升冰上運動項目競技水平的國際一流的多功能場館。
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對我國高校的體育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我國高校迎來發展冰雪運動的歷史機遇,助力打造國家冰雪運動品牌和全民冰雪運動。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有望在高校實現突破,實現體教結合,培養學生運動員,是冰雪運動的發展趨勢。冰雪運動全面進入高校課堂,為冰雪運動發展培養、輸送和儲備人才;促進高校冰雪運動競技體育教育、健身教育和社會體育教育發展;促進高校冰雪運動師資力量培養和科研能力提高;促進高校冰雪體育運動文化建設和發展,從而樹立我國高校冰雪體育教育文化形象。
國際冰上龍舟聯合會制定的《冰上龍舟競賽規則及裁判方法》中規定:“冰上龍舟競賽場地最薄處不得少于30cm。”而在冬季,除同樣擁有豐富冰雪資源的西北地區外,我國東北地區天然冰面厚度常常在1~2m,最厚可超10m,可謂是進行冰上龍舟的絕佳場地。
東北地區不僅有豐富的冰雪資源,而且擁有豐富的冰雪文化、完善的冰上運動基礎設施及良好的冰雪運動群眾基礎。眾所周知,黑龍江省和吉林省是我國冰雪賽事的主要舉辦地,也是冰雪運動人才的主要輸出地,擁有非常多的優秀冰上運動人才,為開展冰上龍舟運動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專業人才基礎。不僅如此,龍文化是每個中華兒女熟知和熱愛的文化,龍舟運動經近十幾年來的大力推廣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所以,從文化層面來說,這項運動注定是深受中國人民歡迎的一項運動。然而,傳統的龍舟運動是在水上進行的,這對于冬季的北方群眾來說無法實現,于是便出現了冰上龍舟項目。冰上龍舟運動填補了寒冷的北方不能劃龍舟的缺陷,讓處在漫長冬季的北方人民不僅只是待在家中度過冬季,還能夠到戶外享受龍舟運動帶來的樂趣。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和實現“三億人參與冰雪”發展戰略目標,國家出臺了《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15年)》,不僅對未來我國冰雪運動的群眾基礎、競技水平、冰雪產業發展等方面做出了規劃,而且提出了在校園大力推廣冰上龍舟等冰雪運動的任務。此外,為響應中央的號召,不少地方政府和組織相繼舉辦了多屆冰上龍舟比賽,吸引了不少業余和專業運動員的參與,也在當地乃至全國引起了很好的反響,如中國龍舟協會創辦的中國冰上龍舟公開賽系列賽、國際冰上龍舟聯合會舉辦的國際冰上龍舟系列賽中國賽等。
與一般龍舟賽事基本相同,一般由政府機構、社會團體、公司企業等承辦,組織辦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點:審核制訂開幕式、閉幕式與安全的計劃方案;審核制定賽事組委會、競委會、仲裁委員會、裁委會人員名單;審核制定賽事工作流程、競賽編排流程;審核制訂輔助裁判、志愿者培訓方案及實施;勘查、設計、制作場地圖、工作平臺、安全設施、觀龍臺及工作流線圖;發布競賽通知、規程,接收報名,參賽運動員資格審驗。
北方的冬季具有時間漫長而寒冷的特點,部分地區的最低氣溫可達-30℃以下,一年中有超過120d處于低溫積雪條件下,對正常的戶外運動造成了極大限制,但為開展冰上運動提供了積極條件。而冰上龍舟作為一項集競技、健身、娛樂、祭祀等于一身的傳統文化項目,得到了北方人民的喜愛。冰上龍舟是龍舟運動的創新和延伸,保留了傳統龍舟運動的技巧性與競技性,是一項融合競技性、團隊性、娛樂性的全新冰上運動項目。隨著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申辦,北方高校也積極進行了冰上龍舟運動的宣傳和普及,而高校在冰上龍舟運動賽事的開展過程中,也有著一般單位和機構沒有的優勢。
冰上龍舟的場地要求設置在平整寬敞的冰面,而我國北方地區高校校內大多數都有人工湖景觀,在冬季冰面厚度常常在1~2m,在對冰面進行處理后,可以為冰上龍舟提供適當的場地。以吉林大學為例,吉林大學南湖校區緊鄰長春市南湖公園,“南湖”地瞰圖如圖1、圖2所示,南湖長度最長處約為1500m,寬度超過200m,公園內有水上和運動器材儲藏室,為冰上龍舟比賽和訓練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硬件設施和條件。

圖1 長春市“南湖”

圖2 長春市“南湖”的地圖
依據國際冰上龍舟聯合會制定的《冰上龍舟競賽規則及裁判辦法》:冰上龍舟運動要求賽道寬度在6~8m,賽場上一般設2~8條賽道,對南湖湖面進行規劃后,可以為200m、500m和1000m規格的比賽提供6支以上隊伍同時競技的比賽場地,并且由于靠近運動器材儲藏室,方便了比賽前后對相關器材的搬運。良好的場地條件能夠大大提高冰上龍舟運動比賽的安全性,保證了各個賽道之間隊伍互不干擾,同時保證了比賽的觀賞性,提高了觀眾的觀賽體驗。
體育賽事的舉辦、流行及比賽成績均與該項運動的教學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北方高校擁有完善的冰上運動設施和多年傳統的冰上運動教學經驗。目前,北方高校在冬季開展了滑冰、雪合戰等多種冰上運動課程,這些冰上運動課程及活動的成功開展為冰上龍舟的教學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我國北方地區高校中,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多個綜合院校都開設了體育學院和相關專業。體育及相關專業的師生需要進行運動康復學、營養學等多方面知識的學習。掌握了相關專業知識的師生能夠在冰上運動的開展過程中給予選手專業的指導和教學,并根據選手的個人條件安排事宜的訓練計劃,在保證安全的同時,提升選手的個人身體素質和運動技巧。
我國北方地區在冬季曾經舉辦過多次包含冰上龍舟在內的多種冰上運動項目,為冰上龍舟運動在學生間的開展打下一定的群眾基礎。由于冰上龍舟項目是龍舟運動的創新和延伸,傳統的水上龍舟項目運動員經過短暫的練習后能夠很快掌握冰上龍舟的劃法。北方高校中,哈爾濱工業大學籌辦組建了龍舟隊,龍舟隊的隊員經過傳統龍舟項目的訓練后,能很快適應冰上龍舟的比賽環境和器械,并且在五大連池市C9冰上龍舟邀請賽中取得了良好的比賽成績,哈爾濱工業大學龍舟隊隊員參加冰上龍舟比賽如圖3所示。

圖3 哈爾濱工業大學龍舟隊隊員參加冰上龍舟比賽
冰上龍舟作為龍舟運動的創新和延伸,這一全新冰上運動項目和早在1984年即被列為體育比賽項目的水上龍舟相比,在2016年1月國際冰上龍舟聯合會(IIDBF)注冊成立后才逐漸地走向規范化。此后,IIDBF制定了冰上龍舟的競賽規則、裁判法規和器材標準,冰上龍舟的比賽才具備了正式統一的標準。人們廣泛認知與普遍開展的水上龍舟項目極為不同的是,冰上龍舟運動起步較晚,民眾對其的認知度也偏低。因此,不斷提高民眾的認知則成為冰上龍舟運動廣泛開展的先決條件。
冰上龍舟運動在打破龍舟運動季節局限性的同時,自身也受到季節的限制。就冰上龍舟的場地要求設置而言,平整寬敞的冰面為基礎要求,而在保證運動的安全性下,一定的成冰厚度是不可或缺的。對冰面及氣溫的限制,使得冰上龍舟開展的基礎條件顯得有些苛刻,由地域性所導致的氣候差異則成為其廣泛開展的壁壘。從《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18年)》中可知,南方地區僅有江蘇、福建、廣東、上海建有體育運動型冰場,體育運動型冰場則主要集中在擁有冰雪地緣優勢的東北地區。因此,優質的冰雪場地的缺少成為開展冰上龍舟運動的關鍵問題。但是由報告展示的全國冰場數量不小的增幅,以及非傳統冰雪區域的各省份“因地制宜”的冰雪產業、冰雪運動發展模式或布局,加上隨著冬奧會“北京周期”的深入與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的持續推進,非傳統冰雪區域的冰雪產業發展空間與潛力必將進一步釋放,完全可以對此問題的解決持有較為積極的態度。
冰上龍舟所需要的器械,也因群眾參與度不高而有著儲備較少的問題,而這也是小眾團體運動的通病。因為參與人員的不足而無法購置器械,器械缺失又導致運動無法進行,由此整體器械生產儲備量則會處于較低水平。同時,由于冰釬所應用的積冰特質,水上龍舟的不同的劃法和技巧較難用于冰上龍舟,因此冰上龍舟所使用的比賽技巧及器械仍存在優化空間,進而提高冰上龍舟的比賽性。
冰上龍舟是傳統龍舟運動項目的創新和延伸,保留了傳統龍舟運動的技巧性與競技性,打破了龍舟運動與水域的局限性,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冬季旅游產業,打造精品體育賽事,切實提升冬季旅游魅力。冰上龍舟的產生,無疑具有一定的民族、地域特色,根植于一定的民族、地域文化之中,以“舟”為線,促進地區與地區、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增進相互間的了解和合作,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發展。
受季節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北方地區進入冬季會出現旅游業的低谷期,這給當地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冰上龍舟運動項目的興起和發展逐漸改變了這種趨勢,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依托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冰上龍舟與旅游業產業鏈,對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采取“政府牽頭,社會參與”的運營模式,政府可以出面組織一些氣氛隆重的冰上龍舟錦標賽、冰上龍舟邀請賽等,積極支持當地冰上龍舟的發展,以冰上龍舟為支柱,因地制宜開發旅游業,如冰上龍舟體驗一日游等;鼓勵人們自發組織冰上龍舟比賽,發展老年組、青年組、少年組及女子組等形式多樣化的冰上龍舟運動。
自2016年國際冰上龍舟聯合會(IIDBF)成立以來,已在世界范圍內開展了30多場國際冰上龍舟系列賽。冰上龍舟賽事為賽事舉辦地展示、挖掘當地文化提供了平臺。賽事舉辦地可以開辦冰上龍舟文化的展廳,詳盡展示冰上龍舟文化史、工藝品、攝影展、視頻等內容。
收集有關冰上龍舟文化的資料,整理成冊,詳盡展示冰上龍舟文化史,宣傳推廣冰上龍舟文化。邀請國內外著名工藝品家,以冰上龍舟為主題,進行工藝品制作,并在展廳展示。
舉辦以冰上龍舟為主題的攝影大賽,吸引國內外攝影師進行攝影創作。對正式與非正式的冰上龍舟比賽攝像進行編輯,并在展廳播放,展示冰上龍舟運動生生不息的動力和蓬勃向上的活力,培養人們勇敢頑強的性格和迎接挑戰、不畏艱難的品質。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媒體技術開始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逐漸豐富了休閑娛樂的方式,也為賽事的傳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媒體是冰上龍舟賽事無形資產開發的重要宣傳手段,媒體的廣泛參與對傳播冰上龍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賽事舉辦地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平臺進行賽事的傳播,吸引社會各界對冰上龍舟賽事的廣泛關注。二是賽事舉辦地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或電視進行賽事轉播,讓社會各界“零距離”感受到冰上龍舟運動的魅力。
國際冰上龍舟聯合會主席羅忠義曾這樣介紹冰上龍舟運動:該項目是在傳統水上龍舟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保留原有龍舟的技術技巧與競技性,充滿速度與激情,體現風雨同舟、奮勇爭先的團隊精神。為了使冰上龍舟項目順利開展,國際冰上龍舟聯合會專門制定了器材安全標準[1]。
目前,冰上龍舟已成為新興的全球冰上運動項目,如國際冰上龍舟系列賽及北美冰上龍舟節等,都受到了全球廣泛關注和認可。2018年1月于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舉行的首屆冰上龍舟世界錦標賽,共有來自美國、德國、芬蘭等23個國家和地區的27支隊伍報名參賽[2]。我國的目標是讓冰上龍舟進入奧運大家庭。
冰上龍舟賽在傳統龍舟賽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不僅保留了傳統龍舟在團隊合作上的技術技巧,具有較強的競技性,還打破了龍舟比賽受季節及水域限制的因素,適合我國北方高校在冰雪季開展與推廣。
對北方高校來說,開展冰上龍舟的時機已經相當成熟,如社會認可度的提升、國際器材安全標準的制定。有條件的高校更應當主動“擁抱”適合本土文化的運動項目,冰上龍舟便是其中一個理想的選擇。開展冰上龍舟,一方面能夠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其中,體會到冰上龍舟運動樂趣的同時,還能強身健體。另一方面,還能夠為競技比賽輸送專業性人才,參加比賽,贏得榮譽,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冰上龍舟除了極具趣味性之外,還具有團隊性、國際性、競技性等多重屬性。冰上龍舟需要所有運動員動作整齊劃一、互相協調,這恰恰是如今大學生較為缺乏的一種品質。如今國際冰雪龍舟賽事越來越多,來自全球各地的運動員同場競技,這些優秀的運動員之間相互交流,吸取經驗,共同進步,豐富人生閱歷。比賽的結果是殘酷的,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正是如此,奪冠的目標才會激勵人們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