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 寧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兩個較大的面積單位,超出了學生的目視感知范圍,掌握起來較難,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量感。
1.結合生活經驗建立表象。
(1)借助校園地圖,建立公頃表象。我們都知道“1 公頃=10000 平方米”,生活中1 公頃到底有多大呢?出示圖1,①號地塊是我們學校,面積約為8300平方米,那么1 公頃就是比我們的學校面積稍微大一些。

圖1
(2)構建適當區域,建立平方千米表象。(以奉化區錦屏中心小學周邊為例)出示圖2,從我們學校出發,往東到大潤發約是1 千米,往北到老實驗小學也約是1 千米,老實驗小學往東1 千米是到了縣江橋附近,這樣圍成一個邊長約1 千米的正方形,這片區域的面積就大約是1 平方千米。你看看這塊區域里面有哪些熟悉的地方?同桌交流。

圖2
2.基于已有表象推算面積。
(1)觀察圖1,我們已經知道了①號地塊錦屏中心小學的面積不到1 公頃,那么你能估算出旁邊的②號地塊奉化區政府大院和③號地塊錦屏中學大約是幾公頃嗎?你是怎么想的?(出示:奉化區政府大院的面積約2 公頃、錦屏中學的面積約4 公頃)
(2)觀察圖2,我們已經知道了這樣一塊區域的面積是1 平方千米左右,我們學校所在的錦屏街道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我們奉化區的總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請你憑自己的經驗猜一猜、估一估。
3.考查題目設計建議。
我們經常看到這類題目——“在括號中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水立方有6( ),香港特別行政區有1100( )。”由于學生對這些區域比較陌生,沒有相關生活經驗,在填寫面積單位時大多靠猜,對于形成學生的量感價值不大。建議不要以這類題目來考查學生對于面積單位的掌握程度。
我們要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合理的表象,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區分公頃和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