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瑩,唐文波,李佳杰
(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產科,浙江 寧波 315020)
妊娠晚期是指孕婦懷孕28周起至40周的時期,此時期的胎兒生長發育迅速,孕婦內分泌變化較大,受子宮壓迫較重,極易出現產科并發癥,此時孕婦若發生生殖道感染,極易通過上行感染而影響胎兒,導致早產、胎兒畸形等一系列嚴重后果[1-3]。研究表明,妊娠晚期孕婦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會對孕婦子宮、血液、泌尿系統等產生不同的影響,進而導致妊娠結局的不同[4]。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研究探討了妊娠晚期孕婦生殖道微生物水平對妊娠結局的影響,旨為臨床制定合理的治療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就診的726例妊娠晚期孕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為妊娠晚期孕婦,本組孕周32~38周。排除標準:①入組前2周內有性生活者;②入組前1周內使用過抗菌藥物、栓劑和洗液者;③宮內死胎、雙胞胎或多胞胎者;④孕婦合并免疫功能缺陷者;⑤臨床病例資料不全者。根據生殖道病原微生物培養結果,將培養結果陽性者設為研究組(n=175),將培養結果陰性者設為對照組(n=551),再根據發現病原微生物種類的不同,將研究組分為研究組A(B族鏈球菌,n=42)、研究組B(衣原體,n=45)、研究組C(支原體,n=40)、研究組D(白色念珠菌,n=48)四個亞組。研究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研究。
對所有孕婦均行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水平檢測:患者取仰臥位,用碘伏對患者外陰行常規消毒,用一次性無菌棉簽取孕婦陰道下1/3以及肛周一圈分泌物,置于無菌試管內,加入1%、0.1%、0.01%等不同濃度的營養液,對各濃度的營養液劃線接種于培養皿,再將其置于37℃恒溫箱內保存。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試劑法對所取樣本進行病原微生物檢測,病原微生物抗體檢測試劑盒均購自上海研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20mL×5,相關操作流程及陽性判斷標準均嚴格參照試劑說明書。
①觀察所有孕婦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檢測結果及各病原體檢出率;②觀察比較各研究亞組與對照組之間孕婦妊娠結局的差異,包括胎膜早破、宮內感染、羊水污染、產后出血[5];③觀察比較各研究亞組與對照組之間影響胎兒妊娠結局的差異,包括胎兒窘迫、早產、胎兒畸形、新生兒感染[5]。

孕婦生殖道各病原微生物總陽性感染率為24.10%,各病原微生物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0,P>0.05),見表1。

表1 孕婦生殖道微生物感染情況[n(%)]
各研究亞組與對照組之間一般資料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
研究組孕婦的胎膜早破、宮內感染、羊水污染、產后出血總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19.94,P<0.05)。按菌株分類后,各亞組孕婦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組A、D均明顯高于研究組B和C,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組間影響孕婦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n(%)]
研究組胎兒窘迫、早產、胎兒畸形、新生兒感染總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9.39,P<0.05)。按菌株分類后,各亞組不良胎兒結局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組B、C均明顯高于研究組A和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妊娠期是指女性受孕后至分娩前的生理時期,分為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三個階段。妊娠早期主要表現為畏寒、頭暈、乏力、嗜睡、流涎、食欲不振等早孕反應,妊娠中期是胎兒生長發育的主要時期,妊娠晚期是胎兒完善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其中妊娠早、中期的重要性已成為大多數孕婦的共識,妊娠晚期由于已臨近胎兒出生,往往被部分孕婦所忽視[6-7]。研究表明,妊娠晚期胎兒新陳代謝更加旺盛,對母體營養的汲取迎來高峰,與母體的互動也最為頻繁,這個時期母體生殖道感染可能會將病原微生物傳播給胎兒,造成胎兒感染、畸形等一系列并發癥[8-9]。研究生殖道微生物感染對妊娠的影響有助于臨床制定防治措施,保護孕婦與胎兒的生命健康。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與對照組整體比較,研究組孕婦的胎膜早破、宮內感染、羊水污染、產后出血總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各研究亞組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中研究組A、D高于研究組B和C,提示妊娠晚期孕婦生殖道微生物水平異常會對其妊娠結局產生不良影響,其中B族鏈球菌、白色念珠菌主要對孕婦產生不良影響。正常情況下,人體存在大量以細菌為主的、不致病的微生物群落,這些微生物和人體互利共生。女性陰道微生物體系主要由陰道內微生態菌群、機體的內分泌調節功能和解剖結構共同構成,相對于其他部位的微生物構成,女性生殖道的微生物種類相對簡單,以乳酸桿菌為主,在健康女性的陰道排出物標本中分離率高達50%~80%,是陰道正常菌群的優勢菌[10-11]。然而諸如B族鏈球菌、衣原體、支原體、白色念珠菌等病原微生物可能會通過與乳酸桿菌細胞壁的磷壁酸和陰道黏膜上皮結合,粘附并占據陰道黏膜表面,形成致病菌膜,可抑制抗菌肽、免疫球蛋白A的合成與分泌,對乳酸桿菌起到競爭性抑制的作用,從而破壞陰道自我免疫功能,造成母體感染[12]。此外,研究表明,B族鏈球菌、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可導致妊娠期孕婦生殖道菌群失調,使外源性致病菌入侵,進一步加重母體感染,從而導致胎膜早破、宮內感染、羊水污染、產后出血等一系列并發癥[13]。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與對照組整體比較,研究組胎兒窘迫、早產、胎兒畸形、新生兒感染總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亞組B、C不良胎兒結局總發生率明顯高于研究組A和D,提示在妊娠晚期孕婦生殖道病原微生物中,衣原體、支原體主要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其原因可能是支原體、衣原體是一類缺乏細胞壁、體積極小、結構簡單的原核單細胞型微生物,其侵襲能力與穿透能力比細菌更強[14]。子宮頸是其最常見的入侵部位,可導致慢性宮頸炎,極易上行感染波及子宮,可使子宮發生病理性收縮,同時阻塞子宮營養動脈[15],破壞胎兒生長發育環境,甚至可透過胎盤直接感染宮內胎兒,造成胎兒窘迫、早產、胎兒畸形、新生兒感染等一系列并發癥[16]。
綜上所述,妊娠晚期孕婦生殖道微生物水平異常會對其妊娠結局產生不良影響,其中B族鏈球菌、白色念珠菌主要對孕婦產生不良影響,衣原體、支原體主要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