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

夏日充滿了冰甜、可口的記憶。但在沒有制冰設備的古代,吃貨們是如何解決用冰的問題呢?
其實,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當時的貴族們就開始在冬天鑿冰貯藏于冰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
不過,由于鑿冰藏冰都非常有技術含量,冰制品在宋以前都僅僅是上層社會的夏季奢侈品,尋常百姓只有喝涼水的份兒。隋唐時期,城中已經開始有賣冰的鋪子,只不過價格仍很高。
史籍中多有記載,每到三伏天的時候,朝廷就會舉行頒冰儀式,將冰賞賜給王公貴族,以示皇恩。白居易收到冰賞后,寫了一篇《謝冰狀》,文中說:伏以頒冰之儀,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來表特異之恩。
真正讓冰塊走入普通人家還要靠制冰技術的進步。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采出大量硝石,無意間發現硝石溶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這種特性,在夏季制作冷飲。首先要盛一罐清水,然后將糖和香料溶在水中,再將罐子放在一個有水的大盤子里,不斷往盤中加入硝石,這樣罐內的水就慢慢結成了冰。有了這個方法以后,市場上逐漸出現了專門制作甜冰的人,古人的冷飲時代也就正式拉開帷幕了。
除了甜冰水,在隋唐時期還興起一種新的飲料品種——“飲子”,用果品或草藥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這應該是涼茶的始祖。據說當時的長安城里到處遍布著飲子店,一如今天街頭巷尾的奶茶店。
夏天里最受大家喜愛的冰淇淋,其實在唐朝就已經出現了。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上,就有兩名侍女捧著裝有“酥山”的盤子。“酥”,類似今天的奶油。制作酥山要先將“酥”加熱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軟的狀態,然后向盤子里的冰上滴淋,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再插上花朵、彩樹等裝飾品,最后端入冰窖冷藏。
宋朝的網紅冷飲是“冰雪冷元子”,光聽名字就覺得很消暑。這是一道集顏值、美味于一身的小甜點,深受宋朝人民的喜愛。它由黃豆和砂糖制成,把黃豆炒熟,去殼,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勻,加水團成小團子,最后浸到冰水里面,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涼甜品。“冰雪甘草湯”就是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湯,放涼以后再加進磨碎的冰塊;“生淹水木瓜”是把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塊,泡到冰水里面。
除了這些避暑的湯水之外,其實宋朝已經有冰棍了,不過那時還不叫冰棍,而是叫做“冰雪”。這冰雪是怎么做的呢?一般會在冬天用銅盆接一盆水,水里放糖,也可以再放點兒果汁和果膠,然后端到外面讓它結冰。整盆水都凍上以后,運到冰窖里去,來年夏天切割成小塊(或者雕成小動物造型),在冷飲店里出售。
元代在冷飲制作中又有了創新和突破,據說馬可·波羅來到中國旅行,將我們老祖宗的冰酪配方帶到了歐洲,外國人在冰酪的基礎上加以完善,最終制作出了美味的冰淇淋。到了明清時期,最負盛名的冷飲要數老北京“冰鎮酸梅湯”。具體做法是:烏梅泡發以后,放上山楂、陳皮、甘草等原料和冰糖一起熬制,冰鎮之后就成了酸甜可口的酸梅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