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錚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
@ 黃國華(北京林業大學教務處處長):
每年,教育部都會適時啟動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其本意在于支持高校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自身實際,對學校本科專業進行增減調整,這本來是依據教育教學規律,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的一個好舉措,卻每年都會在高校掀起漣漪,主要的表現就是“爭著增,不愿減”。漣漪的背后,需要高校的冷靜思考。一是要面向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需要增減專業。高校的專業增減須基于清晰明確的人才需求分析,需求量大的、面向戰略的、面向未來的,是高校專業增加的重點;需求量小,甚至沒有需求的,就應該自覺減小招生規模或者取消。二是以辦學條件為基準申請增加專業。任何一個專業的舉辦,離不開必備的師資隊伍、基本的實驗實習條件,專業設置特別是增加新興專業或者目錄外專業時,一定要把這些基本問題考慮好。三是要勇于減掉一些過時、陳舊、落后的專業。同時,專業調減是為了新的發展和更好的發展,一定要做好原有教師的流轉安置,不能減了專業,寒了人心。
@ 姜穎(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黨委常委、教務處處長,教授):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使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是學校,而高校進行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就是專業。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把握時代要求,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專業進行科學的設置和調整。一是高校對專業的調整要有長遠目光、戰略眼光,瞄準時代社會發展動向。二是需要立足本校實際,堅持從自身的基礎、特色、優勢出發。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隨波逐流、盲目跟風,更不能不顧學校自身條件片面追求專業數量的增長。三是對存量的處理和增量的設置都應結合專業的社會需求、全國其他高校開辦情況、本校的辦學定位等進行總體規劃,并由專家隊伍進行充分論證。總之,專業調整要緊緊圍繞著一個核心,那就是要從實際出發,通過科學合理的專業調整,真正擔負起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
@ 李愛民(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
專業和學科不同,學科是對知識的分類,而專業主要是為滿足特定職業需要而形成的一種知識有機組合。專業設置是高校開展人才培養活動的基本依托。依照專業設置管理相關規定對本科專業進行動態調整,撤銷一些不合時宜、條件薄弱甚至空置專業,增設一些滿足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的跨學科交叉創新型專業,使教學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激發高校辦學活力。但從高校實際承載專業建設和運營的院系工作者視角來看,專業增減工作中需要把握好兩對關系:一是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即思考申報設置新專業如何利用和發揮好自身傳統優勢。二是基礎和應用的關系,即如何處理好基礎類專業效益的內隱性和滯后性與應用類專業見效快這種眼前與長遠的關系。同時,還要建好專業標準,做好評估督導,切實克服高校“重申報布點、輕管理建設”等問題,通過進一步深化校院二級管理體制改革,解決專業發展掣肘,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 劉宇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副書記):
專業調整優化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人才培養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做好專業調整的“加減法”要遵循規律,求真務實。一是立足特色,創新發展。要統籌把握特色與規模的辯證關系,實現以鮮明的專業特色強化人才培養的深度,以恰切的專業規模支撐一流大學建設的厚度,以前瞻的專業布局拓展專業創新發展的廣度。二是服務需求,融合發展。在服務學科體系建設中,以新興或交叉融合專業為切入口培育學科增長點,搭好學科與專業的“經緯線”。在服務國家戰略和產業變革中,主動調結構、凝特色,推進“四新”前沿專業方向建設,強化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構建“融合”與“調整”的雙循環。三是把握重點,協調發展。堅持實事求是,保持戰略定力,既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錨定發展重點,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扶優、扶特”強化高校自身專業建設的顯著優勢和鮮明特色,也要注重相關學科專業群建設,以點帶面、以面促點,實現專業建設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