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璐
2021年3月31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在北京召開推進學雷鋒志愿服務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公布了2020年度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名單。其中,國家電網成武縣“彩虹豆”志愿者服務協會入選最佳志愿服務組織。
從1992年第一名志愿者愛心萌動起,山東成武縣供電公司“彩虹豆”志愿者服務協會29年如一日投入公益事業。服務內容由電力服務拓展到捐資助學、扶貧濟困、幫老助殘等方方面面,累計組織志愿者進鄉村、敬老院等8 780余人次,服務困難戶、老人、留守兒童1 1216人次,結對幫扶困難學生76名,資助設立“希望小屋”2處。29年來,志愿者們堅持用愛心做小事,默默服務需要幫助的人,用愛繪就一道道彩虹。
一次善舉凝聚一股力量
在成武縣供電公司“彩虹豆”志愿者服務協會活動室內,有一面“愛心墻”,上面嵌著印有志愿者名字的盒子。志愿者每做一件好事或參加一次公益活動,就在盒子里放一顆彩虹豆。
放入第一顆彩虹豆的志愿者叫劉蘭升,他是一名轉業軍人。1992年9月,劉蘭升應邀到成武縣第二中學做軍訓教官。在整齊的隊列中,他看到有2名學生的腳趾從鞋中冒了出來,鞋底也裂開了。趁休息時間,他買來兩雙新鞋子,讓孩子們換上。
夜深人靜時,兩個孩子破舊的鞋子時時在他的腦海盤旋,劉蘭升久久不能入睡,心里特別難受,感覺沉甸甸的。他總覺得自己應該為這些家庭貧困的孩子做點什么……其實劉蘭升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并不富裕,可他依然擠出一部分生活費資助那些貧困家庭的學生。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劉蘭升就捐資8 000多元,資助21名貧困學生,其中8人考入了高等院校。隨著他資助的學生越來越多,成武縣供電公司同班組的幾名同事發現了他的善舉,也加入到捐資助學的隊伍中來。
1995年,國網成武縣供電公司義工志愿組織初見雛形。這一年,劉蘭升等五名職工組成了志愿服務小組,他們在縣城設點修電器、鐘表、理發等,并在服務點的周邊幫助孤寡老人、烈軍屬,繼而走街串巷為群眾服務。志愿服務小組五名成員的義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職工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中。
隨著隊伍不斷壯大,大伙提議,應該給組織起個名字。因為覺得自己做的都是不起眼的、平凡的小事兒,在2005年3月5日,志愿者給組織起了個名字——成武縣“彩虹豆”志愿者服務協會。2016年5月,“彩虹豆”志愿者服務協會在民政局注冊成為社會公益團體,“彩虹豆”從此成了成武縣供電公司志愿者服務協會的代名詞。
“十小工程”把關愛送進心里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豆子,雖像一滴水那樣微不足道,但是無數細小的水滴聚在一起,在陽光下就會形成彩虹。”“彩虹豆”志愿者服務協會會長蘇華這樣介紹彩虹豆的含義。
老人是“彩虹豆”志愿者服務協會經常服務的群體之一。服務的內容多是維修電路、捐錢獻物、打掃衛生等,形式單一、覆蓋面不廣、效果也不明顯。在2010年7月的一次敬老服務活動中,一名老人拉著志愿者丁麗的手說:“咱們說說話吧,說說你們外面的事,也給我們講講開心的事。”老人的一席話啟發了丁麗。
于是,志愿者們開始思考老人們真正需要的服務是什么。根據老人的不同需求,他們先后開展了“七彩歲月·愛在夕陽”為老人拍照片、“七彩歲月·愛在隨行”帶老人出游、“七彩歲月·愛在腳下”給老人送鞋等活動,將關愛送進老人心里。
2021年春節期間,“彩虹豆”志愿者來到成武縣茍村鎮敬老院,和老人們聊起了成武縣近年來的變化。很久沒去縣城的老人們聽得入了神。“等春暖花開,咱們一起進城看看。”志愿者張寶龍當即和老人們約定。
2021年3月10日一大早,12名志愿者和2名急救醫生就來到了茍村鎮敬老院,將35名老人接到了縣城。志愿者陪著他們到文亭湖畔、博物館、新城區游玩,讓老人們親身感受縣城的發展和變化。
29年來,“彩虹豆”志愿者服務協會的志愿活動從捐錢捐物發展為體系化的公益項目。協會先后推出了夕陽工程、助學工程、暖殘工程、牽手工程等“十小工程”,服務不同群體又各有特色,及時把志愿者的關懷和溫暖送到志愿服務對象的心里。
點滴愛心匯聚愛的暖流
幾年前,“彩虹豆”志愿者服務協會的志愿者成員還是清一色的成武縣供電公司職工,如今,越來越多的社會群眾也加入了進來。
每到周末,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時,孩子或家屬有時候也會隨行,經過時間的浸染,他們也成了“彩虹豆”的一員。孩子的同學、家屬身邊的親戚朋友覺得參加這種志愿服務活動很有意義,也紛紛加入到活動中來,逐漸成為“彩虹豆”的一員。更有志愿服務對象,被“彩虹豆”的義舉打動,也加入進“彩虹豆”志愿服務行列。
家住永昌辦事處盛樓村的宋述娟雙手嚴重變形,兩腿萎縮,生活不能自理。她的丈夫在家務農,一家人收入微薄。幾年來,“彩虹豆”志愿者經常給他們送去生活物資,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久而久之,宋述娟被“彩虹豆”志愿者的行為所感動。她請求志愿者為她買來刺繡所需要的工具及材料,用嘴進行刺繡。一幅小小的圖案,她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繡成。去年年底,她讓丈夫用輪椅推著她,找到了“彩虹豆”志愿者,希望把她耗時一年完成的刺繡作品進行義賣,將義賣所得捐獻給孤兒,并強烈要求加入“彩虹豆”志愿服務協會,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孩子,謝謝你!要不是你,俺這一輩子可能都拍不上一張照片。”2021年3月5日,南魯集鎮敬老院的老人高詩榮拉著志愿者王太標的手久久不松開。
在開展夕陽工程的過程中,“彩虹豆”志愿者發現敬老院和農村的很多老人從未照過相,便有了為老人拍照的想法。王太標的打字社是志愿者經常去制作相冊的地方。一來二去,王太標也深受志愿者行為的感染,加入了協會,他經常帶著設備到現場為老人制作相冊。如今,志愿者共走進21個敬老院、65個村莊,為1 516名老人拍攝了照片,送出963本相冊。“七彩歲月·愛在夕陽”為老人拍照項目還獲評2016年山東省“四個100”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奉獻愛心立足本職強工作
有時候,人們不禁要問:志愿者們在做好事的同時,會耽誤他們自己的工作嗎?其實,“彩虹豆”們在奉獻愛心的同時,本職工作也都非常出色,而且大部分都是優秀職工。志愿者牛德成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說:“服務社會、奉獻愛心是良知所在,而愛崗敬業、勇挑重擔則是責任所在、根本所在,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才能肩負起責任。”
2004年,在農網升級改造施工中,牛德成發現,更換線路上的電線時,需要有人到農田中拉著電線行走,這會踩壓部分莊稼或經濟作物。牛德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腦海中思索著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減少老百姓的損失。經過反復的制作、調試,一個集回收舊電線、敷設新電纜、安裝臺架式變壓器、拖運水泥電線桿、快速制作拉線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施工車應運而生,這款多功能施工車生產了700多臺,應用到了菏澤市的137個供電所。
“一人搞科技、學技術,不如帶動一批人一起搞科技、學技術。”在牛德成的倡導下,2010年,成武縣供電公司成立了“德成創新工作室”。創新工作室注重吸收培養新入職的青年員工,并根據員工的不同崗位,將他們分到6個專業組學習。工作室堅持“創新必須創效,以創效促創新”,引導成員立足崗位勇于創新,推動工作室技術創新成果數量、質量雙提升。
在牛德成的帶領下,工作室相繼研發出螺旋式接地極、配變臺架自動化制作平臺、拉線制作機、自動截線機等10多種技術創新成果。這些成果在轉化基地加工生產后,產品銷往多地。2015年,工作室研發出的多功能鉆孔機,能在狹小的空間內實施桿孔鉆挖,挖一個桿孔一分鐘就能搞定。三個人可以在10分鐘內完成立桿作業。目前,菏澤供電公司和許繼三鈴專用汽車有限公司接洽,就生產、銷售多功能施工車、多功能鉆孔機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牛德成的事跡只是“彩虹豆”志愿者服務成員的一個縮影,他們不僅在自己本職工作上干得有聲有色,而且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也影響和感染著周邊的人,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當中。從1992年到2021年,“彩虹豆”志愿者服務協會成員從最初的1人發展到現在的238人。29年來,“彩虹豆”志愿者隊伍薪火相傳,有的成員變老了,他們依然一如既往地堅持著、堅守著,無怨無悔!新的成員加入了,他們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詮釋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守望著這份赤誠、這份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