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專業的體育運動人士,人們可能會想到一句老話“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事實其實恰恰相反!心理學研究表明,擅長運動的人往往比不運動的人更加聰明、快樂、自信、自控、合群。
清華大學有“無體育,不清華”的口號,很多名校也喜歡招收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國家的政界領袖、學界翹楚、商界精英往往有過當運動員的經歷……這些事實可以表明,運動可以對人的心理發展產生非常多的積極影響。
運動帶來的5個積極心理影響
運動給人的心理帶來的積極影響,也許遠遠超過我們的認知。
促進認知發展,使人更聰明
神經生理學家溫蒂·鈴木(Wendy Suzuki)在通過運動成功減重約11千克之后,不僅充分體會到體育運動對于身體健康的益處,并且還通過一系列的科學研究指出了運動對于改善與保護大腦功能的重要意義—身體運動能促使儲存記憶的海馬回和負責高級認知功能的前額葉皮質變得更強大,從而使人提升記憶力、專注力、理解力、反應力、決策判斷力、問題解決能力、信息加工效率、空間知覺和方位感等。另外,由于海馬回和前額葉皮質是最容易因老化而導致認知衰退的腦區,因而通過運動有助于延緩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癥)等不可直接治愈的疾病的產生。
除大肌肉運動之外,兒童也可以通過發展精細動作(指依靠手或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產生的運動)來豐富認知經驗,改善學業表現。例如,有研究指出,精細運動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共同依賴于小腦、前額葉等腦區的作用,一樣可以促進大腦的神經發育;精細動作技能可以預測小學低年級的學業成績,尤其是閱讀和數學成績;兒童使用筷子的技能與其語文成績顯著相關;某些認知損傷方面的病癥可以通過精細動作的訓練而得到改善和治療……
另外,腦成像研究表明,負責身體運動的器官在大腦皮質的中央前回有相對固定的投射區(下圖顯示了身體不同部位在初級運動皮層的區域分布情況),運動愈精細復雜的軀體器官,如手、手指、唇在運動皮層中的代表區也越大。鍛煉精細動作可使相應的運動皮層擴大范圍并產生功能重塑。因而,精細動作訓練可以促進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并提高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
改善情緒問題,使人更快樂
科學研究發現,體育運動可以促進人體的內分泌變化,進而降低人們的抑制和焦慮水平,使人變得更加積極快樂。具體來說,人在運動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內啡肽、多巴胺、血清張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化學神經遞質。其中內啡肽被稱為“快樂激素”,它能使人體會到長久的滿足與欣喜,幫人排遣壓力與不快;多巴胺能夠為人帶來即時的快感與歡愉;血清張素可以鎮定情緒,有助于緩解焦慮;去甲腎上腺素會讓人變得比較專注,能夠更好地管理與改善情緒。仰賴于這些激素的作用,人們在酣暢淋漓的運動之后常常會感覺輕松愉快,甚至欲罷不能。
法國醫學家蒂素曾說,“運動的作用可以代替藥物,但所有藥物都不能代替運動”。對于抑郁癥與焦慮癥的治療來說,事實尤其如此。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指出,體育運動可以有效地降低抑郁。譬如,為期4個月的運動干預效果與最有效的抗抑郁藥物的效果相同,而且接受運動干預比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在半年后的抑郁復發率更低。運動后大腦中神經遞質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會大量增加,這可以有效且持續地預防抑郁癥。鑒于體育鍛煉對治療抑郁癥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運動已被英國醫療衛生局推薦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抑郁癥的方法。
另外,由于運動會產生呼吸急促、流汗等生理現象,其生理反應與人在焦慮和恐慌時的表現類似,然而運動卻不會像負面情緒引發身體出現各種消極結果。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以有益的運動取代負面情緒與身體癥狀間的不當連接。
增強自我效能,使人更自信
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項活動的自信程度,它對人們的行為選擇和心理適應具有重要影響。由于親歷的成功經驗是激發自我效能感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孩子在掌握運動技能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培養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健康的身體意象與自尊的形成也息息相關,那些對自己的身體有信心且認為自己有較強運動能力的人,通常也擁有更高的自尊感,所以體育運動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改善孩子的自尊感和生理自信。
提高意志品質,使人更自控
中高強度的體育運動往往會對孩子的體力和意志提出挑戰,這需要孩子通過堅定的信念和強大的意志來克服惰性、應對困難。堅持運動可以使孩子無懼失敗,變得更加堅忍不拔,能夠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務。因此,毛主席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的說法,表明體育運動是培養意志力與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徑。這一論斷得到了心理學研究的佐證,即許多體育活動(如“紅燈綠燈停”游戲)都可以促進幼兒的抑制控制能力的發展。另外,由于體育運動會促進孩子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具有獎賞犒勞和成癮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將體育運動作為替代其他不良習慣(如游戲成癮)的一個健康的獎賞。
增加人際交流,使人更合群
許多體育活動(比如各種球類運動)屬于社會活動,需要在人際合作的情況下開展。為了完成體育活動的要求,孩子們能夠在運動中擺脫害羞情緒,改善人際關系,增加人際溝通,培養集體觀念,消除心理孤獨,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因此,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那些內向靦腆的孩子更多地從事體育鍛煉(尤其是那些需要多人合作的體育活動),從而使其擴大社會交往,增強自身活力,培養合作精神,以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
這樣運動,讓積極的心理影響擴大
體育運動對兒童的心理發展頗有裨益,下面的這些做法,還能使運動對孩子心理的積極影響更錦上添花。
堅持“三三三”原則
為了讓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達到最佳效果,不妨讓孩子踐行“三三三”原則,即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兒童的平均心率高于成人,所以運動中兒童的心跳頻率超過成人是正常現象)。
由于促使“快樂激素”的內啡肽需要伴隨著身體疼痛而產生,所以在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過后,孩子能夠體會到更多的快樂。
重視親子與團體運動
一方面,親子運動(如親子瑜伽)搭建了良好親子溝通的橋梁,有助于增加孩子跟父母的肢體接觸,能夠促進親子雙方催產素的分泌,是一種增進親子感情的絕佳活動。另一方面,如果孩子能經常參與團體運動,也可以使其在活動中結交許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學會尊重與合作,習得社交規則與技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性發展。
將運動融入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爸爸媽媽能夠以身作則,讓運動成為習慣,那么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地將運動融入生活。例如當父母接孩子放學回家時,不妨與其一起玩個“踩影子”的小游戲,類似的做法不僅能為平淡的生活增添情趣,而且還可以幫助孩子在笑逐顏開中不知不覺地燃燒卡路里。
專家簡介 劉肖岑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兒童個性與社會性發展,新傳媒對兒童發展的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