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20多年來,搶救性保護的20余萬件三峽文物不少仍在“沉睡”,后續研究挖掘不足,部分重要的文化旗幟已鮮為人知。不只是三峽文物,長江文化資源普遍存在“沉睡”現象。這種“沉睡”普遍存在于這樣一類文化資源:搶救或挖掘它耗費了非常大的人力物力,它本身的文化價值廣博精深,但由于種種原因,后續沒有進行充分挖掘,甚至長期堆在庫房“一鎖了之”,大眾難以一睹芳華,研究者更是望洋興嘆,長此以往,就成了藏在博物館里的“睡美人”。
觀點一覽
早一點喚醒這些“睡美人”,更有利于把握機會發掘出更多文物的價值。發掘文物價值,要善用合力,將其轉化為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今年春節期間,故宮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心靈港灣”,他們看故宮的紀錄片、買文創產品,選擇“云游故宮”,既度過一個有趣、充實的假期,又飽覽傳統文化盛宴,幫助文物完成了從文化價值到經濟、社會價值的轉化,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許多博物館不愿談“經濟”價值,但從故宮的例子就能看出來,有時候合理轉化文物價值,有助于更好地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