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
[摘要] 情思德育是以情思為導向,構建走向人性深處的德育化境。情思德育追求教育的無痕化境,依據情思德育這四個層次的理論依據:以景潤人——班級文化顯情懷、以情動人——視頻記錄展真情、以智啟人——同伴互助啟情思、以境化人——實際行動助怡情,詮釋情思德育的理念。
[關鍵詞] 情思育人;柔性德育;化境
情思德育是廣州市增城區教師發展中心陳洪義老師在20多年的情思教育實踐與研究基礎上,繼情思歷史理論后又一創新性的教育成果。陳老師說:“情思德育是以情思為導向,構建走向人性深處的德育化境,真正好的德育境界應該是‘化字,‘化是觸及人性靈魂的深處,是感召式的、喚醒式的德育,所以情思德育本質上是一種柔性教育。”情思柔性德育注重借助于智慧的、柔軟的、無痕的教育方式,動其情、引其思、促其行,引發學習者發自內心地思索,然后形成良好的意識狀態和行動導向,鞭策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情思德育追求教育的無痕化境,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以景潤人、以情動人、以智啟人、以境化人,依據情思德育這四個層次的理論依據,筆者開展了“等風來不如追風去——樹立目標,努力奔跑”的主題班會。
一、以景潤人——班級文化顯情懷
建設良好的班級文化,讓同學們在有限的教室空間內展現無窮的文化魅力,是提高班級凝聚力的有效方式。班級文化主要利用班級的精神氛圍、文化制度、文化環境等來熏陶和培育學生人格,我們需要制定富有特色的班名、班訓、班級目標等,努力營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長氣息的班級文化氛圍。
同學們一起制定了班名、班級管理理念、班級口號和目標。同學們說班主任的名字里有一個“翠”字,分開來就是“羽”和“卒”,諧音可以取名為“雨”和“竹”,因為竹子瀟灑挺拔,有翩翩君子風度,而且竹子是空心的,象征謙虛,竹的特質彎而不折,象征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總而言之,竹子蘊含了中國文人的人格追求,最后我們定了班名“雨竹”。筆者所在班級采取小組合作管理的方式,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合作、共同進步。我們根據鄭板橋的《新竹》“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制定了班級的管理理念。班級的口號來自鄭板橋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希望同學們遇到困難時不要害怕,要勇于面對。班級目標來自傅龐如的《詠竹》:“破土凌云節節高,寒驅三九領風騷。”之后,我們圍繞“雨竹”,布置了教室環境。教室墻上張貼了掛畫《竹子定律》,激勵大家努力付出,厚積薄發,同時張貼關于竹子的勵志標語:“直視蒼天傲暑寒,青枝綠葉簇高竿。陽春破土身堅節,到朽身殘節不殘。”“未出土前先有節,到凌云處仍虛心。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
教室環境是班級內涵和形象的標志之一,優美的環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能給學生增添生活和學習的樂趣,消除學習后的疲勞。更重要的是,優美的學習環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熱愛班級的情感,促進學生奮發向上,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二、以情動人——視頻記錄展真情
班級微視頻可以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在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對班主任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輔助作用。從第一次主題班會,到學生們的早讀背誦經典古詩詞,到學生們的互動課堂,再到激情的陽光跑操,豐富的社團活動,還有精彩的小組展示,每一點的進步,每一次成功的喜悅,筆者都利用照片、視頻記錄下來。當筆者把剪輯好的視頻播放出來的時候,孩子們發出了陣陣的笑聲。
班級視頻不僅回顧了學習生活的點滴,還能傳情達意,增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感情,拓展了溝通的渠道。
三、以智啟人——同伴互助啟情思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伴教育,是一種利用朋輩開展分享活動的教育形式,主要以小組合作為載體進行。合作中的小組既是學習小組,也是各項任務的共同承擔組。每組都要進行小組展示,“曬”組名、組員介紹、小組奮斗目標、小組宣言、組歌及全家福,“曬”的過程,其實就是展示學生創造力、夢想、追求和個性的過程。通過“曬”,增強每個小組的集體榮譽感。
筆者要求每個小組展示口號和目標時都大聲地喊出來,從而鼓舞士氣,凝聚人心。小組的組名和班級文化相對應,都與竹子有關。例如,第一小組:竹葵組,口號: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目標:每天都要學到新的知識,成為更好的自己!第二小組:山竹組,口號: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目標: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展示完口號和目標后進行小組討論,開展頭腦風暴,問題設置如下:(1)你是否能夠很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分析原因。(2)你身邊的哪位同學能夠較好地實現目標,他能實現目標的原因有哪些?(3)小組匯報總結。
學生自我意識建立的一個重要途徑來源于同伴的評價,通過分享,學生發現和挖掘自身以及其他同學存在的潛能和良好的習慣,從而對學習充滿希望,同時明確目標。另外,學生從中體驗到了自豪與被尊重,從此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并逐漸把積極上進內化為自我發展的動力。
四、以境化人——實際行動助怡情
著名動機心理學家雷亞指出:“人類行為受有意識的目標、計劃、意圖、任務和喜好的影響。”他認為目標能引導活動指向與目標有關的行為,使人的行為朝著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將行為結果與自己既定的目標相對照,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正,從而實現目標。
筆者通過舉手,現場調查學生目標情況,具體分類如下:(1)沒有目標;(2)目標模糊;(3)有較清晰的短期目標;(4)有十分清晰的長期目標。同時,筆者向大家展示哈佛大學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表。不同的選擇對人生產生不同的影響,學生們看到大數據后,更加清晰地知道要確定目標,并且要努力實現它。此時,筆者播放音頻《奔跑》,發放學生學習計劃目標,以及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單,引導學生制定相應學習計劃。
在音樂中填寫目標清單,可以撥動學生情感的弦。最后,筆者讓學生把填好的表格張貼在桌子上,使目標可視化。“心由境轉是凡夫,境由心轉是圣人”,不管處于什么樣的環境中,都不能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一切都應該由心轉境,而不能由境轉心。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只要目標明確,堅持做到知行合一,就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
情思德育立足于人,關注人的健康成長,其價值取向注重怡情和益智,既關注學生情感與生命成長,又關注學生思維與能力提升。情有凝聚思想的功效,可以以情導學、以情啟思、以情育思。情是思維的營養液,將會培育出千姿百態的智慧花朵。
[參考文獻]
[1]陳洪義.情思教育:致力于適性教學與柔性德育的統一[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0(01).
[2]陳洪義,張麗霞.以德育境悟為特征的情思行合一正行路徑探析[J].新課程評論,2020(08).
[3]舒曉麗.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干預的途徑探索[J].云夢學刊,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