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后疫情時代,為了促進就業和恢復經濟,地攤經濟再一次受到全國人民的關注。不同規模的城市地攤經濟發展狀況各不相同,為促進地攤經濟而實施的政策也存在特點和差異。本文以山東省為例,選取濟南、泰安、曲阜等不同規模城市,通過構建“城市規模—地攤經濟參與主體—政策工具”三維分析框架,研究不同規模城市地攤經濟政策的相似和差異。研究發現,不同規模城市促進地攤經濟發展的政策都相似,采用偏供給型和環境型、輕需求型的政策工具,逐步放寬對攤販的限制。但大中城市地攤經濟政策較小城市更加完善、更成體系。最后,本文建議不同規模城市促進地攤經濟發展的政策要在一致性和區別化中尋找平衡。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大中小城市;地攤經濟;政策工具;山東省
本文索引:楊帆.后疫情時代大中小城市地攤經濟政策差異化研究[J].中國商論,2021(14):-021.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7(b)--04
地攤經濟是指個體勞動者通過在公共空間提供合法商品或服務,以獲取收入的一種邊緣化、非正規的經濟形式,存在固定攤販和流動攤販兩類。在傳統城市地攤經濟模式中,由于地攤存在占用公共空間、污染環境、影響治安、監管困難等眾多問題,城市管理者對其常持否定態度,“一刀切”抵制。然而在后疫情時代,為緩解新冠疫情帶來的失業等問題,2020年全國兩會后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率先支持松綁“地攤經濟”,從而引發了“全民擺攤”熱潮。在政府的支持下其“身份”臨時合法,也被允諾了一定的經營空間,生存環境得到一定緩和。但地攤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地攤經濟仍舊是影響其在疫情結束后能否存續的關鍵。城市差異化是地攤經濟精細化發展的基礎。不同規模和等級的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就業情況必然不同,地攤經濟的發展情況和發展需求也不同,因此地攤經濟政策存在一定差異。
1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內容
本文將以山東省為例,構建政策工具視角下的三維分析框架,描述大中小城市促進地攤經濟發展的政策,對比其政策的異同,分析不同規模城市的地攤經濟政策特點,并在此基礎上為不同地區地攤經濟發展提出建議,引導各城市地攤經濟精細化發展。
1.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筆者從中國知網和萬方等期刊網站上查閱了從2015—2021年大部分有關地攤經濟的論文,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在政府官方網站搜索“地攤經濟”“攤販”“夜市”等關鍵詞,抽取2020年6月后與地攤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政策,并開啟關聯搜索,避免遺漏文件。
(2)典型地點選取法:本文選擇山東省進行調查研究具有典型意義。首先,山東省政府較早出臺相關政策助力地攤經濟發展;其次,它是華東地區重要且成熟的城市密集區之一,城市類型多樣完備。本文選取特大城市濟南、青島,大城市煙臺、泰安、德州,中等城市威海、聊城、壽光,小城市曲阜、招遠、青州這11座城市進行對比研究。上述城市分布于山東中部、北部和東部沿海,形成了內陸和沿海兩大聚落,具有良好的比較效果,如圖1所示。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調查結果
調查發現有兩種類型的政策:一種是全篇單獨闡述地攤經濟的;另一種是將地攤經濟部分納入其他產業發展環節的。以下所列舉的政策都是各地比較明確、獨立的文件,如表1所示。
2.2 框架構建
2.2.1 發展地攤經濟參與主體(X維度)
根據各地政策,可將參與主體大體分為政府機關、社區或街道辦、經營者、群眾,為地攤經濟多樣化、全方位發展,提供服務或監督。
2.2.2 政策工具維度(Y維度)
本文粗略地將促進地攤經濟發展政策分為供給型、環境型和需求型。供給型政策工具主要對應地攤經濟從業者,指政府通過對各類小攤販、個體工商戶等,提供技能教育、資本供給等,直接促進地攤經濟發展;環境型工具主要是指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法律援助、秩序監督等方式,為地攤發展營造良好有序的市場環境;需求型政策工具對應消費者,指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引導消費者消費,培育地攤經濟的消費市場,如表2所示。
2.2.3 城市規模(Z維度)
將城市規模作為Z維度,有大、中、小三種規模。在地攤經濟政策的三維框架中,對應X-Y-Z軸表示不同規模城市針對不同主體的促進地攤經濟發展的政策工具。X軸上,由原點向右依次為政府、社區或街道辦、經營者、群眾;Y軸上,由原點向上為供給型、環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Z軸上,由原點向外為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雖然采取坐標軸形式,但三個維度間并沒有大小或程度的關系。本文用點代表不同的政策內容,通過判斷某一區域點的密集程度,分析不同規模城市地攤經濟政策相似和差異,如圖2所示。
2.3 框架分析
2.3.1 地攤經濟政策的趨同性
觀察三維分析框架發現,政府始終是地攤經濟的主要參與者,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政府主要使用供給型政策工具和環境型政策工具,有時也會涉及需求型政策工具。社區或街道辦接受政府的指令或指導,常使用環境型政策工具對攤販進行地攤經濟;攤販經營者一般是政策的受益者或被監督者,但要求自我管理,常使用環境型政策工具;而群眾甚少參與促進地攤經濟發展的工作。總體上,不同規模城市在促進地攤經濟發揮時所采用的政策趨同,存在以下特點。
(1)不管城市規模如何,只要存在自己的特色,都可能會在現有基礎上打造獨特的地攤經濟品牌和文化。例如,特大城市濟南的“泉城路商業街”、大城市泰安的“泰山核心景區文旅市場”、中等城市壽光的“侯鎮夜游經濟一條街”、小城市曲阜的“三孔文化市場”等。
(2)采用以政府為主導的監管模式,權力較集中,政令明確統一、容易延續,能調動最大力量促進地攤經濟發展。但由于地攤經濟從業者數量大、流動性強,政府管理成本高,財政壓力大,容易產業政策僵化或執行失誤,可能會加重從業者對政府的不信任,導致矛盾沖突。
(3)后疫情時期普遍放寬對攤販的限制,但仍然堅持限制經營區域和經營時間,禁止不合規定的占道經營仍舊是底線,但這與地攤經濟流動性強的本質相沖突,目前尚無更好地解決辦法。
2.3.2 地攤經濟政策的趨異性
(1)從政策工具的選擇上。從主體維度來說,大中城市更為重視讓群眾參與城市管理,讓攤販經營者自我管理。因此大中城市的地攤經濟發展體系能夠囊括政府、社區或街道辦、經營者、群眾等眾多主體,地攤經濟發展也比較高效,可以有效地緩解政府的壓力;但小城市在這方面還在探索之中。從政策工具維度來說,城市在政策工具選擇上較為靈活多樣,但大中城市一般能夠考慮到并且實施好需求型政策工具,小城市在刺激消費者消費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2)從政策內容的總結上。首先,雖各城市都強調“一區一政策”,但大城市一般能制定獨立的政策,明確發展規劃,如濟南的《關于推動濟南夜間經濟提質升級打造夜泉城2.0版的若干措施》,并將其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中;而中小城市關于地攤經濟的辦法零散地包含于其他產業政策中;但本文選取的小城市都是代管縣級市,不排除其他小城市有自己獨立政策的可能;其次,后疫情時代要求地攤經濟發展政策創新化、特色化,大中城市創新氣息更為濃厚,實施效果較為良好;小城市地攤經濟政策類似,借鑒臨近大城市經驗;最后,大城市追求高標準、高質量發展地攤經濟;中小城市更多關注地攤經濟恢復就業的作用,主要為了盤活現有的地攤市場。
3 結語
本文構建“城市規?!財偨洕鷧⑴c主體—政策工具”三維分析框架,研究不同規模城市地攤經濟特點與差異。研究發現,不同規模城市地攤經濟發展政策既趨同,也趨異??傮w上不同城市擁有比較相似的發展規劃,政府在其中作用最大,能夠糾正市場化下地攤經濟發展帶來的混亂;但各個城市受其歷史文化、經濟等方面影響,地攤發展政策呈多樣化發展,大城市較中小城市更擁有高質量發展地攤經濟的條件。因此,在規劃不同規模城市地攤經濟發展政策時,應在一致性和區別化間尋找平衡。
首先,尋找一套較為普遍的促進地攤經濟發展的模式。鑒于中國國情,地攤經濟發展雖以市場為主導,但較其他產業更為強調政府的作用,應建立一個政府多方聯動,聯合社區、街道辦等協同,公眾參與的三維立體地攤經濟發展管理體系,借鑒企業直線職能制組織形式,如圖3所示。
其次,經濟發展良好、科技水平高的大中城市可率先將地攤經濟與數字化平臺相結合,建立攤販信息收集和發布APP。其中,可以包含官方最新的地攤政策法規,地攤聚集區時空分布圖,也可以方便商販進行登記注冊,并授予其營業二維碼??萍妓捷^低的小城市可以借鑒大城市經驗,根據自己情況,引入并使用該數字平臺。
最后,再次強調落實“一區一政策,一縣一規劃”原則,實施精細化政策促進地攤經濟發展。各地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判斷需不需要發展地攤經濟、要發展到什么程度、采用措施為何,而不是發展“一頭熱”、管理“一刀切”,明確各地市發展地攤經濟的最終目標是讓經濟更繁榮,讓人民更幸福。
參考文獻
黃耿志.城市攤販的社會經濟根源與空間政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06):16.
許若奇,于文波.后疫情時代地攤經濟空間模式及其合理規劃策略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0(12):72-73.
韓福國.回歸空間差異化和尊重生活多樣性——避免城市精細化地攤經濟走偏的兩個核心支撐點[J].黨政研究,2019(05):92-99.
黃耿志.城市攤販的社會經濟根源與空間政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06):75-95.
李曉娣,原媛,黃魯成.政策工具視角下我國養老產業政策量化研究[J/OL].情報雜志:1-8[2021-02-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210208.1552.006.html.
葉敏.中印大城市地攤經濟:行政化排斥與政治性接納[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03):10-19.
安寶玉,楊素媚,劉媛媛,等.地攤經濟健康發展的多方聯動機制探索——以山東省中小城市為例[J].商場現代化,2020(20):19-21.
A Study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treet-stall Economy Policy in Large,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G Fan
Abstrac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in order to promote employment and restore the economy, the street-stall economy has once again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people across the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urban street-stall economy of different scales is different, and the policies implemented to promote the street-stall economy also hav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elects cities of different scales such as Jinan, Tai'an, Qufu, etc., and stud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conomic policies of cities of different scales by constructing a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city scale-participants of stall economy-policy tools". The study found that cities of different sizes have similar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treet-stalls, adopting supply oriented, environment-oriented, and light-demand policies to gradually relax restrictions on vendors. However,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have a more complete and more systematic economic policy than small cities. Finally, this article recommends that the policies of cities of different siz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eet-stall economy should find a balance between consistency and differentiation.
Keywords: post-epidemic era; large,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street-stall economy; policy tools; Shandong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