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價值和地位。在新的時代發展下,古代運河文化經過挖掘和保護,也形成了獨具時代性的價值。在綿延一千多公里的運河長廊上,所經過的地區也以鄉村為主。利用運河文化來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內容。文章闡述了運河山東段的發展概況,分析了運河文化元素的挖掘,提出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將運河文化與鄉村旅游充分結合,在沿岸鄉村地區建設運河文化公園、運河文創產品等運河文化元素的開發和應用策略。
關鍵詞:美麗鄉村;運河文化;鄉村建設
在新的時代發展下,為了促進我國廣大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我國實施了振興鄉村戰略,其中,建設美麗鄉村,是改善鄉村面貌、發展特色產業經濟的重要指導方向。運河文化南北綿延一千多公里,沿岸大部分地區都是較為原始的鄉村,利用這些運河文化來建設沿岸鄉村地區,具有很大的優勢。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設任務。方案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長城、大運河、長征沿線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清晰、影響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為主干,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促進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積極拓展思路、創新方法、完善機制,在山東地區,京杭大運河貫穿魯西地區,綜合利用古代運河的資源優勢,發揮出新的時代作用,是加強我國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1運河山東段概述
京杭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是世界上歷時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在隋朝時期,京杭運河南北貫穿,全長大約1 794千米。在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9 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其中從臨清到臺兒莊稱魯運河,長約500千米。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運河具有南北漕運的功能,對我國南北地區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以來,隨著海運規模的逐漸擴大,以及公路、鐵路等現代交通的興起,運河逐漸失去了漕運的功能。尤其是近代我國戰爭頻繁,對運河產生了很大的破壞。隨著生態環境的治理,運河河道也重新開始修復,并且已經通航,除了運輸之外,運河還具有觀光旅游、調節美化環境、調節溫度等重要功能。目前,京杭大運河濟寧段、德州段、棗莊段,都已經實現通航,成為魯西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在京杭運河通航之后,還應該加大對運河文化的挖掘,建成各種運河主題公園、特色鄉村,為運河沿岸的鄉村發展做出積極的探討。
2運河文化元素的挖掘
2.1歷史文化元素
京杭運河歷史悠久,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是圍繞京杭運河來展開。這些事件中,有些是以歷史資料的形式流傳下來,有些內容演化為民間故事,成為民俗歷史。在運河文化的挖掘中,首先要以歷史為主線,深入地挖掘歷史發展中與運河相關的內容,包括古代戰爭、帝王及歷史名人的游覽痕跡。除了歷史史料之外,也要深入到運河沿岸的農村地區,搜集散落在民間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將這些內容進行整理,打造虛實結合的歷史文化形式,來吸引廣大游客和歷史愛好者的關注。在搜集和整理這些歷史文化元素的過程中,要注意對一些歷史古跡和遺址的保護和挖掘。比如遺留在運河兩岸的石碑、牌樓,或者是古代漕運的工具和船只等,都可以作為有效的文化符號保留下來。
2.2自然文化元素
開鑿運河是一項十分偉大的工程,對自然生態環境有很大的改變。山東西部地區以平原為主,河流較少,在運河開通以來,自然風光有了很大的改觀。隨著運河的廢棄,原本的運河風光已經不再,運河不僅失去了航運的功能,而且對兩岸地區的現代化交通產生了制約。有些地區甚至將河道填平,開通陸路交通。在運河經過修復之后,通過引水通渠,運河又恢復了往日的風光。在運河文化元素的挖掘中,要對一些自然風光進行充分的保護和建設,才能夠有效地吸引游客的關注。在運河自然風光的建設中,要注意保留傳統的風格。可以對古代文字或者書畫資料進行考究,盡可能地按照古代遺留的資料來復原,使運河的自然風光能夠保存原貌。同時,對于運河兩岸的港口、驛站,也需要按照古代的風格進行恢復,實現運河文化的充分保留。
2.3時代文化元素
古代京杭運河繁榮一時,可是在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下,運河已經幾乎失去了原本的漕運功能。尤其是在自然災害、戰爭和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北方的大部分河段都荒廢許久。但是,在社會主義新時期,黨和政府對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充分重視,通過政策支持和多種途徑來保護這些歷史文化內容。在這個過程中,足可以表現出我國新時代社會發展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因此,在運河的文化元素挖掘中,這些時代下的人民群眾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在運河文化建設中充分體現。比如那些為保護和挖掘歷史古跡而做出特殊貢獻的人物,在運河的申遺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典型事件等,都可以作為運河時代元素,永久地保留下去。
3美麗鄉村建設中運河文化元素的應用
3.1將運河文化與鄉村旅游充分結合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運河文化元素要充分融入其中,將運河文化作為旅游產業的重要內容,吸引廣大游客前來觀光。在實現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之后,自然就會促進鄉村經濟的提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改善鄉村的生態環境,使得鄉村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其次,在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之后,還可以促進當地居民就業,使大多數居民都能夠投入到旅游服務中,解決當下農村居民的就業問題。這就需要在充分挖掘運河文化的基礎上,將運河文化的商業價值進行開發,打造風光旅游、水上娛樂等多種旅游項目,來實現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3.2在運河沿岸鄉村地區建設運河文化公園
除了一些傳統的旅游風景和項目的建設之外,還應該在運河沿岸,依托古代的港口、驛站等地,建設傳統與現代結合的運河文化公園。運河文化公園的建設,要與本地鄉村的整體風貌融為一體,既要起到風景旅游的效果,同時也應該達到鄉村居民休閑娛樂的功能,使運河文化公園切實地為鄉村居民服務,成為鄉村地區集旅游、休閑、娛樂、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場所。在運河文化公園的建設中,要加強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交通、水電等,使運河文化公園與鄉村居民生活緊密相連,成為鄉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3.3開發運河文創產品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還可以通過運河文化元素的挖掘來大力開發運河文化創意旅游產品,打造運河品牌意識。古代運河作為我國古代的重要歷史文化內容,在我國乃至世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沿岸地區要充分利用本地運河的良好資源優勢,大力開發文創產品,極力開發運河文化的商業價值,使運河能夠成為文化傳承之河,經濟發展之河。為此,可以設計并推出運河文化的符號和標識,或者是古代歷史遺跡相關的文創產品,推出多種富有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生活用品,來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
4結語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運河作為寶貴的資源,應該充分地挖掘其文化價值,開發其商業價值。使得運河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為沿岸鄉村居民創造實際的利益。只有這樣,運河才能夠得到更加長久的發展和保護,也會有眾多民間資本和力量,自發地投入到運河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
■作者簡介:宋春花(1983-),女,漢族,山東德州,副教授,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調研德州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