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赫
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見證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經歷了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三個時期,許多歷史事件發生時他都在場。社會的動蕩、百姓的疾苦、時局的混亂、朝廷的昏暗,盡數現于杜甫的筆端,無比清晰、荒涼。唐朝從頂峰跌進深谷的那一大段時期,杜甫都在親歷并感受著。“杜詩”既是杜甫的心靈史,也是“安史之亂”時期唐朝的心態史。如果說“詩仙”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是以夢為馬,那么“詩圣”杜甫的文章就是以筆為刀。他站得低,卻看得遠——筆觸所及處有湖山風月,更有眾生疾苦。《望岳》《春望》《月夜憶舍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我們展現了他一個人筆下的唐朝。
壯游羈旅,躊躇滿志濟天下(公元731~745年)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 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是杜甫早期面對盛世王朝的內心獨白。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二十三歲的杜甫到洛陽應試,落第而歸。這個家底殷厚、個性倔強、裘馬輕狂且身上流著宗室血液的盛唐年輕人,盡管科舉考試失敗,卻唱出了盛世理想。“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是他當時的心聲。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杜甫北游燕趙大地,漫游途中寫下《望岳》。杜甫未登上泰山之巔,遠望之時就大聲地宣布自己要堅守理想和信念,不忘初心,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流露出杜甫的雄心壯志。
長安十年,求官謀事為蒼生(公元747~758年)
春 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大唐褪去了盛世繁華,杜甫褪去了青澀、疏狂,變得冷靜、犀利。長安十年是杜甫人生的轉折點——科舉不中、官場失意,李林甫的“野無遺賢”讓滿腔熱血來到長安入仕的杜甫陷入絕境。公元756年6月,安祿山起兵,一路攻進長安,頃刻間長安輝煌不再。杜甫將妻兒安置在鄜州羌村(在今陜西富縣北),投奔唐肅宗(肅宗在寧夏即位)途中被俘回長安。《春望》一詩作于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時值暮春,杜甫觸景傷懷,花無情卻有淚,鳥無恨卻驚心,花鳥因人而有了怨恨之情。烽火三月,家書不至,搔首徘徊,國難家愁涌上心頭,令年僅四十五歲的杜甫青絲變白發。十年困守,使杜甫變成了憂國憂民的詩人。清代著名詩人趙翼曾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樣的時代令杜甫敞開襟懷寫下了千秋不朽的詩句。
棄官歸隱,筆底波瀾驚風雨(公元759~767年)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最感人的詩句往往是思念親人的,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是什么造成與弟弟分散?下文就是答案: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杜甫憂國憂民的詩往往都是回家的詩,如《羌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他在回家途中看到了生靈涂炭的景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回家,一直是杜甫的心愿。如果說李白是仗劍天涯永遠在路上的人,那么杜甫就是永遠在回家的人。杜甫終其一生都在不停地輾轉,江南、齊趙、長安、成都、荊湘……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在好友嚴武的幫助下到四川成都浣花溪的西側定居,暫時結束了四處漂泊的生活。杜甫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已五十歲。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白居易曾在《新制布裘》中寫道:“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宋朝詩人黃徹在《鞏溪詩話》中評價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是“推身利以利人”,自身得到好處,希望天下人都得到好處,這一點不如杜甫偉大;杜甫是“寧苦身以利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從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而忘掉了自己的不幸。“屋無茅草思廣廈,路有遺骸悲庶民。少陵野老飄零去,詩圣精神萬古存。”對黎民蒼生,杜甫始終是飽含深情的,他希望世間眾生都能活得安詳。
杜甫在創作內容上以人格稱圣,在表達方法上以文法稱圣。他的詩里有壯志,也有苦難;有“自苦”“他苦”,也有這些苦背后的情懷。他滿身滄桑,卻活得風骨獨具。他的視野廣闊——下至庶民草木,上至家國河山。他是枕著開元盛世的殘光走到最后的“詩圣”。他的詩句不會隱去最丑陋的事物,也不會去美化一個時代。他是真誠的詩人、忠實的記錄者,他為我們書寫出一個真實的唐朝。
群文鏈接
閱讀馮至的《杜甫傳》、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登高》《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龜年》等,聚焦“詩圣”的人生經歷,感悟“詩圣”的人格魅力和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