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紅林 楊 玥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的先進文化,[1]是推動中華民族從獨立自主走向繁榮富強的源頭活水,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堅強意志、優良作風和高尚品格。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有利于廣大青少年形成身份認同、價值認同和行為認同。挖掘紅色文化的育人內涵,對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及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自改革開放打開國門以后,世界多元文化交錯涌入,引發歷史虛無主義、文化相對主義思潮,以及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的心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主體地位產生了消極影響。如今,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歷史交會及國際環境大變動的關鍵點,在此背景下,增強文化自信顯得尤為迫切。因此,全面認識、挖掘紅色文化內涵,是增強文化自信,抵抗國際動蕩格局,實現國家和平穩定發展的重要法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基因傳承,在多種場合做出重要指示:“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顯然,紅色基因并不是生物學意義上存在于人體細胞中的遺傳單位,而是存在于思想中的一種價值觀、理想信念、意識形態等,其內容取決于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和內在要求。[2]它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通過后天的教化和培育。紅色基因的形成過程就是紅色文化對一個人的思想、情感、行為的塑造過程。
紅色文化是黨和人民在革命斗爭和偉大建設中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和發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紅色文化形成之初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紅色文化中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實踐轉化;“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則是紅色文化中赤膽忠心、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無私奉獻的先進人物的真實寫照。[3]
紅色資源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不可遷移的,指共產黨人曾經生活、學習、工作、戰斗、犧牲的地方以及與他們有關的遺物、遺跡、遺址等:另一類是可遷移的,指能夠體現黨和革命群眾精神品質、理想信念、人生追求的事跡、故事、歌謠、歌舞、話劇、美術作品、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它們或有形或無形,蘊含的紅色精神極具傳播性、創造性和再生性。具體而言,紅色精神是紅色文化之魂,集中體現了共產黨人的信仰與擔當,是黨和人民克服千難萬險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不同階段,其形態雖不盡相同,但有著共同的精神指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然會有艱巨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特別需要我們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崇尚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基因,紅色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在特定歷史時期的集中體現和萃取升華?;赝袊伯a黨的百年歷史,肯吃苦、愿出力、求上進、不畏難的偉大精神歷久彌新。
紅色文化與愛國主義有內在的統一性和互融性,其傳承了以愛國主義為基本要義的革命道德。首先,紅色文化蘊含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優越性的充分認識。其次,紅色文化包含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倡導的革命精神,是艱難的革命歲月里先烈們堅定的信仰,一心一意跟黨走的精神。
紅色文化蘊含著典型的共同體精神,其中集體主義原則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無私奉獻精神是革命勝利的重要保障,構成了紅色文化社會化的道德基礎。戰爭年代,共產黨人秉持著“沖鋒在前,退卻在后”的信念與敵人頑強斗爭;建設時期,中華兒女堅持著“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勁頭艱苦創業。他們在個人存亡和集體安危面前,寧死不屈,舍生取義;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面前,忍痛“舍小家、顧大家”;在個人得失和人民幸福面前,寧負自己,不負人民。在個人主義思潮盛行的今天,這種精神彌足珍貴。
創新精神貫穿于紅色文化始終,主要體現在:第一,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勇于創新的集中體現,如“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嘉興南湖紅船精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戰略,“摸著石頭過河”的深圳經濟特區重大決策等;第二,以高度的理論自覺不斷豐富黨的理論體系,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再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不斷取得新成果;第三,獨立自主的創新精神還是我國科技發展的助推器,其中“兩彈一星”精神是光輝典范,還有載人航天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都是自主創新精神的時代延續。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不過由于其主體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精神及載體,對當下中小學生來說難免存在陌生感。而且,紅色文化包含的人、事、物、魂都具崇高色彩,容易讓人“敬而遠之”。因此,必須創新教育方式,讓紅色文化更容易被學生理解、認同、喜愛、接受,從而實現有效傳承。
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提出中小學革命傳統教育主要圍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革命斗爭精神、愛國主義情懷、艱苦奮斗傳統”七個方面進行。以此為框架,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為例,按照學段順序對紅色文化選文進行梳理(見圖1),可以探尋教師在教學紅色文化題材類課程時的方法路徑。

圖1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紅色文化選文梳理
1.立足教材,關注紅色文化的縱向聯系。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相關內容,發現舊知和新知之間的聯系,將同一主題、不同內容的知識勾連對比,實現意義的多重建構,不斷獲得對紅色文化的遞進式體驗,豐富學生對紅色人物和紅色精神的認知。比如,體現“愛國主義情懷”的文本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小英雄雨來》《祖國,我終于回來了》等。相同的情感,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形勢處境、不同的人物性格身上有著不同的詮釋,由此可以引發學生思考——“究竟什么是愛國?”愛國不是空洞的口號,不是抽象的理論,教師應將不同時期的英雄模范、仁人志士們面對的困難和最終的選擇列舉出來,引導學生比較著理解,化獨像為群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體會“愛國情”,他們自然而然就能看到“愛國”背后的豐富內涵,找到不同個體間共同的價值取向。
2.立足現實,縮短紅色文化的時代距離。
紅色文化題材類文本所講述的人物和事件大多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發生的,與現實生活距離較遠。單純局限在內容本身容易限制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深入理解,需要凝練故事中蘊含的思想品質和價值取向,與學生生活實際建立聯系,建立情感紐帶,縮短紅色文化的時代距離感。例如:《橋》一文中把生的希望讓給群眾的村支書,他身上彰顯的無私無畏、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恰恰也是新冠疫情下主動請纓,奔赴一線的黨員醫護人員、社工、警察們的精神寫照;《小英雄雨來》中掩護交通員李大叔的小雨來堅定勇敢的精神可以遷移到“保守國家秘密”教育中,讓學生對愛國行動有更清晰的體認。挖掘紅色文化與現實生活的鏈接點,既可以引導學生審視紅色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意義,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也能幫助學生建立認知和情感腳手架,從中獲得精神指引和人生啟迪。
3.立足學生,把握紅色文化的教學規律。
綜觀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紅色文化內容,可發現其在編排上呈現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特點,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低年級以圖文并茂的單篇故事形式,講述革命英雄的故事,讓學生感受榜樣的力量。中年級由單篇向多篇、由短篇向長篇、由分散向集中過渡,并增加了閱讀鏈接內容,豐富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高年級則是鮮明的專題形式編排,從五年級上冊到六年級下冊分別安排“家國情懷”“責任與擔當”“重溫革命歲月”“志向與心愿”四個單元,并在課后設計相關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的杰出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質。課文編選還考慮了學生年齡水平和認知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認識到這一點,堅持兒童本位,因勢利導,既避免過度解讀、多元解讀,同時也避免“假大空”地喊口號,堅持正面引導和價值引領。
現階段,中小學普遍重視紅色文化教育,并借助節日、紀念日、儀式、校園節/會、少先隊、社會實踐、研學旅行等多種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見表1),在形式上不斷推陳出新。但這些活動也存在不足,如有的活動滿足于表面上的熱鬧,未能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因此,紅色文化教育活動需要關注活動關聯性、學生主體性以及學段差異性。

表1 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常見形式
1.聚焦主題,實現活動有效關聯。
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開展教育活動提供了大量素材。江蘇省有革命遺址1700多處,其中重要歷史事件、重要機構舊址、重要人物活動紀念地、重要領導人故居和烈士陵墓有近1200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有20多處。[4]可見開展紅色教育活動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將它做深做實?;顒又皇峭緩蕉悄康?,為讓學生充分了解一種精神、一個英雄、一段歷史,就得找準合適的點深挖,用主題將所有活動串聯起來。例如: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開展“傳承長征信念,做有理想抱負的成志少年”活動,組織學生利用國旗下的演講和課前三分鐘講長征故事;朗誦、歌唱、舞蹈演繹長征詩詞;觀看紀錄片《長征》;手繪長征路線圖;開展長征專題講座等方式學習長征中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5]
2.全程參與,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
在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中,學生如果只是作為旁觀的“看客”,就會逐漸失去興趣,各種活動也易變成走過場。因此,學校和教師在紅色主題活動設計和實施中,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機會,讓其自主選擇、參與、設計、討論、主持活動。只有當學生對紅色文化教育活動的主題、內容、形式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判斷,并能聯系個人的生活實際,他們才會對紅色文化“走心”。例如:全國優秀輔導員楊廣祥組織的“紅領巾尋訪活動”,在籌備階段,他指導學生召開隊員自主選題會,形成活動方案;在尋訪階段,隊員各司其職,在輔導員指導和點撥下自行完成采訪、攝影、觀察、交流等任務;在總結階段,隊員們通過手抄報展、圖片展、校園新聞聯播等方式展示尋訪體驗和收獲。[6]如此,學生在自主參與、自主探索、自主發展中,活動體驗更加真實和豐富。
3.分層設計,精準把握學段差異性。
一些中小學校在設計紅色文化教育活動時過分追求橫向廣度,強調形式創新,忽視縱向梯度進階,較少考慮不同學段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如教師經常會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某一活動面向所有年級嗎?如果不是,那它應該面向哪些年級;如果是,那開展的方式一樣嗎?這些問題背后反映的其實就是活動開展與學生年段差異是否匹配的內在關系。以江蘇省邳州市實驗小學為例,該校在設計紅色主題活動時,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將活動分成“紅色感悟”“紅色創作”“紅色體驗”“紅色活動”四大領域,螺旋式、梯度式融入各個學段的相關活動中。[7]這樣的紅色文化教育遵循從“感性認知”(知)到“情感認同”(情),到“親身踐行”(行),到“理性反思”(思),最后形成道德自覺這一道德教育規律,[8]體現不同學段教育目標的區分度。
今天的中小學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網絡已成為其學習、交流、生活和娛樂的重要方式,他們有很強的新媒體運用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因此,紅色文化教育應借助互聯網,“打造紅色文化學習資源庫”“創設紅色文化傳播主陣地”“搭建紅色文化創作新平臺”,滿足青少年群體的多樣化需求,從整體上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1.打造紅色文化學習資源庫。
“互聯網+”能夠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多樣性和多元化,將海量、豐富的紅色文化以文字、視頻、音頻等形式提供給青少年。一方面,教育基地、學校、地方政府等部門可以合作,將全國范圍內優秀的紅色資源進行信息整合,打造紅色系列教育微課或線上課堂,以紅色網頁、紅色專欄、微信公眾號作為主要平臺,讓學生反復觀看和閱讀,體會革命先輩的堅毅和勇敢。另一方面,社會媒體也要承擔起紅色文化教育責任,將紅色文化表達和娛樂休閑有機結合,順應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發展特征,提高他們的關注度和參與興趣。同時,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介將這些藝術作品傳播出去,讓它們成為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宣傳主流價值觀的重要公共資源。
2.創設紅色文化傳播主陣地。
“互聯網+”開創了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成為信息發布者和傳播者,在更廣闊的空間發揮影響力和獨特價值。學生作為傳播者,需要更負責、更理性、更嚴謹地對待每一次發聲表態,從中明確底線意識、培養責任擔當、鍛煉辨別能力,為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貢獻力量。為了使紅色文化的傳播更有溫度、更有深度、更有信度,我們要指導學生收集大量翔實可靠的資料,聯系現實生活和自身實際,深度把握紅色文化的內涵。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教育局和各中小學成功開發了“互聯網+紅色德育”路徑,引導學生成為紅色宣講員,通過網絡直播間等傳播平臺廣泛開展各項活動,培養了一批廣受好評的優秀“學生馬克思主義接力者、理論宣講員”。[9]
3.搭建紅色文化創作新平臺。
基于互聯網開放、交互、共享的特點,學生可以把自己對紅色精神的感悟、對紅色實踐的記錄、對紅色故事的表達以及自己身邊先進人物的宣傳,錄制微視頻,上傳至互聯網,在更廣闊的天地里互相學習欣賞、轉發、點贊、留言……讓他們的作品收到來自各界的反饋和評價,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認可,進而加深對紅色精神的理解。總之,我們要讓紅色文化在學生群體中“熱”起來,提升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從而增強青少年對愛黨愛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求真務實等傳統革命精神的認同度和踐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