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萬香
2021年,恰值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實現復興的奮斗凱歌。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革命斗爭歷史的高度文化凝聚,是中國精神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表現形式,展現了中國人民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民族氣節和英雄氣概,是中華民族立足當代、走向未來的永恒精神力量和永久精神財富。而如今的學生對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建黨歷程知之甚少,更別提對革命精神的領悟和傳承了,而且部分學生缺乏責任意識,對于未來也缺少思考和規劃。此次班會旨在聯系黨史,引導學生充分感悟革命先輩舍生取義、艱苦奮斗的精神,并自覺繼承,以求在新時代不斷開拓進取。本次班會方案設計以“厲害了,我的橋”為主題,活動分為三個部分:走進瀘定橋,初步感受長征精神;走進南京長江大橋,傳承艱苦奮斗的長征精神;走進港珠澳大橋,發揚開拓進取的長征精神。三個部分環環相扣、螺旋上升,以圖片激發學生知史愛國的興趣,以視頻升華學生知史愛國的情感,以小組合作和抒發感受將知史愛國的種子深深播撒在學生的心田。
認知方面:了解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背景和經過,知曉建造南京長江大橋的不容易,能看到港珠澳大橋背后的中國實力。
情感方面:感悟革命者舍生取義的精神和建橋者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
行為方面:從自身出發,聯系生活實際,發揚開拓進取的精神,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難。
五年級學生。
教師方面:將學生分為四人小組,推選小組負責人,協調小組活動;制作PPT。
學生方面:自行搜集有關長征的資料,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說給父母聽;學生代表分享“我與大橋”的故事。
1.教師出示瀘定橋圖片,講述相關內容:有一座橋,由13根鐵鏈和木板搭建而成,這就是位置及其重要的瀘定橋,紅軍戰士在這里“飛奪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關鍵勝利,徹底粉碎了敵人想要一舉殲滅紅軍的企圖。現在就讓我們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走近這座橋。
2.教師結合長征路線圖,闡述背景并播放視頻: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1935年5月,紅軍來到大渡河邊,由于時間緊迫,毛澤東下令紅軍必須火速奪取瀘定橋。此時,紅軍戰士們經過長途跋涉已經精疲力竭,身上的衣服也染上了炮火的黑色印記,但是瀘定橋非奪不可且迫在眉睫。面對如此情形,紅軍戰士們英勇無畏、視死如歸。進攻開始了,對面的敵人彈藥充足,早已做好準備,似乎就等著紅軍戰士們自投羅網,這邊的戰士們毫不畏懼,順著鐵鏈,冒著槍林彈雨,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就是憑著這股舍生取義的精神,他們終于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路上的關鍵性勝利。
學生答案預設:這些紅軍戰士實在是太勇敢了。他們團結一心,有的人掩護,有的人搭木板才過了橋,這種團結一致的精神令我感動。
4.教師繼續介紹長征中的其他精彩瞬間:精彩的故事不止一個,英勇的紅軍們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翻雪山、過草地,正是憑借著這種舍生取義的精神才有了長征的勝利。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信念的勝利。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長征路上的飛奪瀘定橋為載體,激發學生對革命史的興趣,引導他們體會紅軍戰士們舍生取義的精神,形成對長征精神的初步理解。
1.教師出示南京長江大橋圖片,結合圖片展開介紹:你們了解這座橋嗎?南京長江大橋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有“爭氣橋”之稱。
2.教師出示建橋時的圖片:那時新中國剛剛建立,技術落后,物資短缺,困難數不勝數,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尋訪一位建橋的英雄(播放視頻)。
視頻內容簡介:在南京長江大橋建造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其中有一位叫梅旸春的工程師。梅旸春畢業于清華大學,因成績優秀被派遣去美國深造。從1928年留美學成回國,到1959年收到周恩來總理簽發的“南京長江大橋總工程師任命書”,梅旸春整整等待了31年。據梅旸春的兒子說,梅旸春盼這個任命書盼得太久了。在收到周總理的任命書之后,梅旸春把全部心血都傾注于南京長江大橋上。不管身患多么嚴重的疾病,他都強撐著,堅持在施工一線。梅旸春的同事朱海濤老人也含淚嘆道:“梅總是累死的,他為了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1962年,梅旸春病逝于南京長江大橋工地。這是一座耗盡梅旸春生命的大橋。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終于通車。時間會鐫刻下梅旸春的名字,像一部詩篇、一段傳奇。
3.教師:看了這段視頻,你有什么想說的?
學生答案預設:梅旸春真是太了不起了!環境那么艱苦,這些建橋人都沒有放棄,這就是艱苦奮斗的精神,也是長征精神的傳承。
4.教師: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正式通車,對于南京人來說意義非凡。那么生活在大橋邊的我們又對大橋了解多少呢?小組合作探究并匯報。
5.學生代表分享“我與大橋”的故事。
提示:這個學生雖然6歲才來南京,但是在老家時就經常聽爺爺奶奶提起南京長江大橋,對這座大橋有著特殊的印象。2018年,恰逢南京長江大橋重修通車,于是她走大橋、畫大橋、頌大橋,用各種方式訴說她與大橋間的不解之緣。
6.教師總結:大橋是一座“爭氣橋”,它象征了中華民族在面對苦難時艱苦奮斗的民族之魂,和長征精神一脈相承,鼓舞著中華民族不斷前進。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學生所熟知的南京長江大橋為載體,將看似枯燥無聊的黨史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讓學生感知建橋的不易,感知在黨的帶領下新中國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面貌,體會中國人艱苦奮斗的精神。
1.出示港珠澳大橋圖片并講述故事:時間定格在2018年,港珠澳大橋通車。要想成功建橋,關鍵要鋪設穩固的海底隧道。從1910年美國建成世界第一條沉管隧道以來,100多年時間里,全世界只建成不到200條,我國在這方面的經驗更是一片空白。于是工程師林鳴就帶領團隊外出學習,可是對方卻只讓在三四百米以外的海上駐足眺望。唯有自主研發才能攻克難關!從那天起,他們將自己關在幾間臨時工房里,一年多時間召開了300多次會議,開展了無數次的模擬實驗,廢寢忘食,終于,研究報告出來了。然而有專家卻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他們的反對:“沒有經驗,你們有什么資格來創造一個新的結構?”面對質疑,林鳴和他的團隊又開始了200多個日夜的試驗研究,經過2年的堅持,國內外專家得出共同結論:中國人的方法是一個科學的方法,這是一種全新而又可靠的技術手段。變“力所不能及”為“力所能及”,林鳴做到了,一舉實現了我國外海沉管安裝技術從零到領先的跨越,建橋的工作也有序地進行。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體現了中國綜合國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也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這是一座圓夢橋、復興橋,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2.學生自由談感受。
3.教師出示新中國發展的數據圖,引導學生感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的現實。
4.教師提問:同學們是祖國的未來,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怎樣去踐行和傳承長征精神呢?
學生答案預設:努力學習;強身健體;不拋棄不放棄;等等。
5.教師總結:是的,我們要學習豐富的知識,鍛煉健康的體魄,培養堅強的意志,勇敢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今天我們從中國橋看中國精神,真是“厲害了,我的橋”,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得不贊嘆一句“厲害了,中國共產黨”。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強大的中國!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港珠澳大橋為線索,帶領學生感受中國科技的發達和中國人民的智慧,以此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勇擔新時代的強國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