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心語 譚文豪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應用心理學系 四川綿陽 621010)
自從2012年,我黨推出了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目標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一直被放在國家總體規劃的重要位置。生態文明的建設是基于目前地球資源短缺、污染嚴重、生態破壞的嚴峻形勢,要求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環境心理學認為,“意識決定行為”這一心理學定律同樣適用于環境保護領域。有研究者認為,公民的環保意識越強越有利于環境保護[1]。青年大學生作為促進國家改革、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肩負著引領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也成為了國家面向未來的重要課題之一[2]。以往對于大學生環保意識的調查研究卻發現,大學生對于生態環保的認知較膚淺,環保意識淡薄[3],因此對于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調研具有重要意義。這為如何更好地開展大學生環保意識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未來可在此基礎上開展針對性地教育工作。
親環境行為是指個體盡量降低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行為或積極參與有益于環境的行為[4],而影響親環境行為的因素主要有環境認知、環境態度、環境參與度和情境因素[5]。以往研究發現,社會責任感是預測親社會行為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親環境行為是親社會行為的一個方面,社會責任感自然會影響親環境行為。且田虹學者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企業的環境責任感知對員工的親環境行為有顯著的促進作用[6]。高責任感的個體,會更好地將保護自然視為自己的責任,他們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踐行生態文明的責任,環保意識也會更強。因此,本研究假設社會責任感會對環境意識產生一定的影響。
自然聯結是指個體感覺到自我與自然一體化的程度,反映了個體把自然納入自我意識當中的程度,這與我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共性也有差異[7]。自然聯結是當今環境心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自然聯結越強的個體,更能覺察到自己與自然之間的聯系,體悟到人與自然之間的深厚情感,環保意識會越強,環保行為也就隨之增多。因此本研究假設,自然聯結同樣可以顯著預測大學生的環保意識。
基于以上文獻研究背景,本文擬探討社會責任感、環保意識、自然聯結之間的關系,為環保意識研究與教育提供一定的研究參考。
本研究采用整體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西南科技大學的大學生作為被試,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18份,有效率為79.5%,平均年齡為20.43±3.33,其中男生175人(占比55%),女生143人(占比45%)。
1.大五人格量表中“盡責性”分量表
由John等人在1991年編制,該量表一共12個題項,采用5點計分,從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說明社會責任感越高。
2.自然聯結量表
李娜和吳建平修訂的自然聯結量表[8]。該量表共包含14個題目,采用5點李克特計分,評分從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單維結構,無反向計分條目。計算所有項目的均分,被試得分越高表明個體自然聯結性越強。
3.大學生環保意識問卷
采用李霞編制的大學生環保意識問卷[9]。該問卷由26個題目組成,包括3個維度: 環保科學意識、環保哲學意識和環保倫理意識。問卷采用5點李克特計分,評分從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計算3個子維度的均分,大學生環保意識的分數由三個子維度的分數合成,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環保意識越強。
將盡責性、環保意識、自然聯結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盡責性、自然聯結、環保意識三個變量之間呈現兩兩顯著的正相關。

表1 盡責性、自然聯結、環保意識之間的關系
由于中介效應存在的前提是中介變量與自變量、因變量三個變量之間兩兩存在顯著的相關,自然聯結與盡責性相關,與環保意識相關,同時盡責性與環保意識也存在相關,這說明,自然聯結可能是盡責性與環保意識的中介變量。
首先,采用Hayes(2012)編制的SPSS宏中的Model4(Model4為簡單的中介模型),在控制年齡、性別的情況下對自然聯結在盡責性與環保意識之間的中介作用進行檢驗,結果盡責性能顯著正向預測環保意識(B=1.15,t=8.12,p<0.001),且放入中介變量自然聯結(B=0.79,t=7.24,p<0.001)之后,盡責性同樣能顯著預測環保意識(B=0.56,t=5.49,p<0.001),盡責性對自然聯結的預測顯著(B=0.75,t=9.74,p<0.001),且盡責性的直接效應以及自然聯結的中介效應的bootstrap95%的置信區間上下限均不包括0(見表2),表明盡責性不僅可以預測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并且可以通過自然聯結預測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自然聯結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52%,表明自然聯結在環保意識與盡責性之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表2 總效應、直接效應、中介效應分解表
本研究發現,盡責性和自然聯結均能正向顯著預測大學生的環保意識,且自然聯結起到中介作用。高社會責任感的個體會傾向于認為自己對自然環境負有責任,并將這種責任內化于心,以一種生態責任感主動承擔保護自然的責任[10],而社會責任感較低的大學生則相對來說缺乏這種主動承擔的意識。盡責行為的出現不僅可以給他人帶來更多愉快的感覺,而且也可以引導個體主動領悟到更多的社會支持[11]。已有研究發現,個體感到在社會中被支持、被尊重和被理解的積極情緒體驗可以轉化為人際感恩,人際感恩可以促進個體整體感恩水平的提升[12],而感恩則通過利他行為或利他態度展現出來。親環境行為這類行為自然會受到感恩的影響。另外,自然聯結與感恩、親環境傾向顯著正相關[13]。體驗到與自然的一體和聯系后,個體會深切地感受到自然界的靈性,一花一草皆生命,而生存的家園——地球,正在遭受嚴重的污染和破壞,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則會相應地被激發,認為“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在日常生活中會去注意如何“低碳出行”,關注環境保護的消息,環保意識也會相對地提高。作為高校教育者不僅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重要地要積極開展實踐課堂,只有真正地接觸到了這樣的自然課堂,學生們的認知才會得到相應的改變。周子玉研究者發現,大學生的參與環保意愿雖強,但是卻缺乏環保的具體知識且環保行動力差。大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雖然認同環保理念,但是卻真正難以做到身體力行,將低碳環保的理念付諸行動[14]。這也許給高校環保教育帶來一定的啟示,不僅僅要從思想上去給大學生們傳授環保相關常識、環保理念,同時也要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主動地將環保理念踐行于日常生活。例如,在思想層面上,學校可以設立一些環保社團,以少數學生帶動大多數學生,在學生群體中形成一個環保組織;積極開展環保相關內容的講座,以風趣幽默的方式給學生普及一些基本的環保知識;打造綠色低碳環保的校園文化,鼓勵學生設計綠色產品并積極在校內投入使用,激發學生們保護自然的參與感、成就感、責任感。在行動層面,通過戶外的田園實踐課,讓學生真正地走出書本課堂,走進大自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有調查顯示,青少年群體之所以較少地進行親自然活動的原因有兩個:客觀上缺乏組織者的帶領,主觀上缺乏親近自然的動力[15]。學校作為學生組織的頭號帶領者,更應該積極地開展組織活動,設計豐富有趣的課外活動,帶領學生們熱情地融入與自然的交匯,在游戲、實踐中激發大學生的環保責任之心,通過與大自然的接觸促進學生與大自然的聯結,因此更加熱愛自然、保護自然。
本研究通過調查社會責任感、自然聯結對于大學生環保意識的影響,對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示。環保教育不僅僅要停留在宣傳層面,更應該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內心,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調動學生的責任感、參與感,讓學生從內心自然而然地愿意去保護環境,這樣的環境教育才具有長期意義。同時,高校教育也應該多組織課外活動,加強學生與大自然的聯結,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環保意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