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聰
(深圳市龍崗區南灣學校 廣東深圳 518114)
黨的教育方針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從教育的大局出發,美育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德為先”教育戰略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美術老師,將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在教育教學中,是責任,是義務,更是擔當。
我國正朝著民族復興宏偉大業大踏步邁進,培養實現這一偉業的全面發展人才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顯得無比重要。基于這一歷史機遇,筆者認為,作為新時期人民教師,為國培育德才兼備之人才,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讓愛國主義旗幟高高飄揚在美術課堂中,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更是中小學美術教育的責任。
從學科素養角度來看,美術教育不僅能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還能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藝術熏陶。藝術的最高目標就是使人們更深地懂得生活,懂得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進而更加熱愛生活。因此,德育不能單憑理論灌輸,初中美術教學融合愛國主義教育是具有豐富德育內涵的。從教十多年來,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除傳授美術知識與技法外,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質,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是我一以貫之的認識和實踐。
美術欣賞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是通過對中國歷代優秀美術作品的賞析,讓學生深刻認識我國美術歷史的發展進程,從而進一步感受中國歷史與藝術的博大精深。教師需要進行有意識地引導,讓學生們理解、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精選美術教學素材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加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初中美術欣賞課有很多富有愛國主義內涵的生動素材,教師引導探尋美術經典背后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情感的熏陶。比如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圖1),描繪著旭日東升時,神州大地的美麗圖景。畫面上的一輪紅日金光燦爛,普照大地;高山峻嶺上白雪皚皚;逶迤起伏的萬里長城,奔流不息的莽莽黃河,揭示著氣象萬千的祖國大地何等嬌美!老師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感受到祖國大地宏偉壯闊,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使學生對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另一方面,學生能夠在這壯麗雄闊,地大物博、勃勃生機的畫面中,結合如今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能夠深刻體會到身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圖1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從五四運動到建黨百年,紅色題材的文藝經典作品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在教學實踐中,非常重視從美術經典中挖掘紅色記憶素材。用“以畫為體,以史為魂”的教育方式,禮贊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篳路藍縷、艱苦奮斗,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人類發展史上奇跡的光輝歷程。
美術經典從表面看,是創造者通過視覺表達的方式,向世人傳遞著一段歷史,但其更深遠的意義和價值,是對一個民族歷史記憶的喚醒與延續。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艱苦奮斗的歷程和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從這些輝煌燦爛的歷史記憶中,也能看到美好的未來。例如,在一次美術課堂上對雕塑作品進行欣賞,向學生展示出了一段革命的歷史畫卷。作品是我國現代雕塑家潘鶴的作品《艱苦歲月》(圖2),作品表現的是長征途中,一老一少兩戰士苦中作樂,相依相偎的場面。雕塑中看到了老紅軍吹著笛子,小戰士凝神傾聽;還有軍帽的殘破、軍衣的襤褸、腳丫的裸露、嘴唇的干裂,所有這些都表現了紅軍長征時的艱苦生活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同學們想想過去的艱苦歲月,對比現在的美好生活,無不體驗到民族英雄的大無畏革命斗志和前仆后繼的革命意志。

圖2
美術教育是一項塑造人靈魂的工程。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既要利用好教材中已有的美術作品,更需要教師深挖教材,從浩如煙海的美術經典作品中選好素材。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民族的歷史,國家的命運,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讓愛國主義旗幟在美術課堂上高高飄揚!
從古至今,藝術的發展總是緊扣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在初中美術教材中處處呈現著歷史推動藝術,藝術在歷史中沉淀的畫面。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漢藏兩族人民和諧相處的場景。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的同時,也為藏族人民帶去漢族先進的勞動技術,推動了藏族人民的經濟發展,促進了漢藏兩族關系越來越友好,來往越來越密切,反映了各族人民要求團結統一的美好愿望。這一歷史畫作充分向世人證明我國自古以來就向往民族團結,讓學生們感受到畫作中蘊含著的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而增強學生對各民族能保持平等友好、和諧共生的意識。

從河北趙縣的趙洲橋,到明清兩代的故宮;從陜西半坡淺穴遺址,到祖國的萬里長城,它們就像一個一個歷史的見證者和傾訴者,述說著祖國繁榮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激發著學生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在《沉雄瑰麗的中國青銅藝術》一課,古代青銅不僅集科學與藝術之大成,展示了中國古代藝術的魅力,也是世界美術史上的奇葩。千百年來,中國古代青銅器凝聚了古代工匠們藝術與智慧的結晶。民族厚重的文化凝聚所體現出來的勤勞、和平、公平、法治等思想,正是愛國主義的光輝閃耀。在上《中國世界遺產之美》一課時,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視聽效果,讓學生領略我國世界遺產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美術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美術作品中的“美”,讓學生探索藝術的真諦,創作出美的作品。學生在美術創作過程中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得到極大程度上滿足,更能從中陶冶其愛國主義情操。如《奇妙的水墨世界和情與意的交融》章節中,在賞析中國畫美的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感受古人繪畫意境,在創作中體驗中國畫的魅力。中國畫歷史悠久,體現了當代畫家高超的技藝、絕美的意境、深厚的內涵,這些都是前人繪畫經驗的積累,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畫講究傳神達意,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當時的藝術技藝,教師可以因材施教,解析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中國畫作品,讓學生們從畫中學,從畫中悟,從畫中發現中國最真實的藝術瑰寶,從而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美術教育既是基礎教育,又是一門綜合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愛國主義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接受美術教育熏陶過程中獲得德育,產生道德和情感的共鳴,是美術課堂應追求的素養目標,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總之,作為新時代美術教師,把黨的教育宗旨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是教育者之責任。要立足課堂,立足課程改革,通過美術教育去促進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突出德育的目的,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力量,讓愛國主義旗幟永遠的、高高地飄揚在美術課堂這塊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