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好/河南省新野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473500
戈林興/河南省新野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473500
隨著我國農業結構調整改革,畜牧業發展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隨著市場對羊肉、羊皮、羊毛等畜產品需求量不斷上升,綿羊養殖規模也朝著集約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目前,隨著綿羊飼養數量不斷增多,疫病防控成為羊養殖業中亟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在羊群疫病防控中,布氏桿菌病作為一種人畜共患病在羊養殖業中具有一定流行性,嚴重阻礙了羊養殖業的發展甚至對社會公共衛生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對于綿羊布氏桿菌病的防控在綿羊生產養殖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布氏桿菌病屬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常見傳染病,在我國屬二類動物疫病。該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嚴重危害綿羊生殖系統、淋巴系統,感染羊群生產性能嚴重下降,對養殖人員也存在感染的可能性。基于此病的發生和流行會給養羊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也會挫傷養殖戶的積極性。因此,在畜牧生產和臨床獸醫防治中一定要對布氏桿菌的防治引起重視。
布氏桿菌病呈地方流行性,睪丸炎、關節炎、流產為綿羊感染布氏桿菌后主要臨床特征。布氏桿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常溫下可存活1~3 個月,60℃經30min 即可將其殺死。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為確診患病羊和帶菌動物。布氏桿菌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破損皮膚等進行傳播。在獸醫臨床中發現,患病母羊的胎衣和陰道內的分泌物中常含有大量布氏桿菌,這些分泌物的排出會對圈舍內的地面、器具造成污染,對于易感動物是潛在的危害。有文獻報道,患病公羊的精液內也可存布氏桿菌,可通過配種進行傳播。
有研究表明,母羊感染布氏桿菌布的概率要明顯高于公羊,尤其是初產母羊的發病率尤為高。母羊在患病后通常會發生一次流產,同時還會伴發乳房炎和胎衣不下等癥狀。公畜感染后則發生睪丸炎,精子質量下降或出現無精癥,嚴重影響生殖能力。布氏桿菌病的發生與傳播通常是由于缺乏科學飼養管理、羊舍內過于寒冷潮濕以及羊群過于擁擠等因素引起。患病綿羊感染后,產肉量、產毛率、產絨量和產奶量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嚴重阻礙了羊產業的發展,也直接影響到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為此,對于綿羊布氏桿菌病的防控勢在必行。
臨床獸醫學研究表明,妊娠母羊患病后通常在其妊娠3~4 個月時會發生流產,流產前期孕羊陰道黏膜紅腫,陰道內可見大量灰白色黏性分泌物,患病公羊主要表現為附睪炎以及睪丸炎,睪丸存在劇烈的熱痛感,同時明顯腫大,自身配種能力也逐漸降低。
對患病羊進行剖檢可見,流產胎兒的肌間及皮下部位充滿了黏性漿液,胎兒胸膜腹腔內存有淡紅色液體并混有纖維素,胎衣上出現纖維素絮狀物,胎膜明顯變厚,可見出血點。患病母羊子宮黏膜表面可見大量分泌物,粘膜表面增厚、混濁。患病公羊的精囊上可見壞死灶和出血點,睪丸以及附睪部位存在明顯化膿。
3.1 樹立科學養殖理念在基層,布病的防控與凈化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開展。對于企業領導、養殖戶來說一定要樹立科學“養防結合,防重于治”的科學理念武裝頭腦。需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羊群定期進行采血檢測和診斷,對于發現陽性病例的羊只要及時淘汰。面對此種情況,在基層調研中發現,許多綿羊飼養戶和部分養殖場往往會出現檢測不定期,檢測科學的現象或是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這一項工作不能長期科學地堅持進行下去,就為布氏桿菌的發生和傳播帶來可乘之機,埋下隱患的種子。
3.2 加強對羊群的飼養管理在畜牧生產方面,要對綿羊生存的圈舍內外定期開展消毒和糞便的清理工作。根據羊群生長不同階段制定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和通風情況,按照羊群個體大小合理安排飼養密度以及運動場。在喂養方面,要對綿羊進行全價飼料的營養配比工作,蛋白質飼料、能量飼料、粗飼料、青貯飼料、維生素飼料、礦物質飼料要進行合理搭配,還要在飼料中適當添加一些像黃芪多糖、葡糖糖氧化酶、地衣芽孢桿菌等有益物質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機體抗病性。飲水要保證清潔衛生,對于半開放式圈舍,北方冬天較為寒冷,要做好圈舍的保溫和飲水的溫度把握。
3.3 加強免疫接種獸醫相關部門和人員要對不同地區的布氏桿菌病的流行病學情況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查和檢測。在摸清綿羊布氏桿菌的流行病學情況后,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對羊群定期、定量地進行免疫接種。接種的疫苗要保證來源可靠,注射的劑量和方法要保證精準有效。在注射疫苗后的地一段時間,要定期對羊群進行免疫抗體檢測,對于免疫失敗或抗體滴度較低的羊要進行二次免疫。對于羊布氏桿菌的初篩可選用凝集試驗,對于規模化養殖場可采用間接ELISA 進行確診。

3.4 建立引入檢疫體系隨著綿羊養殖數量不斷增加,各個省市、區縣間羊只調運也較為頻繁,這為布病的防控工作帶來一定困難。在畜牧生產中,一些飼養戶和養殖場在跨省、跨市調運羊的時候并沒有對引進的羊群進行疫病檢疫,引入場之后也沒有進行隔離觀察和布病的檢測就直接混群飼養,這樣大大增加了健康羊群感染布病的可能性。基于此種情況,對于跨省市、區縣引入的羊群要進行嚴格的實驗室檢疫后,確認沒有布病陽性病例后方可進圈混群飼養,對于篩查出的陽性病例要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
3.5 加強病畜處理、消毒環境在綿羊養殖生產中一定對患病綿羊進行合理處理以及加強綿羊生存環境的消毒舉措,結合現如今養殖情況要做好以下幾點內容:一是要及時切斷感染源,加強對病畜的隔離、撲殺和無害化處理;二是要做好合理消毒措施,患病母畜所排出的分泌物等進行嚴格的消毒殺菌或深埋處理,從源頭上遏制病原的蔓延。根據布氏桿菌的生物學特性,選擇有效的消毒藥物;三是加強易感人群的管理,在處理患有布魯氏桿菌病的牲畜時,防疫人員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工作,穿好防護服、佩戴好防護用具,長期與羊群接觸的防疫人員要定期體檢,避免人感染布氏桿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