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元元,王海營,趙永旺,黃祥國,高祥璐,譚慧超,胡 潔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永州 425000)
自2016年以來,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眼視光技術專業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改革,提出“立足服務國家戰略、服務行業需求、服務學生發展,培養工學結合、德技并修的眼視光技術人才”培養目標。以培育眼視光技術專業實用技術專門人才、工匠精神和服務社會為宗旨,以培育現代職業教育德技并修型人才為目標,提出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本位的育人理念,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構建德技并修育人模式。
為保障眼視光技術專業德技并修育人模式構建及順利實施,眼視光技術專業依托湖南省一流專業群,投入資金180多萬元,圍繞眼視光技術專業人才培育開展多層面、多維度的研究與實踐。先后建立2家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與多家行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建立4家企業合作基地,進行產教融合,培育德技并修型人才。構建并實施了“二個交叉、三個融入、二個共同體”的眼視光技術德技并修“二三二”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科交叉促進知識交叉為著力點(二個交叉),大力推進培養方案、培養過程和評價體系融入德技并修思政元素(三個融入),形成了眼視光技術專業育人新體系;匯聚國內外科教資源,構建了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共享型“學術共同體”和互動型“學習共同體”(二個共同體),開辟了眼視光技術專業育人新途徑(見圖1)。
圖1 德技并修育人模式構建與實踐總體思路
課題組對全國眼視光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與需求進行調研,重點對開設眼視光技術專業的院校、行業企業開展調查研究,充分借鑒其他院校的經驗,結合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具體情況,立足主體需求,形成以生產型實訓基地為依托、產教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和技術培育路徑,為眼視光技術專業育人模式提供基礎性的框架;為眼視光技術專業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產教融合背景下眼視光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眼視光技術專業育人方式奠定基礎。
圍繞眼視光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形成完善的育人體系,開發了一系列課程,包括驗光技術、眼鏡定配技術、接觸鏡驗配技術,在眼視光育人方式構建的關鍵節點上取得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呵護好孩子的眼睛,讓他們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由此可見,眼視光行業人才培養十分重要。
目前眼視光專業發展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眼視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能適應時代、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存在人才培養前瞻性不足、課程設置和社會需求脫節等問題。因此,在工學結合、德技并修的大趨勢下,如何構建人才培養機制,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近視率為:小學生近視率為45.7%,初中生近視率為74.4%,高中生近視率為83.3%,大學生近視率則高達87.7%。2019年,湖南省開設眼視光專業的高校有4所,應屆畢業生不足200人,可見,眼視光專業人才需求量之大。
2019年6月,教育部發布《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育人機制,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職業院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應強化職業教育德技并修意識,全面貫徹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教育思想與育人機制,培育德才兼備的高技能人才[1]。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2]。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開設勞動教育修身與實踐課程,該課程強化學生勞動觀念,弘揚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強調全身心參與,手腦并用,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強化學生自立自強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鼓勵創新創造。服務性勞動教育要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技能,服務他人和社會,強化社會責任感。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多元育人模式可以實現技術與技能的有效傳授,可以解決“學與用”脫節問題。產教融合多元育人,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理論—實驗—實踐”教育教學體系,培育學生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使學生不僅掌握技術技能,還能了解市場、企業、職業文化與道德;讓學生在校期間便可進入企業的崗位環境中工作,培育學生專業技能與操作能力,讓企業文化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從而實現無縫銜接。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眼視光技術專業與豪雅視光學苑、愛爾眼科等企業開通了視頻授課、專業疑難解答、見習實習現場答疑等互動模塊,實現了專業教師、學生與技術員憑借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在線學習與交流,彌補了原來必須依靠電腦才能實現網絡服務的缺陷,做到了育人形式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靈活性。企業導師既要傳授專業技能知識,又要將相關職業品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交流中。
“親其師則信其道”,一個有堅定理想信念、道德情操高尚、學術水平高超、技能精湛的老師才能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職業院校應鼓勵教師參與各類專業、教學相關培訓與學術交流會議,提升教師教育科研水平;鼓勵教師走出去,提高教師專業素養;鼓勵教師下企業頂崗實踐,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增加職業院校教師培訓經費,為教師成長提供保障,加大對教師的培育力度,建設好“雙師型”教師隊伍,推動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3]。
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社會服務能夠鍛煉師資隊伍,擴大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增強學校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和優秀學生的吸引力,為校企合作提供正能量。
構建并實施“二個交叉、三個融入、二個共同體”的眼視光技術德技并修“二三二”人才培養模式,以生產型實訓基地為依托、產教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和技術培育路徑,為眼視光技術專業育人模式提供了基礎性的框架,實現了教育、管理、服務一體化,在全國高校起到了示范作用,產生了廣泛影響。近期,永州市眼鏡行業協會已經正式委托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眼視光技術專業在現有工作和項目基礎之上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使學校能夠真正為服務永州做出貢獻。
以就業需求為導向,通過機制創新,使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有效對接,構建了產教融合人才培育模式和技術培育路徑,有效解決了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嚴重脫節,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標準與行業企業用人標準錯位等問題,使得學校與企業實現有機銜接[4]。
以服務社會需求為切入點,強化學生利益、情感和價值認同基礎上的接受;通過建立學生人格優化教育系統、實施紅色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等,增強課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通過產教融合,建立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通過公益服務,形成“2+1”公益服務模式,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我們以培育德技并修型人才為目標,探索了具有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的人才培育方式,逐步形成了以就業為導向、職業為本位的育人理念,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不深入,產教融合不是單純的校企合作,是需要職業學校根據所設專業,積極開辦專業產業,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
本項目通過對眼視光技術專業育人方式的創新,使企業與學校、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能相互認可,實現了讓學生完成從學校人、自然人到社會人、職業人的轉變。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口和勞動口“老死不相往來”,明顯的體制性障礙造成“證出多門”又互不相認,證書名目繁多、管理混亂,優質資源共享難以實現。
本項目通過改革育人方式,突破職業資格證書局限,構建起連接學歷、能力、素質的紐帶和橋梁,促進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及社會優質資源的共享,降低個人學習成本和社會人力資源開發總成本,避免學習者“為證書所累”。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重點已經轉移到提升質量的新階段。但職業教育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不對接,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標準與行業企業用人標準錯位,造成教育市場與勞動力市場脫節。
通過構建學習項目框架和系統解決方案,實現了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5]。
我校眼視光技術育人方式得到湖南省開設眼視光技術專業的高校高度認可,并被借鑒和應用,兄弟院校與企業先后邀請王海營教師進行專家講座與論證,共同進行了國家眼視光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除此之外,眼視光技術專業產教融合性人才培養模式、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為其他院校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他高職院校也緊隨步伐,進行育人方式改革。
本項目自啟動以來,受到相關院校、行業、培訓機構的持續關注,取得的成果也得到同行的高度認可。愛爾眼科、寶島眼鏡、永州愛眼城眼鏡、舒目眼科等企業均與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眼視光技術專業簽訂了產教融合相關協議,共同培育學生。
眼視光技術專業開展公益視力篩查和近視防控知識講座等社會服務活動30余次,為3萬余人開展視力篩查并建立眼健康檔案,覆蓋永州市各個市、縣區,截至2020年8月,共計對32 591人進行篩查,查出近視率為19.52%,弱視率為0.37%,共計對28名弱視兒童提供訓練方式,使其恢復至正常視力。
建設了3門核心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庫、2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3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立項省、市、校級科研項目7項,發表相關論文20余篇,主參編教材2本,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6項,在校學生規模以每年30.6%的速度遞增。
德技并修育人模式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完善,在實效上還需進一步跟蹤反饋,通過不斷的改革創新,真正使眼視光技術專業學生做到德技并修,推進學生專業素質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