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柳
(惠州市中心血站,廣東 惠州 516003)
臨床使用的紅細胞制品中,較常用的是洗滌紅細胞,即使用等滲溶液洗滌懸浮紅細胞或全血,經過3~6次洗滌,將部分非紅細胞及大部分血漿成分有效去除后制備的血液制品。洗滌紅細胞主要用于腎功能不全、血漿蛋白過敏以及有非溶血性發熱反應患者的輸血治療,所以洗滌紅細胞質量會對臨床用血安全造成嚴重影響[1]。有研究證實,紅細胞離體后,隨著儲存時間的不斷延長,會出現一定的儲存損傷[2],但目前《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3]中,僅對用于制備洗滌紅細胞的全血保存期做出明確規定,對制備洗滌紅細胞的血液儲存時間沒有要求。基于此,本研究就血液儲存時間對洗滌紅細胞制備效果造成的影響做如下分析。
本研究所用血液樣本均選自2018年1—11月惠州市中心血站采用ACD-B方保養液采集的全血制備的400 mL懸浮紅細胞血液樣本,并依據保存時間進行分組。將保存時間<7 d的樣本設為甲組,7~14 d的設為乙組,15~21 d的設為丙組,在每組樣本中各隨機選取35例。懸浮紅細胞袋無破損、滲流,血液外觀無異常,且均在有效期內。
研究所用的材料與儀器: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北京安通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四聯袋0.9%氯化鈉溶液(蘭州偉慈制藥有限責任公司),血漿游離血紅蛋白試劑盒、腦脊液與尿蛋白測定試劑盒由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iChem-53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市庫貝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GF45全自動血液成分分離機(遼陽友聯制藥機械有限公司)、FA2204B分析天平(鄭州萬博儀器設備有限公司)、DT5-6離心機(北京時代北利離心機有限公司)、HH-S3三用恒溫水浴箱(上海梅香儀器有限公司)、LBY-BX激光衍射紅細胞變形儀(北京普利生儀器有限公司)。
洗滌紅細胞制備:將洗滌溶液聯袋分別標記為1、2、3、4號,將1、2號溶液擠進3、4號袋中,排空1、2號袋備用,并使用無菌接合機將洗滌溶液聯袋與待洗滌紅細胞懸液袋相連,將100 mL洗滌溶液移至紅細胞袋內,夾閉導管,搖勻后,以3 500 r/min的速度離心5 min,之后置分漿夾內,提取上清液后移至空袋,再次將150 mL洗滌溶液加入紅細胞袋中,使其與紅細胞組織充分融合,夾閉導管。經過3次離心、洗滌后,加入適量0.9%氯化鈉溶液,充分搖勻,經熱合斷離后裝入專用配血管,留樣檢測。每組樣本均在洗滌1 h后,對其紅細胞回收率,白細胞及血漿蛋白清除率,洗滌紅細胞容量,血紅蛋白、上清蛋白質含量,溶血率,洗滌前后紅細胞變形指數進行檢測。
血紅蛋白與白細胞比容由全自動血細胞計數儀進行檢測,與洗滌后血液重量進行對比,計算血容量;洗滌紅細胞容量=(洗滌后重量-空袋重量)/血液比重;紅細胞回收率=洗滌后紅細胞濃度/洗滌前紅細胞濃度×100%;血漿蛋白清除率=({1-血細胞比容)×洗滌前血漿蛋白含量}×100%;白細胞清除率=({1-血細胞比容)×洗滌前白細胞含量}×100%;溶血率=({1-血細胞比容)×血漿}/總血紅蛋白濃度×100%;上清蛋白質含量=上清蛋白質濃度×容量×10-5;血紅蛋白含量=血紅蛋白濃度(g/L)×容量×103。
3組洗滌紅細胞回收率、血漿蛋白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丙組相比,甲、乙組白細胞清除率較高、溶血率較低,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洗滌紅細胞回收率、溶血率、血漿蛋白及白細胞清除率比較(±s,%)
表1 3組洗滌紅細胞回收率、溶血率、血漿蛋白及白細胞清除率比較(±s,%)
組別 血漿蛋白清除率99.12±0.53 99.08±0.87 99.01±0.46 0.261 0.771甲組乙組丙組F值P值35 35 35 n 紅細胞回收率83.06±3.12 82.97±5.26 84.11±4.73 0.706 0.496白細胞清除率89.41±2.87 88.02±3.46 86.54±3.12 7.223 0.001溶血率0.11±0.05 0.12±0.07 0.18±0.10 8.649 0.001
比較3組洗滌紅細胞容量、血紅蛋白及上清蛋白質含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洗滌紅細胞容量、血紅蛋白及上清蛋白質含量比較(±s)
表2 3組洗滌紅細胞容量、血紅蛋白及上清蛋白質含量比較(±s)
組別 洗滌紅細胞容量(mL)249.83±8.32 248.72±9.05 248.91±8.14 0.170 0.844 n甲組乙組丙組F值P值35 35 35血紅蛋白含量(g)49.04±7.87 49.00±7.96 48.54±7.53 0.045 0.956上清蛋白質含量(g)0.25±0.17 0.27±0.16 0.33±0.15 2.364 0.099
甲、乙組洗滌后紅細胞變形指數與洗滌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丙組洗滌后紅細胞變形指數低于洗滌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組洗滌前紅細胞變形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洗滌后紅細胞變形指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洗滌前后紅細胞變形指數比較(±s)
表3 3組洗滌前后紅細胞變形指數比較(±s)
時間n F值P值洗滌前洗滌后35 35 2.100 19.091 0.128 0.001 t值P值甲組0.42±0.03 0.41±0.02 1.641 0.105乙組0.40±0.04 0.39±0.03 1.183 0.241丙組0.41±0.05 0.37±0.03 4.058 0.001
輸血是臨床經常使用的治療方案,而洗滌紅細胞是常用的紅細胞制品,在治療因血漿蛋白、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引起的過敏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4]。使用0.9%氯化鈉溶液洗滌懸浮紅細胞,可清除大部分白細胞、血小板以及血漿成分,應用于有特殊輸血要求的患者,避免出現過敏、非溶血性高熱等,保障臨床輸血安全。新國標對成品洗滌紅細胞的上清蛋白質及血紅蛋白含量做出明確規定,并增加了溶血率低于0.8%的要求,但沒有規定血液儲存時間。有研究證實,用于制備洗滌紅細胞的血液在保存過程中,受多因素影響會使紅細胞出現不同程度的保存受損[5-6],并且產生潛在有害物質,對血液質量造成影響,進而給臨床用血安全帶來隱患[7]。
本研究結果顯示,甲、乙組白細胞清除率高于丙組,溶血率低于丙組(P<0.05),而3組血漿蛋白清除率、洗滌紅細胞回收率、洗滌紅細胞容量、血紅蛋白及上清蛋白質含量無明顯差異(P>0.05)。由此表明,原料血儲存時間越長,制備的洗滌紅細胞溶血率越高,白細胞清除率越低。分析原因可能是紅細胞脆性會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而升高,在制備過程中,因機械碰撞而遭到破壞,并且紅細胞滲透壓在去除保養液以及原血漿后,也容易發生改變,進而出現溶血現象[8]。血液在儲存過程中,紅細胞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儲存損傷,產生棘形紅細胞,使紅細胞囊泡化,壽命相應縮短,影響其運輸與釋放氧的能力,影響制備質量[9]。相關研究表明,儲存時間在10 d內的紅細胞結構較完整,且生理功能正常,細胞膜承受離心壓力的能力較強,不易在離心過程中受到損傷。為了保證洗滌紅細胞質量,應使用14 d的庫存血制備洗滌紅細胞,同時在制備過程中,嚴格按照要求操作,重視操作的規范性,保證制備的洗滌紅細胞與國家標準相符。
本研究結果顯示,甲、乙組洗滌前紅細胞變形指數與洗滌后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丙組洗滌后紅細胞變形指數低于洗滌前(P<0.05);3組洗滌前紅細胞變形指數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洗滌后紅細胞變形指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紅細胞變形能力會隨原料血儲存時間延長而逐漸降低。可能是因為紅細胞具有變形性,庫存血的流變特征會因儲存時間延長而受到影響,尤其是紅細胞的聚集性以及變形性,所以導致紅細胞變形性降低,進而影響其運氧能力,降低洗滌紅細胞制備質量。而紅細胞變形性的降低,也會導致洗滌紅細胞在經過毛細血管時遭到破壞,降低輸血治療效果,甚至對患者的凝血機能造成影響[10]。
紅細胞變形程度對紅細胞制品質量產生影響,可能與血液儲存時間延長、制備過程中紅細胞受損有關。為了保障臨床治療效果,應保證制備洗滌紅細胞的庫存血儲存時間在14 d內。
綜上所述,原料血儲存時間可影響洗滌紅細胞制備質量,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溶血率升高,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建議使用儲存時間在14 d內的血液制備洗滌紅細胞,以保障臨床輸血安全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