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偉 ,武麗芳
(1.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2;2.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本科教學是麻醉人才培養的重要階段,麻醉醫學的高風險特點決定了本科麻醉實踐教學的重要價值及艱巨性。最新醫學教育研究證實[1-2],重視科學素養和科研能力培養是區別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所在。在不同專業臨床實習教學中,加強學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是當前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隨著高校在線課程建設的推進,翻轉課堂作為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效融合的一種模式,受到醫學院校一線教師的普遍關注與認可。為實現科研思維能力培養目標,本課題嘗試在本科麻醉實踐教學中應用基于科研思維的翻轉課堂,并評估其應用效果,旨在為提升本科麻醉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將內蒙古醫科大學進入臨床見習的2015、2016級麻醉專業70名本科生納入研究,年齡22~24歲,平均22.7歲。按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實驗組(n=35)和對照組(n=35)。兩組人口學資料(年齡、性別、生源地等)比較具有均衡性,入組后以統一試卷進行摸底考核,學習水平及信息技術水平基本相當,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展開實踐教學,對照組按照常規CBL模式實施臨床見習教學計劃,實驗組以科研思維培養需求為導向創建翻轉課堂。
1.2.1 實驗組(1)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教師準備。內蒙古醫科大學臨床教育專家和資深麻醉學導師團隊圍繞國內高校智慧型教育理念及“互聯網+教育”生態體系下在線課程建設的最新成果,構建科研思維視域下的翻轉課堂在線教學框架。教學路徑依據麻醉技術的運用訓練主題進行系統劃分,按基礎麻醉操作訓練、高級麻醉操作訓練及綜合麻醉能力訓練三大類進行課程設計,突出循證醫學論證和案例引導下的線上線下應用技能訓練。在構建教學模式的同時,以學科體系為基礎,進行同步教師準備。教師團隊全員通過基于SPOC的翻轉課堂培訓和網絡課程資源創建培訓,為科研思維視域下的翻轉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2)翻轉課堂實施要點。導師通過需求功能轉化方法細化翻轉課堂的實施步驟,突出碎片化、微型化、主題化的特征,具體如下:①課前根據臨床麻醉學教學章節精心錄制教學視頻,每個視頻對應一個技能主題(如呼吸管理、生命功能監護、麻醉危機急救技能、術后鎮痛等),盡量體現技能操作訓練目標、重點及難點,內容符合微課環境下“分項目、簡潔化、規范化”的要求,同時輔以3D模型、PPT、圖表等,最大限度地給學生良好的訓練體驗。②課前一周通過微信平臺將視頻發送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學生下載視頻資料后開展線下深度自主學習,通過反復觀看標準操作視頻或圖文,結合案例分析和文獻檢索完成課前準備。課上集中講授時,教師圍繞學習任務分階段開展病例討論、示范性講評和模擬訓練,現場給予啟發性指導并組織小組討論,從而使學生加深對各項操作技能的理解,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③教師依托課程視頻的高度還原性和便捷性特點,以啟發認知為主要目標,及時開展學情分析和在線測試。例如課中關鍵技術實操演練時,教師要根據演示、練習的真實情況不定時錄像,重點截取實操中存在問題的視頻片段進行講解,結合示范視頻進行正確操作示范,在進行精準教學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操作體驗。
(3)科研思維融入翻轉課堂。教學團隊依據建構主義理念,將科研思維有效融入麻醉實踐教學中,線上、線下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盡量創設“強調創新、批判性思維、文獻研究”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自覺從認知域向研究域轉移,在開放性學習中鞏固、內化知識。具體方法為:①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不斷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循證活動,對臨床問題進行合理反思、質疑,對所學知識的性質、價值及真實性、精確性加以研判,大膽提出假設并積極創新,從而實現學生科研思維的培養。②翻轉課堂的主要形式是視頻資源的呈現,要在課前支持和鼓勵學生廣泛參與視頻資源的開發、錄制等活動,通過大量問題的研討、互助合作來完成翻轉課堂的創建,使枯燥的教學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在學習中思考更深層次的科研問題,進而培養科研精神。③強調以臨床環境作為學習支撐,以創新的教學語言引領學生的臨床思維,使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多角度自覺啟動針對臨床實踐的“行為體驗”,并在大量循證練習中對典型性問題完成頭腦風暴式過濾與沉淀。
1.2.2 評價方法及工具 課程結束后比較兩組教學效果的差異:(1)采用醫學生科研能力量表對兩組進行科研能力成長評估。該量表為研究團隊結合文獻[3-5]和實際情況自行編制,包括6個維度,分別是發現問題能力、查閱和評級文獻能力、科研設計能力、科研實踐能力、統計分析能力以及論文撰寫和傳播能力。運用李克特量表賦值法,按選項正負方向予以0~10分賦值,得分越高提示科研能力越好。(2)對兩組開展麻醉專科技能多維度考核。考核項目為麻醉理論基礎、麻醉方案制定及麻醉學實踐技能,每個亞類又包括多個理論或實操環節,分值50~110分。(3)使用調查問卷獲取兩組對本組教學模式的評價。問卷由研究團隊參考相關文獻[6-8]自行設計,共5個維度,分別為調動科研實踐活動參與度、增強知識內化、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結合、提高自學能力。學生根據非常認可、認可和一般3個等級進行評估,積極評價率=(非常認可+認可)人數/調查人數×100%。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分類資料以頻數、構成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科研能力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科研能力量表評分比較(±s,分)
維度 對照組(n=3 5)5.2 4±2.3 0 6.0 1±1.7 2 5.1 2±2.0 3 5.4 0±2.5 1 4.7 5±2.1 0 5.2 7±1.6 3 3 1.7 2±7.2 5 P發現問題能力查閱和評級文獻能力科研設計能力科研實踐能力統計分析能力論文撰寫和傳播能力總分實驗組(n=3 5)5.9 4±2.2 8 6.0 6±2.0 1 5.5 1±2.3 3 6.3 0±2.2 5 4.8 3±1.9 4 6.4 0±2.3 7 3 6.0 2±6.1 1<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
表2 兩組麻醉專科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麻醉專科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考核指標 對照組(n=3 5)6 0.2 2±9.0 7 5 5.1 8±8.4 2 7 3.4 0±2 3.0 8 P麻醉理論基礎麻醉方案制定麻醉學實踐技能實驗組(n=3 5)6 8.1 0±1 0.5 1 6 5.2 8±7.1 6 8 1.3 6±2 0.6 0<0.0 5<0.0 5<0.0 5

表3 兩組對本組教學模式的積極評價情況比較[n(%)]
大數據時代,“互聯網+”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精準化深度學習提供了幫助。目前在線課程建設中,翻轉課堂的應用對提升在線資源的利用度具有重要意義,使更加多樣化、更具參與性的學習成為可能[2,9]。然而國內醫學高校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優質課程資源的有效應用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學習成果在課堂與實踐環節不斷轉化的效率不高,部分教師圍繞臨床學科進行創新人才培養的能力亟待提升等,制約著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10-11]。既往研究顯示[1,12],醫學生科研能力對專業能力建構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是滿足崗位需求、醫療要求和發展要求的基礎。有學者認為[13],醫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以及相關培養模式的改革是促進醫學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從我國醫學高校教學現狀來看,實踐教學環節應當探索以科研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學新模式,助力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本課題提出在本科麻醉實踐教學中應用科研思維視域下的翻轉課堂,從教學協作機制建設入手,通過合理優化現有學科資源和教學手段,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觀念,進而解決傳統翻轉課堂教學無法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綜合思維的難題,消除學生在學習中理論與實踐割裂的弊端,為麻醉專業本科生建立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提供幫助。
本課題秉承“科研思維是醫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素質,是衡量醫學生專業能力的主要指標,也是整個臨床醫學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這一理念,從臨床現實需求出發,創設科研思維視域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框架,以實現“教育與技術共融、知識與創新共生”的新時期醫學教育目標[14]。本課題的重點在于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從“思維引領、課程創新”的視角探尋麻醉專業技能訓練的基本路徑及核心驅動力。具體應用中,課題組力爭將既往單一的在線教學形式根植于有意義的科研能力培養和客觀有效的臨床思維訓練基礎之上,使翻轉課堂的開放性、實時性和互動性特點得到進一步彰顯,最終幫助學生適應復雜多變的臨床環境,實現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臨床知識的融會貫通。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經過以科研思維培養需求為導向的翻轉課堂教學,科研能力量表總分及多個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麻醉理論基礎、麻醉方案制定及麻醉學實踐技能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對本組教學模式的評價更高,多個維度的積極評價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科研思維視域下的翻轉課堂教學,使麻醉專業本科生科研能力得以提升,專業技能得到鍛煉,有效促進了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
隨著在線教育的快速發展,利用翻轉課堂等豐富教學手段已成為臨床實踐教學的必然趨勢。然而,如何在既往翻轉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持續創新,是我國醫學高校課程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本研究顯示,科研思維視域下的翻轉課堂教學能優化本科麻醉實踐教學結構,有利于高層次麻醉醫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本研究提供的這一教學思路既滿足了翻轉課堂教學創新的外在要求,又回應了麻醉實踐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與科研能力培養的內在追求,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目前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圍繞科研思維促進教學實踐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未來的研究應在具體課程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效果分析,不斷提升科研能力培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