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月,孫菲菲
(西安市胸科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6)
據加拿大癌癥協會2018年報道,超過80%的肺癌患者患有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且通常被確診為晚期[1]。NSCLC從組織學角度可分為鱗狀和非鱗狀肺癌兩類,其是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占所有肺癌診斷的84%[2]。我國肺癌患者日漸增加,其不乏抽煙等不良習慣或環境惡劣所致,且NSCLC出現居高不下的態勢。目前,NSCLC已成為醫學研究熱點之一,臨床大多采用手術或化療等手段,尚無根治方法。眾所周知,化療毒性反應強,且給患者帶來嚴重經濟負擔。術后又往往忽視康復,使病程未有效控制,出現不良現象如下肢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3]。NSCLC往往伴隨DVT,其因組織內皮層受損導致凝血增強,最終引起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DVT的典型癥狀和體征包括疼痛、腫脹、壓痛、肌肉痙攣、受影響區域和皮膚的變色或發紅等[4-5]。而早期的DVT往往容易被忽視。如何預防或延緩DVT成為一大難題。綜合康復護理是新興的一項術后康復,有助于延緩患者術后DVT,而有關NSCLC術后的綜合康復護理對DVT的影響尚缺乏研究報道。因此,本研究將探討綜合康復護理對NSCLC患者術后DVT的影響,旨為預防NSCLC患者術后DVT提供實踐指導。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就診的NSCLC患者120例,其中男45例,女45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C組,60例)和綜合康復護理組(T組,6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吸煙史、病史、腫瘤類型、臨床分期、手術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情況、手術部位及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1.1.2納入標準 (1)在本院進行NSCLC手術患者,并在住院前檢測無DVT;(2)年齡大于30歲患者;(3)過去1年內未患其他疾病患者;(4)無藥物禁忌證等患者;(5)征求患者本人同意,簽署相關知情書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1.3排除標準 (1)無其他疾病者;(2)未及時參加本研究者;(3)綜合護理康復期未能堅持者。
1.2方法 C組患者采用NSCLC常規康復護理方法(術前準備、健康宣教、術后常規功能鍛煉等)。T組采用綜合康復護理方法:術前評估DVT發生風險,進行危險分級,對于高風險的患者給予相應健康教育和針對性預防;指導患者糾正不良習慣,例如戒煙;增強術前下肢肌肉主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術后囑患者早起下床活動,促進功能鍛煉,避免長時間臥床;術后繼續監測DVT發生風險,對于高風險患者必要時給予加強抗凝;對已經發生DVT的患者,對患肢進行保暖,穿彈力襪;使用下肢靜脈血栓治療儀,每次30 min,每天2次,促進靜脈血回流。同時觀察C、T組術后情況,經3個月護理后疼痛、腫脹發生情況及血液D-二聚體、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生命質量評分。

2.1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T組患者術后引流管拔除時間,心動過速、肺不張、傷口感染、靜脈血栓、心肌損傷和乳糜胸發生率與C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T組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VTE)發生率低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2兩組患者護理后腫脹、疼痛發生情況比較 經3個月護理后,C組患者腫脹、疼痛發生率均高于T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后腫脹、疼痛發生情況比較[n(%)]
2.3兩組患者護理后D-二聚體、hsCRP水平比較 經3個月護理后,T組患者血液D-二聚體、hsCRP水平較C組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后D-二聚體、hsCRP水平比較
2.4兩組患者護理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經護理后,T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中軀體狀態、心理狀態評分及總分均高于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
NSCLC因組織內皮層受損使凝血增強、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5-6],因此極易引起下肢DVT。外科手術尤以NSCLC術后DVT的發病率較高[7],這一點在臨床試驗中已證實[8]。一旦發生下肢DVT,輕則引發并發癥如肺栓塞和血栓后綜合征等,重則危及生命。因此,需要密切監測DVT的發生與發展至關重要。一方面,下肢DVT作為髖關節術后再入院的首要因素,也是骨科關節置換術后重點預防范疇[6]。DVT典型表征為疼痛、腫脹、壓痛、肌肉痙攣、受影響區域和皮膚變色、發紅等[4-5,8-9]。盡管臨床上有嚴格的診斷標準,但因其臨床癥狀的診斷是非特異性的,極易被忽視。以往研究已表明,單一的臨床特征在診斷DVT方面價值有限[10]。Homan氏征作為DVT的診斷工具,因缺乏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再作為DVT診斷工具[11]。目前,關于早期NSCLC下DVT的臨床評估尚無明確的“標準”,這要求醫生和護士要對與DVT相關的臨床癥狀極其重視,以便及早發現和加強護理,進而做出正確診斷并指導治療[12]。
值得注意的是,術后康復問題越來越受重視,常規護理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由此衍生一種新的康復護理方式——綜合康復護理。本研究結果顯示,C組采取常規護理后患者腫脹發生率高于采取綜合康復護理的T組。這提示綜合康復護理在一定程度上均有效抑制DVT的發生、發展。已有相關報道顯示,NSCLC下DVT的發展不易發現,需綜合其他相關指標協同確定,提示在綜合康復護理下仍要密切注意其他指標,避免其他干擾項影響[13-14]。本研究中,C組患者護理后疼痛發生率高于T組。這提示綜合康復護理比常規康復護理更能發揮其優勢,對緩解NSCLC下患者下肢DVT的疼痛更有效。本研究雖未涉及腫脹程度分級,但相關指標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反映DVT的潛力。血液指標顯示,與C組比較,T組血液D-二聚體和hsCRP水平明顯下降,這提示綜合康復護理能通過顯著下調D-二聚體和hsCRP以抑制DVT的發展。臨床NSCLC患者均在術后可以通過綜合康復護理延緩或預防DVT,但目前文獻有關NSCLC綜合康復的療效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合康復護理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康復護理方式,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預防NSCLC下DVP的發展。一方面,綜合康復護理不僅營造舒適的環境,還能改善患者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增強患者自信心,達到與護理人員共同協同配合預防DVT;另一方面,綜合康復護理也能從飲食上調節,改善患者食欲,增加患者體力和體質等[15-17]。此外,綜合康復護理還能促進患者康復訓練,調節呼吸節奏,依從性加強,提高患者整體的療效。本研究采取隨機抽樣和觀察的手段有一定局限性,這是本研究不足之處,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佐證綜合康復護理的潛力。此外,盡管NSCLC患者在早期進行手術切除,但隱匿性淋巴結轉移和遠處復發的風險仍很高[18]。還有報道顯示,NSCLC術后五年生存率為60%的患者為Ⅰ期,40%的患者為Ⅱ期,30%的患者為ⅢA期,這提示需要長期評估術后二次患病的風險[19-20]。考慮到經費問題,本研究并未長期跟蹤,這亦是研究不足之處,后續將增加相應研究。以上研究表明,綜合康復護理在預防NSCLC下DVT的發展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NSCLC患者術后進行綜合康復護理有助于預防或延緩D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