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云虹,伍星星,陶武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重慶 402160)
腦出血作為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特點為致殘率、致死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每年發病率為60%~80%/10萬人。據統計[1],該病占國內急性腦血管疾病30%左右,其中疾病急性期死亡率高達30%~40%,因此,對發病早期患者,開展合理、科學的干預治療,對降低死亡率及預后情況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同時,通過分析影響腦出血的相關因素,以確定預后不良因素,有利于后續治療方案的制訂[2]。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6 年3 月至2019 年8 月本院ICU收治的109例重癥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影響該病短期預后的相關因素,從而為改善腦出血的防治現狀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本院ICU收治的109例重癥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符合1995年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修定的診斷標準[3];均為首次發病,并經影像學診斷確診。排除標準:腦腫瘤、腦卒中、血液病、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等導致腦出血者;入院24 h內資料不完整者;發病后24 h及入院后24 h未實施復蘇,病情惡化,伴有外科手術指征拒絕開展手術者。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一般指標,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既往史、血壓(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出血部位、出血量等。預后指標判斷以治療后30 d 生存及死亡為依據。患者入院前統一開展頭顱CT檢查,評價指標為血腫體積、腦室內出血量(評估量表為改良Graeb[4]),是否伴有腦室內出血(評估量表為改良Graeb)及血腫位置。評估時,若檢測結果以多動態演變為主,則記錄發病24 h內最后1次檢測結果,病情變化時,隨時復查上述指標。
1.3 觀察指標 隨訪患者治療情況,判斷患者發病30 d 后結局,若無法獲取患者治療后30 d的臨床資料及治療情況,則以患者出院預后情況為主。GOS 評分[5]:1 分為死亡,2 分為植物生存,3 分為重度病殘,但自身意識清楚生活無法自理,4 分為伴有中度殘疾且生活自理,5 分為恢復狀況良好,伴有輕度神經障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預后分析 109例患者中,結局不良50例,結局良好59例。
2.2 影響腦出血臨床結局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兩組年齡≥75 歲、收縮壓≤110 mmHg 或≥200 mmHg、血腫體積≥30 cm3、血腫破入腦室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腦出血臨床結局的單因素分析[n(%)]Table 1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clinical outcome of cerebral hemorrhage[n(%)]
2.3 影響腦出血臨床結局的多因素分析 年齡≥75歲、收縮壓≤110 mmHg或≥200 mmHg、血腫體積≥30 cm3、血腫破入腦室均為引起結局不良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影響腦出血臨床結局的多因素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multip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cerebral hemorrhage
腦出血患者發病后首先就診于急診科,上述時間為患者病情評估及開展治療的最佳時間段,就診時間不同患者預后程度差異較大[6]。相關評估指標可能隨在急診停留時間的不同而發生變化[7]。本研究結果顯示,單因素分析顯示,兩組年齡≥75歲、收縮壓≤110 mmHg或≥200 mmHg、血腫體積≥30 cm3、血腫破入腦室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結局預測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目前,年齡是腦出血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1 項調查[8]結果顯示,腦出血患者自身死亡率會隨著年齡增長顯著增加,若早期予以合理治療可改善患者預后結局。腦出血好發年齡段為40~70 歲,老年人群因自身免疫力狀況較差,多數情況下伴有多種內科疾病,此時患者合并腦出血,整體預后情況較差,致殘、致死率較高,且年齡與預后呈正相關。王光勝等[9-10]研究顯示,年齡<80 歲腦出血患者發病后30 d 的死亡率為39%,≥80 歲為67%。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75 歲、收縮壓≤110 mmHg 或≥200 mmHg、血腫體積30 cm3、血腫破入腦室均為引起結局不良的危險因素。預后相關因素中,血壓水平高低與腦出血患者死亡率密切相關,且急性期若血壓水平升高,為引起腦出血患者近期死亡獨立危險因素[11]。王廣君等[12]認為,對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入院后血壓水平高低與住院期間患者致殘、死亡密切相關,當患者入院后,血壓水平越高,患者殘疾、死亡率越高。但由于本研究未依據血壓水平分組,且高血壓患者例數較少,未來,仍需進一步加大樣本量深入研究。血腫是引起腦部組織壞死的重要因素,且預后關鍵為血腫吸收快慢,當發生腦出血后,此時所形成的血腫會基于原有病灶顯著擴大,當擴大至一定程度會壓迫周圍腦部組織[13]。因腦部組織為不可再生組織,長時間壓迫會造成腦部細胞死亡,合并腦功能喪失。何川等[14-15]研究指出,目前引起腦出血患者死亡及預后差的因素較多,其中血腫擴大為常見因素,常見于腦出血超早期。當腦出血后早期血腫擴大,會引起患者出現中重度殘疾,為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有研究[16]顯示,若早期階段及時控制血腫擴大程度,對腦出血患者后期3 個月功能改善有重要作用。因此,對疾病整體的評估尤為重要,可明顯改善患者預后。
國內外對引起腦出血相關獨立危險因素均建立了腦出血預測模型,目前國際上通用量表為Hemphill提出的腦出血評分及其衍生量表,特點為可靠、簡便易行,但對中國人群中所適用相關量表未進一步開發,仍需深入研究。通過評估各項獨立危險因素,可制定適用于本地區人群常用腦出血結局預測量表[17],利于患者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若腦出血患者合并上述表現,則表明患者預后較差。因此,針對上述人群,需嚴密觀察并及時處理,做好預防性干預措施,進一步提高治愈率。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臨床危重腦出血相關危險因素,治療期間提前予以相應干預措施,可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降低不良預后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