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德文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約研究員
上半年升級類商品消費實現較快增長,新消費、線上消費也形成新的增長點,帶動了整體消費的回暖。下半年,消費仍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3%,兩年平均增長5.0%;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9%,兩年平均增長5.5%。從相關指標看,上半年全社會貨運量同比增長24.6%,兩年平均增長7.2%,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6.1%,兩年平均增長7%。經濟整體保持了穩定復蘇的態勢,從增速水平上看,經濟復蘇仍具有空間。
我國2021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呈現出四大亮點。
一是產能利用率上升,企業盈利增強。數據顯示,二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8.4%,比上年同期提高4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提高了1.2個百分點。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83.4%,兩年平均增長了21.7%,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7.1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05個百分點。1~5月份,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5倍。
二是消費是“三駕馬車”中最重要的引擎。首先,產業支撐得到加強。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3%,比一季度提高2.1個百分點;制造業占比得到提升,上半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9%,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其次,出口保持韌性。上半年凈出口對GDP累計同比貢獻率達到19.1%,高于一季度的12.2%,繼續發揮支撐作用。上半年,貨物進出口總額180651億元,同比增長27.1%。其中,出口98493億元,同比增長28.1%;進口82157億元,同比增長25.9%;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16336億元,貿易結構繼續優化。再者,消費拉動作用增強。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1.7%,高于資本形成總額42.5個百分點。
三是新業態、新模式成長壯大,創新動能持續增強。首先,新市場主體較快增長。6月末,根據統計局的基本單位名錄庫統計,法人單位數首次突破3000萬個,同比增長了16.6%。其次,新產業新產品較快增長,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6%,兩年平均增長13.2%。分產品看,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205.0%、69.8%、48.1%,兩年平均增速均超過30%。另外,新業態、新模式成長壯大。上半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兩年平均增長16.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了23.7%。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已經突破了500億件,接近2018年全年水平。
長期來看,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在于科技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要有良好的新技術基礎設施環境。中國新基建將為技術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其中包括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以及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深度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基礎設施等。伴隨著新技術基礎設施環境的不斷完善,中國科技創新的效率將實現大幅提升,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四是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民生保障持續改善。首先,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穩住就業就是穩住大局,上半年就業形勢持續改善,得益于經濟恢復的有力支撐。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63.5%。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低于5.5%左右的預期目標。二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1.8億人,基本恢復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其次,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5%,處于比較低的漲幅水平。另外,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1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0%,增幅較高,主要是受去年上半年低基數影響;比2019年上半年增長15.4%,兩年平均增長7.4%,扣除價格因素,兩年平均實際增長5.2%,略低于同期經濟增速,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隨著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下半年經濟走勢如何成為關注熱點。
在筆者看來,下半年,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尤其是外貿發展形勢依然錯綜復雜。一方面,國際疫情形勢反復波折,全球經濟復蘇尚不充分不平衡,外需仍有波動;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復蘇基礎還需進一步鞏固,中小微企業復蘇的波動還較大,經濟復蘇的壓力也有所增加,消費可能面臨來自疫情相關不確定性的下行壓力。
全球疫情持續演變,我國外貿發展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如果下半年全球需求不能持續擴張,尤其是疫情相關物資的需求減弱,我國出口會面臨結構上的調整壓力。如果海外疫情有所好轉,一些從事低端制造業的國家重新啟動生產,那么其產品將會對我國的同類產品形成一定擠壓作用。
如何破局?筆者認為以下三點需予以高度重視。
第一,積極科技創新,拉動社會就業。在所有的產業升級中,服務業的升級最難,而數字技術對服務業的提升最為明顯。一個高科技產業就業可以拉動約3個中低端就業,每一種數字技術新形態,都需要現實世界的配套工種。比如最“帶量”的是電商,僅淘寶就創造了百萬級別的新崗位。以支付寶為例,迄今其平臺上催生了40余種全新職業,在全國范圍內直接創造了近700萬人次就業。
筆者建議,各地需積極推動企業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振興。不過,加快科技轉化技術變現,政府還需要暢通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的通道,鼓勵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和知識產權聯盟,建設共性技術平臺,把區域優勢進一步拓展,打造輻射全國、鏈接全球的技術交易平臺。
第二,推動新型消費業態模式,拉動經濟增長。上半年升級類商品消費實現較快增長,新消費、線上消費也形成新的增長點,帶動了整體消費的回暖。下半年,消費仍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
當前,新型消費規模加速擴容,網購帶動快遞業務量快速增長;新型消費相關技術加速應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普遍應用;新型消費業態模式加速涌現,從吃、穿、用等實物消費領域加快向醫療、教育、文娛、旅游等更多服務領域擴張滲透。新型消費正在加快實現“線上線下雙向融合”,迎來全場景的深度拓展期,對總消費的帶動作用將更加顯著。
第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尤其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適應當前農村實際情況,通過結合旅游、文化、生產,拓展休閑農業等新型農業產業鏈,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
長期來看,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在于科技創新。伴隨著新技術基礎設施環境的不斷完善,中國科技創新的效率將實現大幅提升,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關鍵環節。提及浙江經濟模式的成功時,往往離不開當地縣域經濟的發展特點,正是一村一業的經濟模式帶動了浙江小商品經濟的發達。浙江省自然資源廳近日出臺的《支持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意見》就是給浙江全省26個相對欠發達縣送去的又一個發展大禮包。日前,在浙江省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浙江106個行政村在自愿的基礎上,組建了浙江省共同富裕百村聯盟,其主旨也是在于增進村際溝通交流、強化優勢資源互通、實現發展經驗共享,推動強強聯合,以強帶弱,以富幫富,確保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