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園

重塑?手機變成“新農具”,數字成為“新農資”,數字技術助推彌合城鄉數字鴻溝……數字化正塑造著中國鄉村新形態。
近日,一段“山東菏澤曹縣666”的視頻在全網走紅,曹縣吸引了眾多網友的眼球。諸如“北上廣曹”的說法在坊間廣為流傳,引得曹縣縣長公開邀請網友到曹縣走一走。數據顯示,2020年,曹縣網絡銷售額突破156億元,電商帶動全縣超20萬人就業。同時,在一份《2020年淘寶百強縣名單》中,曹縣以17個淘寶鎮、151個淘寶村的數量位列全國第二,也是僅次于浙江義烏的全國第二大淘寶村集群。
曹縣的走紅并非個例。近年來,隨著短視頻、直播的興起,大量展示縣域好景、好物的內容流動起來,從而帶動相關商品流動,為新興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契機。
隨著全球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加速發展,數字經濟日益成為經濟復蘇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對于縣域經濟而言,產業數字化即是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升級重塑。依托數字化轉型,傳統經濟激發出強大的增長活力,同時成為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力量之一。
“政府需要在政策、資金配套、數字經濟資源整合等方面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發展數字經濟,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和數字經濟發展中堅,應發揮資本優勢,充分吸引豐富資源向縣域聚集。”在陜西投資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蒲小川看來,發展縣域數字經濟要大力發展新基建,以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實驗園區為載體,促進產業數字化,助推縣域經濟產業升級。
蒲小川的觀點與大竹縣、柞水縣的做法不謀而合。
位于四川省東部的達州市大竹縣是我國苧麻之鄉,種植面積約15萬畝,產量占全國的60%以上。并且大竹苧麻還獲得了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據悉,目前,大竹縣委縣政府正在聚力打造“兩區五地”,中國苧麻紡織鞋服基地便是“五地”之一。政府全額出資控股的縣屬國有企業——大竹云海智慧城市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嘗試通過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推廣大竹苧麻品牌和相關產品。
無獨有偶,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的柞水木耳也是如今的網紅產品。這主要得益于柞水縣大力推進電商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電商公共服務中心提升改造。近年來,柞水縣先后建成縣級電子商務中心、快遞物流分揀配送中心和64個鎮村電商站點,整合8家快遞物流企業,開通3條快遞線路,覆蓋9個鎮辦,實現了電商站點與物流配送的同頻共振。
對于許多分散、小型的縣域商家而言,傳統線下銷售是他們的主要經營模式。以農產品售賣為例,過去需要經過批發市場、菜市場到商超等多個環節,使源頭產地農戶的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短視頻、直播等新型業態,突破了線下傳統銷售或傳統電商的“中梗阻”,幫助消費與生產端直接連接,為縣域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提供了條件。
國家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電商如何繼續創新發展,是擺在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創新是縣域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永葆青春的法寶,更重要的在于技術的創新和體制、思維的創新。
在河北省滄州市肅寧縣,魚竿漁具、民族樂器、針織服裝等傳統輕工業得益于數字經濟的發展,已全面提質升級,成為當地發展的新動能。數據顯示,肅寧縣電商網店有12000多家,在阿里巴巴平臺上,魚竿漁具、民族樂器、針織服裝銷量前十的大商家中,肅寧商家分別占5家、4家、3家,全縣電商年發單量連續兩年同比增長50%以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提出,暢通縣域經濟“雙循環”需要品牌打造,推廣特色優勢農產品需要品牌打造,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三新”經濟同樣需要品牌打造。
馬玲敏對此深有體會。26歲的馬玲敏是云南大理永平縣人,一次偶然的機會,開始嘗試做短視頻和直播。過去一年,馬玲敏探訪了云南30多個村莊,賣出當地的沃柑、石榴、橙子、枇杷、板栗、核桃等特產。據報道,她2020年全年抖音賣貨總銷售額達123萬元,訂單量超2.5萬件,而購買這些產品的,有很多是來自北京、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區的消費者。
馬玲敏不是個例。在城市定居、從事影視行業多年后,2019年,龔紅玉選擇回到家鄉湖南婁底漣源縣,在抖音上通過@湘野紅姐拍攝鄉村美食,曾在一天內賣出了30多萬元湖南特產藠頭,直接把一個藠頭廠所有的庫存都賣完了。除了藠頭,還有紫蘇醬、酸棗餅……網友們借助抖音慢慢建立了對這些湖南區域性農特產品的認知度,產品的銷量也上來了,當地的農戶們有了增收創收的新渠道。
短視頻、直播在技術層面突破時空限制,在內容層面促進了信息的流動與對接。在新型縣域經濟業態下,買賣雙方突破中間環節,實現直接對接。內容生產、消費端的直接對接,順勢轉變為商品生產、消費端的直接對接,縣域產業模式正在發生蛻變。在王小兵看來,發展內容電商是品牌打造,不過,解決根本問題還需要靠品質電商,要利用視頻、直播這種方式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精準化需求。
數字經濟正助力中國縣城發生變化。借助短視頻和直播,新型縣域經濟實現融合化發展,且有力助推了鄉村空心化問題的解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手機變成“新農具”,數字成為“新農資”,數字技術助推彌合城鄉數字鴻溝……數字化正塑造著中國鄉村新形態。那么,未來數字鄉村發展方向是什么?數字化會給鄉村振興帶來什么?
建設數字鄉村既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動能、新手段,也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制高點。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認為,智慧農業是農業技術、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融合后,導致的一種生產方式的變革。農業技術、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三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6月,全國第一個數字化黃桃基地在湖北省襄陽市老河口正式揭牌,總面積近4000畝的數字化、智能化果園由京東攜手老河口市綠沃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果園內,氣象監測檢測器隨時搜集著園內的風向、溫度、濕度等信息,蟲情監控儀則觀察著果園里每一只蟲子的蛛絲馬跡。有了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的加持,果農管理果園不再是“憑經驗”。在推行數字化管理之前,一位果農最多能管理30畝桃樹,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一個人便能承包1000畝桃樹。
在山東省肥城市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區,農民打開手機,選擇澆水模式,田間地頭便會流出汩汩清流滋潤農作物。在這里,物聯網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安上后,過去累倒全家的體力活兒,現在“一鍵”解決。原來,農田里分布著多個高精度土壤溫濕度傳感器和智能墑情站,可實現墑情(旱情)自動預報、灌溉用水量智能決策、遠程自動控制灌溉,能夠節水50%、節肥50%、節電20%。
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表示,以數字鄉村的建設帶動城鄉融合,既是激活傳統資源要素的途徑,也是創造新型內需市場、擴大內需整體盤面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以網絡化和數智化拉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進而重塑經濟價值創造結構與產出形態的一場深層革命。
“鄉村振興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的解放,難點和關鍵點也同樣在于人。”陳端表示,應通過數據賦能、服務賦能、教育賦能等推動“能人返鄉、市民下鄉”,把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激活釋放出來,通過新基建帶來的新型城鄉聯結平臺實現信息互融互通、資源要素依托“云端”快速流動、價值產出共創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