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健,馬小琴,郭 冉
浙江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浙江杭州 310053
肛腸手術由于部位的特殊性,受麻醉、手術、腹部疼痛、輸液過多、體位受限、精神緊張等因素的影響[1],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達52%[2]。術后留置導尿管是臨床上常用的預防尿潴留的手段,卻較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達21.8%~31.7%[3]。艾灸作為傳統中醫護理技術,在預防術后尿潴留方面具有不良反應少、療效確切等特點,但艾灸方法在臨床應用中存在較大差異[4]。數據挖掘(data mining)是指應用數據挖掘技術對存在噪聲和缺失的海量數據進行有效分析以獲得潛在有用信息的過程[5]。因此,本研究通過數據挖掘的方法,分析艾灸應用于肛腸術后尿潴留的臨床選穴規律,以期為規范臨床操作及科學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文獻納入標準:文獻類型為臨床研究、觀察性研究、個案報道等;患者診斷明確為肛腸術后尿潴留;單純艾灸或與其他方法聯用。文獻排除標準:重復報道的文獻;不能從原文中提取穴位信息的文獻;艾灸僅為輔助治療手段,無法驗證艾灸療效的文獻。
以“艾灸/隔物灸/隔姜灸/隔鹽灸/熱敏灸”“痔/肛周膿腫/肛瘺/肛裂/肛腸手術”“尿潴留/尿閉/癃閉”“護理”為檢索詞在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中檢索有關艾灸應用于肛腸術后尿潴留方面的文獻。檢索時間為各數據庫建庫至2020年5月,采取主題詞和自由詞檢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索。
采用Endnote軟件將初檢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和去重后,由2名評價員對去重后的文獻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獨立地閱讀文獻的題目和摘要,排除明顯不符合的文獻,再對全文進行深入閱讀,再次根據納入、排除標準進行篩選。如有分歧,可通過討論協商解決或邀請第3名評價員做出決策。
采用自制文獻數據提取表提取文獻的基本信息,包括題名、第一作者、研究對象、樣本量、干預措施、頻次、穴位。將結果錄入Excel 2013并建立數據庫,對數據進行預處理,包括剔除重復項、將數據轉變成布爾數據、噪聲數據消除,參照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GB/T12346-2006)對腧穴名稱進行規范化處理,如將“丹田”規范為“關元”,“白環俞”規范為“腰俞”等。
應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基本頻次統計,運用SPSS Modeler 18.2.1 進行數據挖掘,采用Apriori算法進行關聯規則分析,主要分析對象為腧穴、艾灸方法以及腧穴-艾灸方法的對應關系,選用樣本聚類對數據進行分層聚類分析,探索艾灸應用于肛腸術后尿潴留的規律。
共檢索出139篇文獻,剔除重復文獻后剩余89篇,經過兩次篩選最終納入49篇文獻。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納入的49篇文獻中共使用腧穴16個,總腧穴使用頻次132次,使用頻次≥2次的腧穴見表1,肛腸術后尿潴留選取前3位腧穴為關元、氣海、中極,占總腧穴使用頻次的66.67%。其中,10篇文獻使用單穴艾灸,分別為神闕(5篇)、關元(3 篇)、中極(1 篇)、足三里(1篇)。文獻中所用腧穴共涉及5條經脈,所屬經脈按照使用頻次排序依次為任脈、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見表2。

表1 應用頻次≥2次的腧穴(n=132)

表2 腧穴所屬經脈統計表
所選用的16個腧穴中,使用頻次≥2次的腧穴主要集中在腹部,其次為腰骶部,見表3。尿潴留的病位在膀胱,艾灸選穴主要集中在腹部及腰骶部,體現了局部選穴的原則。

表3 使用頻次≥2次的腧穴所在部位統計表
對納入的49篇文獻中的艾灸法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懸起灸使用頻次最高(23篇),其余艾灸法還包括熱敏灸、溫灸器灸、隔姜灸、隔姜隔鹽灸。取穴上不同灸法施用腧穴各有側重,見表4。

表4 不同艾灸法防護尿潴留的取穴規律(n=49)
49篇文獻中艾灸防護尿潴留處方存在2個及2個以上腧穴之間的配伍關系。首先采用網狀圖探究腧穴間的相關性,連線越粗代表其相關性越高,關元-氣海-中極相關性最高,其次為關元-氣海-神闕,見圖2。運用SPSS Modeler 18.2.1數據分析軟件將穴位進行關聯規則分析,設置支持度為20%,置信度為80%,獲得穴位關聯規則統計表,其中支持度是指該關聯在總體的占比情況,而置信度則指前項出現時后項出現的概率。如在所納入文獻的23.684% 中使用到了神闕-關元這一穴組,而選用了神闕的文獻中100% 也選用了關元。經分析,最常兩穴配伍使用的穴對為關元-氣海、中極-氣海、中極-關元;經常三穴配對使用的穴對為中極-氣海-關元、神闕-氣海-關元,因此,在艾灸治療時,關元、氣海、中極、神闕等腧穴通常兩穴配伍或三穴配伍使用,見表5。

表5 腧穴配伍的強關聯規則分析

圖2 腧穴關聯規則圖
使用SPSS 25.0軟件對表1中使用頻次≥2次的腧穴進行分層聚類分析,將12個腧穴分為7大類,其中第一類為關元-氣海,第二類為中極,第三類為神闕,第四類為腰俞-長強,第五類為膀胱俞-八髎,第六類三陰交,第七類為陰陵泉-足三里-天樞,見圖3。

圖3 艾灸防護肛腸術后尿潴留的選穴聚類分析
中醫中并無“尿潴留”病名,而是根據小便不利、腹部脹滿等癥狀,將其歸屬為“癃閉”,是肛腸術后常見的并發癥[6]。中醫認為本病病位在膀胱,與肺、脾、腎、三焦關系密切,主要病機為膀胱氣化不利[7]。《素問·靈蘭秘典論》有記載,手術損傷氣血經絡,傷及腎陽,以致下焦虛損,膀胱開闔失司[8],明確指出了癃閉的主要病因在于外邪傷腎。故中醫治療尿潴留重在調理膀胱,使其開闔有度,則小便自利。艾灸療法能夠同時發揮經絡腧穴治療效應及其溫熱效應,達到運行氣血、溫通經絡、扶正袪邪等作用,有效預防疾病惡化并促使相應神經功能的恢復[9]。
本研究結果提示,艾灸防護肛腸術后尿潴留方法多樣,選穴遍布多條經脈且具有規律性。
3.2.1灸法選擇規律
艾灸防護肛腸術后尿潴留多采用懸起灸(包括回旋灸、雀啄灸、溫和灸),但不能從使用頻次的多少判斷哪種艾灸法防護效果更好。相關研究表明,不同的艾灸法有其獨特的操作原則及優勢病種,如懸起灸、熱敏灸主要選用關元穴,隔物灸選擇神闕穴;艾條灸、艾炷灸和溫灸器灸操作簡便、安全有效,可廣泛用于臨床常見病癥的防護[10]。因此,用艾灸防護肛腸術后尿潴留應綜合不同灸法的操作原則、優勢病種等因素選擇最合適的艾灸方式。
3.2.2腧穴選取規律
腧穴以任脈腧穴(氣海、關元、中極)為主,灸熱刺激可滲透進入相關臟腑,起直接防護作用。尿潴留的病位在膀胱,其本經為足太陽膀胱經,但研究結果顯示運用頻次最高的經脈是任脈。究其原因,一方面,任脈與腎經相交會,膀胱與腎互為表里,且任脈行經膀胱之上,反映了“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作用[11];另一方面,膀胱俞、八髎等在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腧穴位于腰骶部,受肛腸術后體位影響,限制了其在本病中的運用。從經穴分布方面,選穴多用腹部的腧穴,尿潴留的病位為膀胱,充分體現了選穴重視經穴臟腑的相關性,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近治規律,也與肛腸術后患者體位為仰臥位有關。
3.2.3腧穴配伍規律
腧穴配伍是艾灸防護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臨床療效有著直接的影響[12]。面對繁雜錯綜的病癥,艾灸按照中醫經絡辨證的要求,以臟腑辨證為指導,針對病因、病機進行腧穴配伍,擬出符合病證的艾灸處方進行防護。經過關聯規則分析呈現出的腧穴組合中支持度最高的是關元-氣海、中極-氣海-關元兩個組合。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之會,可通調陰經與任脈氣血[13],溫補腎陽,助氣化;氣海為元氣之海,可祛瘀散結、疏利經氣、通調膀胱;中極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募穴,為防護癃閉之要穴[14]。再配合艾灸溫和補益之功,非常契合術后尿潴留“氣血升降失調”之病機,且其病位在膀胱,選穴上選用關元、氣海、中極可謂正中其本。本研究分層聚類結果顯示腧穴使用頻率最高的關元穴,與氣海穴、中極穴被聚為第一大類,與膀胱功能失調導致尿潴留發生的主要病機相契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