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芳,李 宏
杭州市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浙江杭州 311200
肩袖損傷是骨科常見疾病,患者除出現肩部疼痛癥狀外,更累及肩關節功能,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已成為肩袖損傷的主要治療方法[2]。系統、規范、專業的功能鍛煉可促進運動器官功能恢復,縮短術后康復時間,提高術后恢復效果[3]。功能鍛煉常規是徒手利用特殊器械進行訓練,包括關節活動度鍛煉、肌力鍛煉、平衡與協調功能鍛煉等。肩袖損傷患者術后3個月內肩關節活動度鍛煉需從0~180°被動前屈、后伸鍛煉逐步過渡到主動前屈、后伸鍛煉,循序漸進增加角度[4]。但臨床上由于沒有肩袖損傷術后康復鍛煉對應的康復器,患者無法精確把握鍛煉角度和鍛煉幅度,導致康復鍛煉容易出現偏差,延緩康復進程[5]。本研究根據肩關節解剖結構,肩袖損傷患者術后康復鍛煉需求,反復探索、實踐,設計了肩袖損傷術后康復鍛煉器具(專利號:ZL 2018 2 2086394.3),應用效果較好,現介紹如下。
刻度盤1個(有機玻璃材質,半圓形,直徑60 cm),指針1個(有機玻璃材質,長度42 cm),連接繩1條(尼龍材質,長度8 cm),手部套環1個(軟塑料材質,長20 cm、寬2 cm),螺帽1個(長2 cm,內直徑0.8 cm,外直徑1.5 cm),螺栓1個(長2 cm,直徑0.8 cm)。
肩袖損傷術后康復鍛煉器具主要由刻度盤、擺動指針、手部連接件、擺動幅度調節組件4部分組成。刻度盤上設刻度線,每條刻度線表示0°、30°、60°、90°、120°、150°、180°,不同刻度區間用不同的顏色區別(顏色隨機)。在刻度盤的圓心處鉸接擺動指針,指針頭伸出刻度盤上邊緣,與手部連接件相連。手部連接件由手部套環和連接繩組成,連接繩栓在擺動指針頭部背面的扣環上,將手部套環和擺動指針相連。擺動幅度調節組件包括螺栓和螺帽,在刻度盤不同的角度上各設一個限位孔,根據肩袖損傷患者術后康復鍛煉標準,鍛煉前將螺栓插入限位孔處,再用螺帽擰緊螺栓,可限制擺動指針的擺動。肩袖損傷術后康復鍛煉器具實物圖見圖1。

1.連接繩;2.手部套環;3.指針尾端;4.指針桿部;5.指針頭部;6.螺栓和螺帽。
鍛煉時患者平躺于床上,將康復器具放在床上,置于患者患肩外側,根據康復鍛煉標準,鍛煉前先將擺動幅度的調節組件設置到所需鍛煉的角度,即將螺栓插入所需度數相應的限位孔處,再用螺帽擰緊螺栓;然后將手部套環套在患者手腕上,當患者手部擺動時,就能夠帶動擺動指針從0°至所需鍛煉度數的限位孔之間來回擺動,當擺動指針抵靠在螺帽和螺栓上時就不能繼續擺動,如此反復進行前屈、后伸康復鍛煉。肩袖損傷術后康復鍛煉器具使用圖見圖2。

圖2 肩袖損傷術后康復鍛煉器具使用圖
2017年1月至12月杭州市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肩袖損傷手術患者238例,根據隨機數字表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19例。對照組進行常規模式的前屈、后伸康復鍛煉,觀察組以肩袖損傷術后康復鍛煉器具作為參照物進行前屈、后伸康復鍛煉,比較兩組肩關節功能鍛煉規范率。結果顯示,對照組肩關節功能規范鍛煉43例,規范率36.1%;觀察組肩關節功能規范鍛煉109例,規范率91.6%,顯著優于對照組。
肩袖損傷患者術后3個月內以量化標準方式進行康復鍛煉,患者根據術后時間、康復進程逐步增加鍛煉動作強度,進行肩關節0~180°的被動前屈、后伸到主動前屈、后伸康復鍛煉,鍛煉角度、幅度由醫護人員目測判斷,極易產生偏差,影響康復效果,患者自己也無法精確把握鍛煉角度,導致自主鍛煉效率降低。本研究自制肩袖損傷術后康復鍛煉器具,設置了擺動幅度調節組件,可限制擺動指針的擺動幅度,患者在設定的區域內規范、精確地進行功能鍛煉,不容易出現偏差,可防止肩關節的過伸、過屈,防止肩袖損傷修復術后鍛煉時的肌腱再次撕裂,提高鍛煉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肩關節功能鍛煉規范率高于對照組。